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涵与培育路径
——基于马克思主义“三种规定”的分析

2020-01-10管晓婧任志锋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管晓婧,任志锋

(东北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部;b.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自十八大首次提出“三个倡导”以来, 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内涵、意义、认同、践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气作用、旗帜作用、标尺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阐释,讲清楚其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1]132。之所以如此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的研究,是因为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越多,越要想清楚“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1]117,越要明晰自身与他者、当代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在教育宣传过程中阐释清楚这个时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所秉持的精神追求与是非标准。

当前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概括。李文阁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概括,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质[2]。杨静娴等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性内涵[3]。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分析。周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内涵进行了剖析[4]。姚红等探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上的本质意蕴[5]。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解读。田海平探讨了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6]。裴艳丽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的内涵[7]。总的来说,现有研究成果偏重于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或者从十二个范畴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以特定方法分析其内涵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笔者拟通过马克思“三种规定”分析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涵与培育路径进行探讨。

“三种规定”分析法源于马克思的一段经典论述。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写道:“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8]685。由此推之,有些规定是个别时代所特有的。因此,可以将这属于一切时代、几个时代、个别时代的规定称为一般规定、特殊规定和个别规定。马克思为澄明这几种规定的区别,进一步指出:“(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但是,如果说最发达的语言和最不发达的语言共同具有一些规律和规定,那么,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个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8]685。不难看出,分号前是针对一般规定来说的,分号后则是针对特殊规定与个别规定而言的。这便是“三种规定”分析法的由来。以之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涵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规定可从包括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社会存在找到源头,其特殊规定和个别规定则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下文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规定:基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而产生的价值意识

一般规定是存在于一切时代和地域的普遍性规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要想确认其一般规定,就要追溯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通过审视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始形态以挖掘其一以贯之的规定性。经分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及紧随其后的私有制社会都具有与当时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社会价值意识,这种价值意识具有较强的自发性。虽说在阶级国家产生以后,价值意识自发性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自觉性所取代,但是这种自发性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也会生发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鉴于此,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规定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而产生的价值意识。

1.一定社会存在会自然生发出与之相适应的价值意识

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便出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萌芽形态——比如对共享的支持、对平等的尊崇、对自然的敬畏等关于人应当如何生存和发展的价值理念。这些带有朴素色彩的社会价值观是人类在智力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9]161,他开始意识到自身与“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9]161;开始意识到自然界这种陌生的、强大的、异己的自然力量;“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9]161。社会、集体对原始社会的个体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存活几率,因而诸如氏族、部落等共同体形式和制度对他们来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建立在这种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之上的社会价值意识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实质的平等观等共产主义特质。正如摩尔根笔下的印第安氏族:“它的全体成员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卫自由的义务;在个人权利方面平等,不论酋长或军事领袖都不能要求任何优先权……自由、平等、博爱,虽然从来没有明确表达出来,却是氏族的根本原则”[10]100。这虽然只是关于印第安族的描摹,但它反映的基本社会观念却是人类原始社会的共同写照。不过,这种社会价值意识的群体认同以氏族、部落等共同体形式为界限,氏族之间、部落之间时常发生残酷战争,这种原始社会组织注定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灭亡,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意识也会发生时代性变革。

随着生产力发展与剩余财富积累,相对过去的母权制、氏族制度与亲属继承制,父权制、专偶制家庭和子女继承制逐渐取得主导性地位。与社会存在的改变相伴相生的是社会价值意识的改变,如果说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自发形成的价值意识主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那么国家产生以前的阶级社会所自发形成的价值意识则主要关注私有制、财产、等级和特权。它表征人类文明的跃升,但似乎又是人类文明的退步。摩尔根曾指出财产观念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作用,即“财产观念在人类的心灵中是徐徐地形成的,在漫长的时期中均停留在初生的及微弱的状态之中……把财产的欲望视为高于一切欲望,标志着文明的开始”[11]6。从这时起,一直到社会主义社会诞生以前,“财产高于一切”的观念在奴隶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无不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说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对财产的追逐和占有时常披着特权等级的外衣,但内容实质却没有因此改变,这些社会均将财产视为一切,均视财产高于一切。直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社会意识的价值内核才真正又一次发生质的变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生长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之上的价值意识

社会主义社会与奴隶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公有制经济关系最早出现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它契合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时人类的基本生存诉求。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奠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生产力之上的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直接对立物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伟大飞跃。一方面,它有助于改善社会生产过程的无政府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它有助于防止资本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以“消灭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包括这种发展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现象”[12]926,并逐渐实现共同富裕。不难看出,它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存在所产生的价值意识截然不同。对此,邓小平还专门做过对比,即“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13]167。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同道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所自然生发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典型的集体主义特征,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无论是在数量的分配上、顺序的安排上还是内容的设置上,集体主义都处于优先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关集体主义内涵的解释十分丰富,但学界公认的一个观点是:“不管对集体主义作如何表述,它都应包含以下两条原则,即以他人为重的原则和以大局为重的原则。”[14]这两条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只有坚持以他人为重并防范个人主义,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创造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避免两极分化并逐渐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以大局为重并防范宗派主义,才能使个人、企业坚持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并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协调。基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倡导维护集体利益。当然,维护集体利益亦是为了真正地、更好地维护个人利益,这二者在社会主义社会本就是相互统一的。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就会生发出它所需要的或者说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价值意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自然会生发出与自身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规定: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建构的价值自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要想确认其特殊规定,就要去找寻基于社会存在产生的自发性价值意识在历史进程中出现质变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后,自发性价值意识的主导地位将被自觉性价值意识所替代。经分析,这个临界点便是阶级国家的诞生。在阶级国家诞生以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9]178,社会价值观变为由统治阶级思想所主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从这时起,政党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以及政治纲领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内涵性发展与方向性部署的重要动力源泉。在有产阶级专政国家,这种价值观通常表现为统治阶级将自身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利益的虚伪意识;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则表现为统治阶级用以打破旧世界并建立新世界的思想武器。鉴于此,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规定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建构的价值自觉。

1.统治阶级会根据自身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建构特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从历史上看,如果把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思想独立化,并且不考虑这些思想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那就可以这样说:例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9]178。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吗?为什么两种统治阶级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会出现这种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统治阶级会根据自身所代表的根本利益而自觉建构有助于维护政权统治和社会稳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统治阶级而言,他们之所以提倡荣誉,是因为荣誉与等级身份密切相关,荣誉既是等级身份的产物,又是获取等级身份的阶梯,与其说他们在提倡荣誉理念,不如说他们在思想领域合理化、合法化等级身份的不平等现象;他们之所以倡导忠诚,是因为这有助于巩固由特权等级所堆积起来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总之,贵族统治阶级根据自身根本利益建构了一套有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价值体系。就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统治阶级而言,他们倡导自由,是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8]168;他们倡导平等,是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8]168;他们倡导所有权,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8]168。一言以蔽之,他们所倡导的这些价值观是为了确保劳动力买卖在流通领域畅通无阻,是为了使资本家的利益最大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以前,统治阶级都在想方设法地维护自身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未得到过真正维护。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产阶级专政以前一切国家、一切统治阶级的社会核心价值观都带有伪善性,它们惯常于将利益当成“不道德”的代名词或讳言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惯常于将道德和宗教代替人民的“面包”,企图让人们用“精神食粮”代替“物质食粮”。一些无产阶级的理论代表也曾批判过这种虚伪性,批判过两极分化的不合理现象,批判过私有制的不道德性,但由于他们没有发现科学世界观这件锐利的思想武器,也没有找到利用这件思想武器的阶级力量,更没有找到打破旧社会的正确道路,因而不得不陷入空想。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政党才拿起这件蕴含科学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锐利思想武器,以宣传、倡导、争取、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所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给予无产阶级的是启发和觉悟。它不仅给予无产阶级以打破旧世界的斗争策略,还指引其根据国家特定情形确立建设新世界的道路、方向和原则。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价值自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他们深知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遂在刚成立时就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同时,为启发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和占领思想阵地,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一大批刊物和各种形式的学校以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建构的社会价值意识从一开始就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底色。当然,对于要建立什么样的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要培育什么样的新人等问题的探索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中国共产党怀揣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奋斗历程中几经挫折,逐渐建构了一套能够反映、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并凝练出以24 个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就开始的不懈追求。毛泽东于1945 年就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5]1030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致力于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并将成果惠及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特别将富强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自觉和政治自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并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种愿景,富强是前提、基础和保障。中国只有实现富强,才能有真正的、更高层次的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而将自由平等与公正法治并列或者说以公正法治保障自由平等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自觉。资本主义社会通常将自由平等与博爱或人权并列,但这些所谓的美好愿景缺乏现实依托,因而成为“镜中花”和“水中月”。中国共产党所追求之自由平等不是抽象范畴,而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切身利益,为达到此目的,必须以公平正义的利益关系和科学完备的法治体系作为保障,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一起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从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时代新人的培育,邓小平曾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社会主义新人当然要努力去实现人民的利益,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荣誉。”[13]256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可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培植时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故而将爱国放置于敬业诚信友善之前,这也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心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别规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发展的价值标识

个别规定是存在于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特殊性最强的规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要想确认其个别规定,就要找到那个“人无我有”或者说“人有我多”的特定属性。社会性、价值性、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等均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特有的属性,只有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的民族性才是其独一无二的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和文化源头,是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的独特标识。鉴于此,可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别规定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发展的价值标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是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但它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所蕴含的某些精神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却早已存在千年。这里仅以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为例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奠基与涵养作用。之所以选择这部典籍,是因为它可以被看作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无论是道家所主张的天道自然还是儒家所主张的人道有为都可以在其中找寻到思想渊源。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以及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操也最早出自这部典籍,故而以此为例去论证和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关联。

一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周易》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以天为象征,取象于龙,表征事物的顽强生命力与蓬勃朝气。故《象传》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7]4从此以后,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基因。即便处于逆境、灾难、坎坷时期,中华民族也能保持一种刚健有力、百折不挠的姿态。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中国没有屈服于近代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并直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重挑战,朝着更高的目标主动迎难而上,进一步提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与精神自由、权利平等、制度公正、法治清明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说,这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精神的生动写照。二是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操。《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卦《坤》卦以地为象征,取象于牝马。象征了持守正道、道德高尚的君子品行。故《象传》写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7]19与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相呼应、相补充,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在处理矛盾、冲突、争执时那种慷慨浑厚、有容乃大的胸怀,这种高尚情操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周公对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要求[18]28,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大德[18]35,儒家倡导“仁者爱人”“贵仁尚义”等人伦道德[18]49,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等救世济民之德[18]77,等等。及至中国近代社会,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仁人义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地不断革命,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以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为内容的壮丽篇章,为中华儿女带来新中国和幸福生活的曙光。在当代中国,这种道德情操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是当代中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高尚道德情操的继承和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发展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实践中,不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白,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共生。经过多年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共同构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因,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因。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与生长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的发展,更是质的升华。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而对于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探讨则显得相对薄弱。在马克思看来,“革命的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9]134。既要把人塑造成时代新人,又要构筑理想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环境。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也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义利关系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这使得人们难以看到物质利益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9]158也就是说,利益是人民生产劳动与生活需要的条件和结果,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放在首要位置。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赋予当代人很多生活智慧,但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与大原则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它的根本政治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与发展。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9]141,从而保证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康庄大道;另一方面“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07,以之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它与中国人原有的精神世界相连贯、相融通、相促进,从而使其变成一种“精神空气”,肉眼虽见不到它,心灵却离不开它。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而产生的价值意识,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建构的价值自觉,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发展的价值标识,那么,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要根据这三种规定有针对性地择取:其一,要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成长的社会存在基础;其二,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方向;其三,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

1.要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成长的社会存在基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客观需要,它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长期社会存在,人们会基于这种社会存在自然而然地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为了让这些自然形成的价值观接近乃至融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成长的社会存在基础。一方面,应不断解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逐步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利益格局。在普遍贫穷或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中,大多关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都带有某种空想性。人民的美好生活只能建筑在丰足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上,“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9]169。因此,中国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并将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达到共同富裕,那些真正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人民群众才能愈加期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愈加赞誉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愈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制度法规以构建公平正义的利益关系。中国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面临利益质量与利益分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要注重疏导那些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利益矛盾,要善于以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道德舆论等硬性规定和软性约束预防矛盾、消融矛盾,从而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国家法律和社会规则的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信服国家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人性化的治理方式,才能使其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不断内化、外化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2.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方向

从形式和字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内容与所谓的“普世价值”是相同的,如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这种相似性为区分二者的本质差别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深厚的理论素养,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很容易将之与“普世价值”相混淆,甚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经误读造成思想混乱。因此,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注意彰显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尤其要讲清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讲清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所依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而不是为抽象的全人类与全世界服务的,以此区分它与“普世价值”在政治立场方面的本质差别。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社会各行各业在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在服务群众的同时还要引导群众,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精神追求、道德标准、高尚情操、先进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人们在实践工作和火热生活中去感知它、领悟它,并逐渐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相统一的,这是其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鲜明体现,把控好这个政治方向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效与宣传实效。

3.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深化、宣传普及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源泉,引入并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变成无根的浮萍,就会熔铸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之中从而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就会大大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新时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传承好与之相关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要鲜明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特色。一方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建设的不竭源泉,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文化经典中的丰富道德资源,弘扬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深刻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追求和传统美德,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发展并促其广泛传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更好地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之中。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它既需要薪火相传,又需要与时俱进。文化形式、文化内容都需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创新发展,从而与现代文化相融通,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因而在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进程中,要围绕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着力提出能够彰显民族特色、时代价值、人类关怀的文化命题与文化理念,从而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齐头并进。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