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0-01-10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吕茂明

天津教育 2020年27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历史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初级实验中学 吕茂明

一、初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一)过分应付考试,忽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让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因为历史学科自身包含大量历史信息,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恰当,就使学生一方面要花大量时间记忆历史知识(比如时间、事件意义、转折点、社会各行业发展在对应时代的特征等),而没有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消化和理解,难以体会到其中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因为观念因素,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以满足考试需求的教学为主。教师和学生的重点就放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应付考试上,对爱国主义教育也只是点到即止,缺乏重点、系统的强化教学,导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受到阻碍。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方法

一方面是部分教师长期教授相似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爱国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事,但这需要教师搭配合适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耳听、眼观、体感以及内心的共鸣获得深刻的亲身感受,这样才能将学生已有、抽象的自发形成却不够系统和深刻的爱国情感和精神,深化并升华成学生一生都具备的强烈且完整的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缺乏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成果的调控

社会时代在不断发展,人处在社会中尤其是离开学校后,就会受到外界纷繁复杂的环境和意识的影响。初中生又处在一个特殊的身体快速发育,心理上独立和自我意识觉醒,而实际能力却不足以完全独立适应生活和社会的矛盾状态,三观更容易受到现实社会和网络的影响出现偏离。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进行维护并做好监控。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多局限于校内和课堂的教学,忽视学生在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且未及时发现学生的一些微小但长远观之,却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成果的心理和行为。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对教材的把握。以学生熟悉的历史教材为基地,让学生较快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体会其中的情感,有利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率和成果。

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三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从两个方面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第一,基于这三课的内容本身引导学生对西晋统一、北方各族内迁、东晋建立和灭亡、南朝各国的建立以及北魏统一北方各族等几大历史事件,从历史地图、重要事件以及每一事件对华夏民族统一与分裂的意义等方面展开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对祖国统一和爱国精神有一个基础且坚定的认知。第二,由教材进行延伸拓展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西晋的“八王之乱”开始到北魏统一北方各族中间的“五胡乱华”展开深入学习。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搜索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的史料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五胡乱华”对大汉民族带来的差点亡种灭族的危机。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分享自己整理的资料和对两大事件的看法。学生参与到史料实证的搜集和提炼总结的实践中去,获得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且是由教材进行延伸,也具备一定的新奇感。再加上教师对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方向的引导,能够很好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借助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

如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分为地基、主墙体和完善的楼房软硬件装修三个部分。那么分析历史事件的阶段性特征和意义就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历史教材进行掌握,实现了“事件→人”的情感反馈,给学生打好了一个系统且基础的“我要爱国”“我应该爱国”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感地基。

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借助历史中的人物来引导学生对其不同的人格魅力、生活经历和相同的爱国情感进行深入学习,通过与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每个学生能够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的爱国情感经过了深刻的“人(历史人物)→人(自己)”的同化,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从“我要/我应该爱国”(分析历史事件的第三人称视角)到“我想要爱国”“我热爱我的国家和民族”(以人物来感染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的情感和观念转化。这就有效地形成了每个学生自身爱国主义“主墙体”的构建,让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变得更加牢固和强烈。比如从秦朝之前秦的各代君王为统一六国做的努力,到后来杜甫、文天祥、陆游、岳飞等爱国人士的故事分享;从清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爱国人士的救国举措到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过程中历史人物作出的卓越贡献,都是可以引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作为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对这些名人和伟人故事的分享,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共鸣,推动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

(三)重视课堂之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调控

接下来就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长期的调整和监控,尤其是课堂之外爱国主义教育成果的巩固。一方面,教师和学校可以多开设教材和课堂之外的爱国主义活动。比如观看爱国电影、参观历史展馆、排练历史小品进行表演、举办爱国主义创意比赛等。让学生将课堂中受到的爱国教育带到课外真实的生活和实践中去,用实践来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才算是完整且较为全方位地开展了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情感和体会更能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得到更加长久的保持,非常有利于教师在后续教学中长期、不间断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注意联合社会和家长共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倾向进行关注,不要因为学生的一些“微小”行为就予以忽视。比如有的学生在朋友圈发一些抱怨社会的内容,似乎没有提到“爱国”,但若长期忽视,学生有可能因为对社会不满上升到对制度不满,甚至最后产生对国家的一些不满。所以教师在这时就要予以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用正确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开导并协助其纠正三观,避免诸如“许可馨”“季子越”的事件在未来发生。

三、结语

教育不只是培养智力水平高和能考试的学生,更是要立德树人。进行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教师的教学义务,也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具有的情感。所以历史教师要把握好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运用恰当的方法,以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基本的爱国主义情怀,然后借助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引发情感共鸣,形成属于学生的独特爱国主义情感主体。最后要重视联合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学生显性或隐性的爱国意识和行为,对爱国主义教育成果进行调控,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环节。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历史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