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策略研究

2020-01-10吉娇娇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吉娇娇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8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创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恪守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抓好这个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这是以党中央名义第一次举办学校课程的座谈会,它对我国高校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和指导价值。

然而,当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上境外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对时代责任以及历史使命的认识比较模糊,不能将自我的理想追求自觉地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出现了“精致利己主义” 的错误倾向,出现了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思想倾向,出现了越来越不愿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奋斗拼搏的情况,等等[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传播学理论指出,在相对封闭的氛围或环境下,简单重复某种观点能够得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加深,纯粹的理论说教、道德宣传等简单化、模式化的宣讲报告形式,不能让受众彻底接受这些内容。社会信息化传播形式多样,内容海量,信息传受一体化带来了纷乱混杂的信息传播,虚拟化生活影响了不少大学生正常的现实生活,严重的甚至成为网瘾患者;交往技术化水平的提升,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传媒和技术,人们虽然“天涯咫尺”,但却产生了隔阂与疏离。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新传媒越来越普及,共享性、开放性高的媒体信息,让意识形态斗争渗透到方方面面;传播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不少资讯、信息消极悲观、具有腐蚀思想,暗含不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容。这也是全媒体背景下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难点所在[4]。

不少高校大学生不具备科学扎实的媒介素养,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对其形成正确“三观” 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这些内容和高校思政课的思想价值体系形成了激烈的冲突,销蚀了来之不易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值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

提高文化素养,是要求他们充分领悟、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等,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品味,强化文化、民族认同,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恶俗的文化现象。

提高政治觉悟,指的是培养他们“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将自我的发展成长和民族国家的命运密切结合起来,“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5]。

提高思想水平,是说要提高学生选择决断、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教育和指引学生正确面对世界复杂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潮充分激荡的信息化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考量学业、职业选择、情感等。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训练他们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强化他们的道德品质训练和涵养,让他们“守公德、明大德、严私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技术支撑

如今我国已经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正在逐步形成和提升善于获取、分析、运用大数据的意识和能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高校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私人订制” 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措施。针对高校学生易于接受和使用“两微一端” 等新兴网络事物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借助相关技术,分析他们喜欢观看和关注的各种影视文学、网络资讯、书籍报刊等对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要动态地把握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情、意、志、行等,为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以及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提供可靠合理科学的决策依据[6]。循序渐进地向他们推送能够强化他们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强化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的内容,训练和培养高校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要紧扣当前丰富多元的时代语境,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达到文以聚力、文以化人、文以载道的目的[7]。要不断充实思政教育的载体,弘扬符合本校实际、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滋润和涵养大学生的心灵。

五、打造高校、社会、政府协作育人新关系

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国家要强化对高等院校的支持,既要向高校增加资源投入,强化办学层面的政策支持,又要积极扶持毕业生就业创业[8]。高校和社会各界同样要密切协作,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强化社会合作,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参与,在不断优化社会、大学和政府关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社会应该与高校积极合作,让毕业生顺利地入职,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和贯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政府管学、社会参与的育人模式过程中,强化多方的良好合作,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和时代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会受到校园内外部环境的强烈影响,在构建和优化社会、高校、政府协作育人机制体制的过程中,应该持续消除和弱化负面环境,积极营造和创设健康积极的教育环境。首先,优化政治环境。向广大高校师生及时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理论知识。要结合历次重大会议的教育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宣讲这些会议的指示和精神,请教授、专家做好各种辅导报告,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立专题讲授这些内容,开展抢答或者知识竞赛;让学生参加党日活动、上党课,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政治氛围。其次,优化文化环境。要充分借助高校官微、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校园网论坛等,传播健康积极的文化内容;邀请道德模范到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在校园中张贴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幅,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在教学楼、文化墙、教室、办公室等位置书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再次,优化与社会的协作。对校园和周边环境进行优化,整治高校周围低俗、不健康的各种文化娱乐场所。通过这些环境教育,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生成积极的情感,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六、设定思想政治培养目标

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都要回归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只有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方可凸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来自鲜活的社会生活,在设定目标时不能过度理想化,也不能泛政治化,应该充分关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多元需求。一方面,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目标,向高校学生开展“成人” 教育,培养和树立他们基础的思想道德素养,将他们培养为合格公民。另一方面,确立他们的理想目标和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使他们真正成“人”[9]。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日常生活,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要逐步提升和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既能考取优异的成绩,又能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