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2020-01-09刘大芳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文技能院校

刘大芳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新时代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智能科技飞速发展、产业经济不断变革,在这创新的时代变化万千,竞争激烈,追根溯源在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创新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专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责任,必须主动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变革,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这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和人才培养之根本。

1 创新人才核心素养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创新概念源于德国经济学家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奥林工程学院院长里·米勒(Rick Miller)提出:“创新可以被定义为提出新颖的且有价值的想法和见解,并把它们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让大部分人可以接受和使用它们的过程[1]。”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创新是指创造和发现新东西,具有3 个核心素养。

1)广博跨界知识。知识储备是创新人才的基石。新时代是知识交叉融合,技术快速变革的创新时代,宽广视野、渊博知识、交叉学科是创新灵感的源泉,在贫瘠的土壤上难生长参天大树。牛顿正因为有广博的物理、数学等知识,才提出了划时代的万有引力定律。诺贝尔一生获得过355 项科学发明,正是因为物理、化学、文学等渊博知识,才成就了科学成就[2]。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将科学人文知识融合,学科专业交叉才能推进新技术发展。学生知识结构要以数学、技术、文学、哲学等广博知识为基础,以全面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获取知识为主线,强化科学人文知识交叉融合,铸就广博跨界知识。需要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素养,即在掌握全面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学会学习、学会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学会终身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用学科专业素养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问题。

2)批判理性思维。批判理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必要素养,其是客观理性思维,是考量自己和他人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其过程是验证分析,目标是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出明智决定。创新最初源于知识追问、思考想象和对现实批判,其思维强调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认识理解知识,而重要的是理性思考发现疑问、论证假设演绎推理、价值判断事实观点,其中发现疑问是批判理性思维的动力,这是创新人才迎接不确定性未来应有的素养。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知识系统基础普遍扎实,但在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质疑假设、理性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3)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打纲要不如一次行动”。美国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为生活做准备的唯一方法就是参与社会生活,否则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就如同在岸上学习游泳一样,毫无作用[3]。任何领域的创新,任何真理,不是源于空想,唯有将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在实践体验,才能转化成实践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专业技能创新人才,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中要贯穿创新思想,要根据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要求创新实践教育,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强化实验实训教育、虚拟现实体验、实践创新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感知技术能力差距,质疑事实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2 创新培养差距困惑

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智能治理、产业技术变革和新业态新职业,需求各类科技创新技能人才。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

1)培养理念滞后。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必然要求革新思维,构建新战略,引领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已经启动;“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正在实施,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要求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起现代化、可持续的管理观念,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二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强调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三是双一流、“双万计划”强化专业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培养和一流成果建设。当前,人才培养理念还没有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新要求,教师为未来而教,学生为未来而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还未深层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还没系统分析、科学研判未来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技能要求、人格素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技能训练提升有待进一步强化。

2)培养差异不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按专业模式制订,学生的课程体系、教学进度、知识结构、技能要求、实践体验等,只强调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差异,阻碍了创新思维的激发,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用相同一种模子制造出一群书呆子,或是强化人们为陈旧经验的记忆机器,都应该排除在教育的目的之外[4]。新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人才培养既要坚持学科专业交叉、科学人文融合、理论实践贯通,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普遍存在课业繁重,缺乏创新思维培养,缺乏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学习生活不善观察提出问题,满足于熟练掌握实验操作,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导学生按规操作实践,这不利于个性差异创新能力培养。据心理研究表明:21 天以上重复会形成习惯;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5]。

3)制度缺乏弹性。系列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的创新,是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用制度规范选修课程安排,第二专业课程选择、各类创新实践实施、教学评价检验等。美国大学通识课、选修课、专业课各占1/3,没有普遍适用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灵活且全部采用学分制量化,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自主选择[6]。目前,激发创新创业制度推进缓慢,院校教学没有完全实现学分制,选修课程相对有限,实验教学实践体验重在形式,虚拟现实教学正建设……,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现有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创新培养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创新的氛围暂未形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引入弹性机制,有效的措施,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成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个学生就要有一套教学计划”,以适应现代教育要求。

3 探索共育创新人才

创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高院职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双一流、双万计划建设,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因此需要探索“强化基础、厚植人文、注重实践”的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1)强化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跨界知识较少、逻辑思维欠缺的共性问题,而广博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因此要深化教改,强化基础。一是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学习。2020年1月教育部部署实施强基计划,突出数学、物理、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要注重数学、英语、信息数据、智能技术等基础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注重阅读写作、逻辑推理、理解应用等能力培养,为基础研究、创新驱动奠定知识基础。二是强化专业基础课程融合。跨界知识融合、专业知识交叉、文理中西渗透是创新的必备知识储备。未来专业界线越来越模糊,课程设置要拓宽专业视野,注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系统构建未来人才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视野和知识交叉创新创造基础。三是强化智能基础知识涉猎。创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万物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为显著特征的智能时代即将到来,面临新的生存空间、组织形态和行为模式,学生必须主动涉猎智能技术,培养未来需要的信息数据、系统认知和批判理性等思维基础。

2)厚植人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哈佛通识教育、北大人文课、武大经典导引,塑造价值、启迪智慧、传承精神、引领未来。新时代高职院校要厚植人文教育。一是塑造价值,坚持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通过人文课程、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回答为什么而学习的学习动力问题。二是启迪智慧,培根经典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意为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不知道的问题,这时知识就是力量。重在运用知识的技能,即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有论坛指出“未经思考的知识不值得一学”,深刻阐明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要通过人文课程,强化交流、启迪思维、理性批判,独立思考、将知识理解运用,创新融合升华为智慧。三是传承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价值追求人格修养的社会理想精华,是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教学中要讲清讲深讲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是引领未来,科技快速发展,产业不断革新,人才需求多变,要通过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学习新知、探索未知。

3)注重实践。真正的学习,是学习具有生活价值的知识,并加以实践运用[7]。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一是增设实践教学课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格外重视实践教学,从学时上看,应用科学大学的实践课学时一般占到总学时的30%,有的甚至高达50%[8]。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专门人才,要分专业建立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线下实践操作、线上虚拟体验系列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中提升技能。二是全程推进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要创建符合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全程实践教育体系,大一注重认知实践,主要安排学生参观、考察、听讲座、谈专业前景,激发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大二注重综合实践,安排与专业课程结合推进的实验实习、校内实训,着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大三注重创新实践,安排校外实训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开展创新研究活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三是突出个性发展。推进产学研融合,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产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开展校所研究,加入项目团队、进行科研训练,培养科研兴趣;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是理论探索、实践创新和经验积累的与时变化过程,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学习过程,要“强基础、厚人文、重实践”,积极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学生提问交流、发表新观点、理性批判、自由探索,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职创新技能人才[9-11]。

猜你喜欢

人文技能院校
人文
高级技能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画唇技能轻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