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2020-01-10李毅张靖
李 毅 张 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6;山东警察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就已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理论转化为实践,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用科学的理论去改革经济制度、用科学的理论去修正实践中存在的偏差。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果,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发展,必须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改进成果、实现创新。
陈其霆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论著,本书发表之初主要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目教材使用。本书系统性的汇总了建国后至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演化发展历程、思维逻辑和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我国建国之初经济体制的历史逻辑、经济发展转型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切入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落脚点,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经济波动与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以及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等四个层面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中的应用。从整体上来说,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大量鲜活的经济事实和专题印证了相关论点,也兼顾了内容的新颖性和实践性,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均有所涉及,是一本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和实践的教材。
全书包含绪论在内共计八个主要章节。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理论和本书的编写背景,对我国经济制度基本框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为本书的后续内容和研究构建了基本框架。第二章开始为本书的主体内容,本章以建国后初期经济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制度的特点、形成原因、演变历程、历史评价,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等五个层面分析了建国后初期实施计划经济的原因,以时间为线索总结了计划经济期间我国经济制度调整的主要思路,最后从内部、外部两个角度客观评价了计划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局限。第三章则着重探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和制度特点,整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放权让利和行政性分离、增强改革和全面改革,从时间上来说对应着我国三五计划至改革开放政策提出这段时间,本章阐述了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一化三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读者在本章中可以看到国家计划经济制度的逐渐宽松化和民营经济的诞生与发展,演绎了计划经济向宏观调控转变的历史进程,逐步引出了“白猫黑猫理论”的真谛。第四章则将研究的重心完全转移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上来,以计划经济的反思为切入点,探讨了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从经济系统目标、市场机制构建、资源分配优化、市场化的优势等几个角度还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全貌,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让人不得不深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这一问题。第五章并未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赘述,而是采用阐述事实的方式让读者获悉到市场经济实施后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同时作者在探究事实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引导读者逐步找到“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的答案。从时间点上来看,第六章已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成初期,从经济周期理论、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目标三个角度探讨了“新经济”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方法、调整方向和调整结果,从经济、法律、行政三个层面阐述了党和政府为稳定发展实施的努力,从就业、物价、收支、经济增长四个层面总结了宏观调控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解析,主要从国有企业改革、名营企业发展、外资企业建设三个角度阐述了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至今我国三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历程,用鲜活的历史验证了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让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市场经济制度对国家、社会、人民的影响。第八章主要就“对外开放”制度进行了探究,从诞生到演变、从演变到现状,以冰山一角的方式揭露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特色的“对外开放”制度,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何为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积极影响”三个问题。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我国的特色经济制度,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根本经济制度,也是当下最适合我国现状的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妥善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处理处理发展问题,避免走入经济发展的误区。
早在建国初期,我国照搬了苏联和东欧早期发展的经验,采用了完全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制度。虽然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国家能够集中社会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但经济体制基本完全掌控在国家手中,劳动者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自己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大锅饭”的生产模式也压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当人口规模增加到一定限度、生产力解放和发展速度跟不上社会供需关系调整时计划经济的弊端必然会显露出来,此时计划经济就会成为压垮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后一根稻草。经典社会主义认为,当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资本的私人占有关系无法调和时,只能由社会主义的方式取而代之,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论点不谋而合,这也与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是“共产主义”一致。但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群众自觉,当两个条件均可满足时计划经济的确是最优解。这也是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苏联能够在斯大林模式下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原因。但我国国情与苏联不同,完全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并推广计划经济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即使巅峰时期苏联全境人口综合都无法追平我国人口数量,我国的生产力无法和人口规模形成平衡;其次我国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苏联在实行斯大林模式之前已经经过多年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我国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分裂、殖民、内战之后实现独立的新国家,且不具备相应的工业条件,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集中力量只能解决眼前问题而无法应对长远的发展问题。最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特征、人文风俗存在较大差异,很难实现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发展,不具备计划经济的基本条件,强行推广计划经济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不能走苏联的老路,必须要将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也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应运而生。相较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符合我国国情,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决策风险分散化。计划经济的决策权和修正权高度集中,当政府犯错时群众无法修正,只能将错误的行为进行下去直至发生无法挽回的损失,市场经济模式下,民营资本、外资、个体工商户等均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可以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进而避免政府错误决策的扩大化。(2)资源配置客观化。市场环境下,绝大部分经济要素可以自由流通,因此供需关系很容易成为决定经济发展走向的先决条件,而供需关系可以保证每一份生产力均可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3)信息反馈更加迅速。市场的开放性决定了其信息传输效率,当市场环境成为经济发展主体时消息的封闭性被打破,群众、企业、政府、党均可通过开放性的渠道获得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避免错误决策。(4)资源聚合作用。市场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加入进来,因此有利于更多的资源流入经济发展环节,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这些经济成分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不可能存在,而这些经济成分在活跃市场环境、刺激消费、达成就业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计划经济的局限在建国后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已经被验证,而纯粹的自由放任主义在英法美德等国家也已被验证,那么该如何避免两种经济制度的局限性呢。这个问题在1978年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将市场的自主性和政府的计划性结合起来,实施一种“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新型市场经济模式。而鲜活的历史已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可靠性,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后,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GDP不断提高,这些成果均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从我国发展现状来看,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仍有诸多方面仍待完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法制建设: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初期,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体系还不完善。经济立法、司法、执法也不健全,在许多经济纠纷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屡见不鲜。近年来虽然加快了立法的进度,但由于政企分离、司法独立等问题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致使市场无序、执法不严,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依然存在,封锁垄断、欺行霸市、走私贩假,证券市场上的违规操作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法治经验,切实做到真正的“法 治”而非“人治”,是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前提条件。(2)完善宏观调控。市场可以有效刺激生产积极性和消费,但其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自发性、盲目性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让市场的作用被无限制放大,要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价格杠杆的同时利用宏观调控这一“有形的手”限制市场的过度自由化,使各类经济要素均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激发活性。(3)做好对外开放。我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外开放,离不开国际竞争,对外开放可以更好地引进技术要素、资源要素,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同时对外开放也可发展我国市场腹地,更好地优化我国市场中的供需关系,这对稳定国内市场环境、经济发展态势有着积极作用。
综合来说,本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内涵,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适合本专业学者和跨专业爱好者阅读和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