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评估急性脑梗死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2020-01-09施妙妙综述季秋虹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药代渗透性内皮细胞

施妙妙综述,季秋虹审校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人体一道天然的屏障系统,对物质进出大脑有严格的选择性,从而维持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稳定性[1]。人们越来越认识到BBB在脑卒中、痴呆、多发性硬化和肿瘤等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BBB破坏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出血转化和恶性水肿的独立预测因素[2]。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是研究BBB破坏的方法之一。DCE MRI已经成功的应用于脑肿瘤、多发性硬化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通过药代动力学模型拟合对比剂浓度曲线,量化BBB的渗透性,这种对BBB渗透性的定量评估对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本综述主要阐述DCE MRI在急性脑梗死后BBB渗透性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未来利用DCE MRI进行BBB渗透性的评估提供检测方法。

1 急性脑梗死后BBB的变化

BBB由排列在脑毛细血管上的内皮细胞组成,这些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形成封闭的空间,为大脑微脉管系统所特有[4]。BBB由基底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组成[5],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细胞复合体“神经血管单位(neurovascular unit,NVU)”,限制潜在有害分子的扩散[4]。感染、肿瘤或卒中可破坏BBB的完整性,从而使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对比剂同样如此[6]。BBB的破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物的生成、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激活等[7]。急性脑梗死后BBB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水肿和出血转化等病理过程,而这些病理过程可致脑损伤恶化,从而导致恶性临床结局[7]。

2 评估BBB渗透性的方法

BBB受损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加,因此脑脊液与血浆白蛋白的比值是一种常用的评估BBB完整性的指标,但它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受脑脊液流量的影响,不能可靠地反映BBB的渗透性[8]。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CT、PET和MRI成为研究人体BBB渗透性的无创方法。CT需要碘造影剂和使用相当高剂量的X射线,而PET需要制造半衰期较短的同位素,这使得MRI成为这些研究中最有用的方法[9]。增强MRI可通过脑沟、脑室是否存在脑脊液钆信号增强而定性评价BBB的完整性[10]。DCE MRI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技术,能测量多数级别的BBB泄漏,包括常规成像不可见的部分[8],因此DCE MRI是目前体内无创评估BBB的最佳成像方法[11]。

3 DCE MRI对BBB渗透性的分析

DCE MRI是一种基于T1加权成像增强扫描的功能成像技术,通过检测造影剂透过的渗漏,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评估BBB渗透性的方法[12]。临床上大多数的对比剂是小分子化合物,可自由扩散,完整的BBB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其渗出,当BBB被破坏时,对比剂扩散到血管外空间,导致T1发生变化,从而能被DCE MRI量化[13]。通过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对比剂给药后的时间强化模式,形成时间强度曲线,该曲线与血管通透性、血管表面积和组织体积分数有关,从而能够定量评估BBB渗透性[14]。在DCE MRI的药代动力学模型中,Patlak模型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合适的药代动力学模型[15],Ktrans值是其应用的重要生理参数。有研究显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Patlak模型计算所得的Ktrans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16]。Ktrans值是指对比剂从血管渗漏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的转运系数,它受血流、内皮细胞通透性、内皮细胞表面积的影响,能够反映血管的渗透性[6]。有研究显示,Ktrans值应作为监测急性脑梗死中BBB渗透性的无创影像学指标[11]。

4 DCE MRI对急性脑梗死BBB渗透性评估的应用

4.1 急性脑梗死后BBB渗透性随时间的变化 在临床研究中,Merali等[7]对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急性期(<6 h)、急性期(6~48 h)和亚急性期(>48 h)的分组,显示急性脑梗死后Ktrans值在发病后6~48 h达高峰。上述研究虽然发现急性脑梗死后BBB渗透性存在峰值,但未有进一步的研究进行证实。Villringer等[6]对28例随访患者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发病5~7 d后的Ktrans值较48 h内明显增高。另一项对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研究[17]提示发病14 d后患者的Ktrans值较72 h内明显增高(P=0.012)。两者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均提示急性脑梗死后BBB渗透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升高,但两者均未对样本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内细化时间点,测量各个时间点的Ktrans值,以及对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评估BBB渗透性,以明确BBB渗透性随时间变化的具体过程。

4.2 急性脑梗死后BBB渗透性与再灌注之间的关系 对大鼠缺血再灌注[18]的研究显示,无论是缺血3 h再通组或缺血6 h再通组,其Ktrans值均较高,而永久栓塞组Ktrans值仅轻度增加,提示脑缺血BBB渗透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再灌注损伤。一项将50例患者分为常规药物组、取栓组和静脉溶栓组的研究显示[17],静脉溶栓组和取栓组lg(Ki/c)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升高,同样验证了再灌注增加BBB渗透性。虽然缺血组织再灌注可产生活性氧,损伤内皮细胞、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从而导致BBB通透性增高[19]。但是,因为Ktrans值(目前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所得)有血流依赖性,当血流量较低或者血管被堵塞时,造影剂在梗死灶内的传递受到严重限制,导致Ktrans值被人为的低估,造成Ktrans值与BBB渗透性的不匹配[20,21]。同时,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其他血管危险因素,而且其再灌注是一个更加动态的过程,与动物模型不完全相同,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就目前的研究而言,Ktrans值是评估BBB渗透性有价值的影像学指标,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明确Ktrans值、BBB及再灌注损伤三者之间的关系。

4.3 急性脑梗死后BBB渗透性与预后的关系 急性脑梗死的BBB破坏与出血转化(hem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等不良预后结局相关。Huang等进行的一项大鼠急性脑梗死研究[22],利用DCE MRI定量评估HT组与非HT组Ktrans值(P<0.05),显示渗透性参数中Ktrans值是HT最敏感、特异的预测因子。在其另一项大鼠急性脑梗死研究中[23],大鼠皮质下Ktrans值是预后独立相关因素(OR=245.23),ROC分析显示,皮质下Ktrans区分预后良好与不良好的阈值为0.88,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85.2%,提示DCE参数可预测早期功能预后。Villringer等[6]纳入54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中,HT组(n=11)的ktrans值是非HT组(n=43)的2.5倍(P=0.055)。上述结果为我们在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方向,在急性脑梗死早期通过定量评估梗死区域的Ktrans值,预测后续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从而评估是否使用静脉溶栓药物或者进行动脉取栓,以及提前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或者抗凝药物的使用。

5 DCE MRI在急性脑梗死血脑屏障的应用局限

目前关于应用DCE MRI评估急性脑梗死后BBB渗透性的研究较少。由于每个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并不相同,目前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方法获取和分析DCE MRI的数据,临床结果难以解释,妨碍研究中心之间的比较[24]。其次,DCE MRI扫描成像需要较长时间,这意味着,在关键的治疗时间,根据DCE MRI估计BBB渗透性存在时间限制[20]。

6 小 结

传统的MRI通过T1增强后脑实质的强化来反应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改变,但只能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进行评估,而DCE MRI则通过定量的方法检测血脑屏障的渗透性,较传统的方法有很大进步。由于各种原因,DCE MRI关于急性脑梗死血脑屏障渗透性的研究较少。但DCE MRI为纵向研究血脑屏障渗透性的改变提供一种可能的无创性方法,同时血脑屏障的量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药物的监测、治疗效果的评价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可能性。

猜你喜欢

药代渗透性内皮细胞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煤热解挥发物对炼焦煤塑性体渗透性的调控研究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增加自噬保护缺氧诱导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药代动力学实验教学体系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依托咪酯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