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0-01-10王鹏凯潘月游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育人思政

王鹏凯 潘月游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课程思政是以上海市为先导、以育人改革为目标实施的创新实践举措,强调在立足现有思政课程的基础上挖掘高校其他专业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功能,为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搭建良好平台。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应着力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为高校育人改革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因与价值导向

(一)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因

1. 提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8 年6 月,高等教育界提出了“高教大计,本科为本” 的重要理念,进一步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地位与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上海市于2014年开始推进课程思政试点工作,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思路[1]。

2. 内涵要义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观与育人理念,强调以思政课程为载体,挖掘高校其他专业课程涵盖的思政资源与教育功能,借助整合的教育资源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主动自觉将其内化为指导自身实践行动的方针与指南。推动课程思政模式在高校内部的建设,能够有效探索出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全新生长点,依托课程体系的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与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基于问题导向打造优质课程群,发掘高校育人机制的价值根源,以此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使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全面发挥。

(二)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融入新时代高校育人机制中。例如:“民本” 思想与以人为本理念相对应,“兼爱非攻”与和平思想相印证,“天人合一” 在新时期体现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当前,“互联网+” 迅猛发展,造就了文化观念多元的时代格局,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 等错误观点甚嚣尘上,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新时期,高校课程的思政化重新定义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既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文化自信目标的实现[2]。

2. 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施建立在“大思政” 育人格局的基础上,依托课程体系与育人格局的重构,有效扭转以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处的孤岛局面,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挖掘各专业课程育人价值,借此有效达成育人目标。同时,课程思政实现知识教育元素与价值观念的统一,致力于深化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重构,引导其重新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好地达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育人本源的回归。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构建“大思政” 课程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1.“大思政” 课程建设

借鉴复旦大学开设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读懂中国、同济大学开设的中国道路等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将其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打造核心课程、品牌课程,为“大思政” 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行指引。与此同时,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入手深化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建设,设立专项经费,投入师资建设、教材编写等环节,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实际情况与高校自身办学特色编写教材,通过整合师资力量推动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施过程,为“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长效运转提供基础保障与动力源。

2. 各专业课程协同建设

坚持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联动作用,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基因式” 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借助专业技能素养与价值观教育的整合,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例如:某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程时,将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历程、2018 年“美国制裁中兴事件” 等知识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利用真实事件与案例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借此利用课程主渠道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密切融合,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创设良好基础。

(二)创设“思政+” 育人机制,推动隐性课程建设

1. 建立“思政+” 育人网

在推进课程思政宏观体系重构的基础上,应在中观层面发掘思政教育的有效资源,对现有校内、校外思政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深化“思政+” 育人机制建设。从校内资源整合层面入手,积极推动第二课堂建设,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校级竞赛等活动形式进行思政内容的渗透,建立以思政教师为主导、以大学生为主体、由辅导员与各专业教师协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定期创设经典朗诵、校园文化墙大赛等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与价值观教育。从校外资源利用层面入手,要求高校寻求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间的有效对接机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职业生涯发展等活动列为思政教育的第三课程,定期邀请名师、行业专家、劳动模范等代表人物到校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利用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增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借此更好地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配合暑期支教、兼职校史馆或红色文化馆讲解员等方式,使“思政+” 机制的育人价值得到有效发挥[3]。

2. 拓宽隐性课程生成路径

在整合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探索隐性课程资源的具体生成路径,提升课程思政的内化价值。应立足现有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其与第二课堂间的微循环体系,利用第二课堂发挥教学反哺作用,在活动组织、活动实施与反馈评价的过程中深化思政教育的主题。利用学分、绩点等形式发挥约束与激励作用,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思政观念的有效内化。

(三)细化“三大工程” 建构方案,提升课程实践效果

1. 教师培育工程

师资力量是推动课程思政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与执行保障,高校应注重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育机制的建设,结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要求完成师德师风管理等制度的建设,并推动“双带头人” 培育工程实施,以党支部、党务工作队伍为首发挥带头作用,给予业绩突出、贡献较大工作者以表彰、奖励,更好地推动高校教师队伍重构,保障课程思政体系长效运转。

2. 教学改革工程

首先,在课程标准设计上,应将课程思政纳入现有教学目标与课程体系中,形成配套的教案与文档,完成课程标准建构,为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结合不同学院专业课程内容,寻求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公民道德与法治等内容相结合的有效教学载体,以便更好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生学习内容、任务与目标中;再次,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积极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利用情境导入、游戏教学、专题嵌入等方法塑造出传统课堂的新面貌,配合网络平台培育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设计上,应注重挖掘“思政元素”,设置考核点与评价指标,吸引教师、学生共同投入课程思政实践机制中,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发展。

3. 特色活动工程

为激活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活力,需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创设特色教学活动,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有效载体。例如: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竞赛活动,创设“金课遴选” 竞赛活动,设立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等,借此有效打响课程思政品牌、拓宽市场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圈的广泛渗透。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思政课“需求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