APP下载

传染病流行期间我国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研究进展

2020-01-10周珈瑀唐婷婷邹子翔苏霖汪爱茹汪淼芹

护理学杂志 2020年13期
关键词:负性医务人员传染病

周珈瑀,唐婷婷,邹子翔,苏霖,汪爱茹,汪淼芹

21世纪以来,传染病疫情的发生不容忽视。从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到近年来的H5N1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些传染病具有突然发生、危害严重、传播迅速且广泛等特点。由于医学技术发展有限,人类尚未拥有预测这类传染病的能力,应对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因此,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1]。在疫情期,最危险的是处于前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不仅承担着超常的工作压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灾害出现后的各种身心状态如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可忽视[2]。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危害医护人员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应对和判断能力,增加工作风险。因此,研究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心理状况,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降低医护人员工作风险以及维护其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归纳疫情期间国内医护人员心理状况,为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1 传染病流行期间医护人员心理状况

1.1医护人员心理状况 金琳等[3]对SARS期间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显示,发热门诊医护人员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分别为(43.49±11.22)分、(40.27±10.56)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宋爱丽[4]对进入SARS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SAS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江霞等[5]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一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护士躯体化、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均P<0.01)。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应引起重视。

1.2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特征 张人杰等[6]对H7N9禽流感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女性医护人员负面情绪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性,护士负面情绪得分高于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杨玉红等[7]研究显示,护士在躯体化、恐惧两个方面得分高于医生。张伟红等[8]对122名在抗击SARS期间参与北京小汤山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了SCL-9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女性、低职称、低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为明显。张源慧等[9]对216名紧急异地驰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护士进行调查显示,女性、缺乏应急救援经历的护士心理困扰高于男性、有应急救援经历的护士。提示在疫情期间前线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存在个体差异,女性、护士、低职称、缺乏应急救援经验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应重点关注。

1.3医护人员心理状况变化过程 冯杰等[10]研究显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的情绪经历了从前期的负性情绪增加、正性情绪减少,到后期的负性情绪减少、正性情绪增加这样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说明虽然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面对重大突发疫情其职业素养使其依然保持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变化是过程性的。管理者应注重前期干预,后期巩固。

2 传染病流行期间医护人员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职业的危险性 在防控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医护人员与患者几乎处于零距离接触状态,有着时刻被感染的风险。医院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医护人员是最容易受感染的群体[11]。职业的特殊性使医护人员处于高危状态,成为医护人员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2工作强度大 疫情防控争分夺秒,如SARS和MERS,都有流行广泛、致病性较强的特征[12]。传染性疾病特有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使得患者数量剧增,医务工作者往往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工作压力大,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2.3对家庭的担心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性,一方面下班之后回家的医护人员往往会担心传染给家庭成员,导致其担忧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对于处于隔离状态下班后无法正常回家的医护人员,他们大部分远离家人,这种对家人的惦念同样会导致其担忧、焦虑甚至抑郁心理[13]。

2.4特殊的躯体体验 在疫情流行期间,一方面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需要佩戴口罩、护目镜,穿防护服等防护物品,这不仅会影响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还会使医护人员行动不便。多重防护带来的不便,也会增加其心理压力[14]。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关注与疾病相关的症状,有些躯体症状会被放大,如胸闷、气促等,从而使医护人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5对疫情的认知 在新发传染病疫情流行时,人们往往对疾病认知不足[15-16],对疫情的传播强度和传播规律缺乏认识,特别是对于防控疫情前线的医务人员,可能存在着过度警惕和担心的现象。

2.6工作环境的改变 工作人员的心理状况与职业紧张因素有关,而工作环境属于职业紧张因素之一[17]。在疫情期间,由于工作任务重,卫生部门或医院往往会从其他科室、其他医院、甚至其他城市紧急抽调医务人员[18]。因此在抗击重大疫情时,会有大部分医护人员进入陌生的工作环境,并在此环境下承担起超负荷的工作,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出现。

3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3.1加强防护,提供保障 一方面对于在疫情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为保障其安全,应在上岗前进行强化传染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包括手卫生、标准预防、个人防护技能、锐器处理、职业暴露防护等[19]。因女性、低龄、低职称、所属医院级别低、未参与传染病突发事件者传染病疫情应急核心能力低[20],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使医护人员掌握完整科学的防护知识与技能,提高防护软实力。另一方面应保障医护人员必要的防护物资,如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在疫情时物资保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时效性、数量大、需求品种多[21]。因此在物资保障方面应做到平时储备与紧急筹措相结合、本土筹措与就地补充相结合、申领物资与市场采买相结合[22],切实保障医护人员防护的硬武装。通过提高防护软实力,保障防护硬武装两手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预期焦虑。

3.2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关注重点人群 由于疫情流行期间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疫情不明朗的前期和暴发期应积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①正确心理定位,明确自身价值:在疫情发生时,医务人员应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23]治病救人之余,也要重视体验此过程中的责任感、自豪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升华,增强信心和愉悦感。②情绪宣泄:做好自我放松,自我调整,可以通过呐喊、运动、听优美的音乐[24]等方法进行自我情绪宣泄。也可选择与团队间其他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诉说内心情感。如应急晤谈[25]是一种通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分析各种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用支持、安慰、资源动员等措施来减轻压力的方法。李俏雁等[26]将其应用与SARS疫情中一线医护人员中,取得了良好效果。③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心理干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疫情期间,隔离是重中之重。为了医务人员也能接受到专业心理学家的指导,并避免疾病的传播,可以采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设备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27]。

3.3强化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应激过程中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可以减轻应激反应[28]。研究显示,护士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性[5]。因此在疫情期间应保障并加强对前线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家人、朋友,可通过电子设备,如手机、计算机等保持联系,获得情感支持。另一方面来自国家与社会,国家及医院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支持,并及时传递社会民众的支持,强化医务人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4 小结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医护人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仅会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还会影响疫情抗击工作,应引起充分重视。医护人员自身应正确定位,积极进行情绪宣泄,自我放松。医院领导部门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切实保障防护物资,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在休息时间时医务人员的放松场地,安排心理专家通过网络、电话等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服务,积极传递社会民众的支持,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认同感。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跨区域人员调配工作,避免前线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同时做好物资筹措,保障医用物资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负性医务人员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