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思政”价值意义理性认知的多维解读
2020-01-09高云海
郭 岩,高云海
课程思政,作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旨归的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正在全国高校积极有序地全面展开和推进。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对教师而言,一是要解决理性认知问题,即真正明了“为什么”;二是要解决践履能力问题,即真正明了并学会“怎么做”。从逻辑上说,“知”是“行”的前提,“知”之深则“行”愈切、“知”之深则“行”愈达,因此,真正解决“知”的问题当为至要、当为当务之急。鉴于目前学界对其“为什么”的问题尚缺乏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特别是面对不少教师对其尚缺乏应有认知高度的客观现实,我们拟从“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等维度对其予以比较全面的认知解读,希望藉此大幅度提升施教者的理性认知和践履自觉,进而做好课程思政。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对我们国家来说,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事业,也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而“人”,作为万物之灵,是世间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但“人无德不立”,所以这里的“人”,不仅应该是有才学、有技能的人,而且应该同时是有理想、有灵魂的人,即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党和国家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培养和塑造出这样的人,就学校课程教学而言,就是要做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实践创新、作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途径,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终极目标。而这个“根本问题和终极目标”,又将直接关系到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所以意义非常之重大、非常之深远!由此而言,说“课程思政”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不是危言耸听、不是什么硬性“拔高”、更不是小题大做!
(二)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方向指向目标、方向决定道路、方向决定前途命运。因此,就办学而言,任何国家的办学都存在并重视办学方向问题,从而解决办什么学、怎么办学、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总书记这段论述,言简而意丰,从古今中外国家办学共性的维度指明了我们国家所应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们也要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办学方向,决定了我们办学必须发挥政治优势和坚持文化自信,尤其是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性质。为此,在教学层面,大学不但要开好“思政课”,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同时,还要做好“课程思政”,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使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就此而言,“课程思政”是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问题。
(三)事关学生的人生走向及其生命意义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一个重要节点,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而且,就其潜质而言,他们“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2]。不过,人生的路应该怎样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看中国?怎样看世界?如此等等,每个大学生又都面临着现实抉择和考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401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和特别必要,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走向及其生命意义。而这,无疑也需要“课程思政”。
(四)事关教师的人生走向及其生命意义
打铁先得自身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75,正人先需正己,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因此,作为课程思政施教和起关键作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首先是教育自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而言,“课程思政”本身也必将是对教师本身反求诸己的一场思想政治洗礼,它不但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助力课堂教学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将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促进“四有好老师”队伍建设。
(五)事关教学“情感价值目标”的革命性提升
众所周知,作为教师施教蓝本的重要教学文件,《教案》中有项重要且必要内容是“教学目标”或曰“教学目的”,此“目标”之一是“情感价值目标”,其实也就是德育目标,当然非常重要!但就笔者所见,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很好体现甚至有的全然没有体现,形同虚设,随意性非常之大。而“课程思政”将会使这种情况发生根本性改变,因为“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师的育人、课程的育人不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不能再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是要变成教师自觉的行为,也不是自发的,要变成有组织的。”[5]这样,将使它克服上述弊端,获得革命性地大提升。此外,“其他课程”由原来“思政”教育的“非主渠道”变为了“主渠道”,育人地位和作用也大大提升。
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一个新语汇。有学者考证:其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是在2007年8月31 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接见全国优秀教师时发表讲话,至2012年11月首次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得以正式确立①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思想教育研究》,2017第6期,第9-10页。。众所周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方面得到发展一直居于党的教育方针之首;现在“立德树人”这个理论命题的出现,其重要意义之一是它凸显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那么,什么是“立德”?什么是“树人”?什么是“立德树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立德”就是立德业、养德性,使受教者有德行。由于“德”的意识形态性与时代性,决定我们的“立德”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树人”就是培育人才,使受教育者有才能、有才学。而“立德树人”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就是“要以德为先,德才结合,德育和智育并重”,亦即我们一贯强调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这“一贯强调”,说明了事实上“立德树人”实为党和国家早即认识并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而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则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则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工作定位。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对其更进一步地加以强调:2016年9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7];2016年12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8]1;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又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又提出了具体要求:2018年5月2 日,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0];2019年3月18 日,又在他亲自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1]。
与此同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多部文件加以强调和落实。如: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1]。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地位之重要、意义之重大。
怎样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就课程教学而言,一是通过“思政课”“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二是要“课程思政”,即所有教师都要深入挖掘其所任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亦即“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内容并将其有机融入其课程教学之中,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做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合力“立德树人”。因此,从根本上说,“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要。
(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12]就其“德行”意义而言,“人文素质”即为一种“真、善、美”的品行素质。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有句名言:“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造一座监狱。”[13]5《孟子》则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14]20可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多么必要、多么重要!而“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人学事业,在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教育和医学是两门最特殊的学科知识或科学技术活动,直接关乎我们人自身:医学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教育关乎我们的心智健全。从人文的视角看,教育是转化人之心灵或灵魂的启蒙之光。”[15]于此又可见,作为大学的教育又是多么地重要、其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使命又是多么地义不容辞!而“课程思政”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等“思政”内容,旨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这与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的育人诉求是完全契合的。因而,“课程思政”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三)强化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思想价值引领的需要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16]249因而,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那就是失去了一种手段的目的。有鉴于此,“赫尔巴特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他向我们阐明,教学必须要形成德性的教育意义,通俗地说,将知识传递与品德塑造相统一是教学的内在要求。”[17]由此而言,任何国家的课堂教学都应该而且必须突出这种“知识传递与品德塑造相统一”的价值引领,因而,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当然应该主动地去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去寻找课程中所蕴含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责任和理想等思政元素,进而把这些元素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想价值引领。而当下,至少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却做不到这一点或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而且,即使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教师也还有进一步加强或提升的空间。因此,强化当下专业课堂教学思想价值引领实为大有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思政”也是强化当下教师课堂教学思想价值引领的需要。
(四)弥补思政课育人局限的需要
“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虽然都讲“思政”,但二者在“思政”内容的选择上是不同的。“思政课”中的“思政”,“突出理论导向,必须完整准确地讲授课程理论体系的学理基础、概念内涵、文本系统、实践要求等核心要素。‘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突出价值导向,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转化为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关怀等价值情感和理想信念,将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谓‘高素质’‘健全人格’等抽象概念细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18]这种内容的不同决定其在育人价值与效度上各有短长。就思政课而言,由于其突出理论导向,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与教育方面居功甚伟,因而不可或缺,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好;但也正是由于其突出理论导向,具有“显性”灌输的特点,加之课时和部分教师教法失当等限制,所以在针对性、亲和力与价值引领的贴近性与易接受性等方面则难免有一定的局限。而“专业课程”的“思政”具有“隐性”、润物无声的教育特点,虽然不一定自成什么“体系”,但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加之有些专业教师独具的人格魅力等因素,所以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更容易潜移默化,因而影响深远、独具优势。就此而言,“课程思政”也当是弥补“思政课”育人局限与不足的需要。
三、“课程思政”的紧迫性
(一)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空前高度重视看其紧迫性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教育工作,特别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党的教育方针的政治属性。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勉励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19]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并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7]2016年12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思政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到北大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8年9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上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20]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京亲自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且还亲自深入听课课堂。[21]总书记一路风尘,由“德育”而“立德树人”而“课程思政”!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又密集出台多部重要相关文件跟进落实。说明“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极端重要、说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空前重视!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日理万机,但对学校德育工作、对课程思政,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方法,具体而微,不厌其烦甚至耳提面命地擘画指导!如此亲力亲为,这又说明什么?说明重要!更说明“时不我待”、说明十分紧迫!
(二)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其紧迫性
关于“课程思政”,2017年12月4 日教育部党组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表述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既是文件规定,也是人们的普遍共识,更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规范和要求。按照这一规范和要求,应该说有喜有忧。喜的是多数学校、多数教师做得较好,并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好经验;忧的是尚有部分学校、部分教师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三尺讲台,关乎未来,责任重大。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家兴亡和民族复兴”以及“两个维护”的高度认知“课程思政”,不但一定要做,而且要刻不容缓地马上做、并一定要做好!但事实上,尚有个别学校和个别教师尚缺乏这种高度认知,仍以惯有的陈旧教学理念面对课堂教学、培养学生。
二是践履不到位。第一,从学校层面而言,个别学校重视不够,缺乏顶层设计或甚至根本没有顶层设计;或者满足于一般号召而缺乏具体落实措施。第二,从教师层面看,由于其认识不足或“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甚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不足,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尚存在着价值观引领不足或亟待需要加强的问题。第三,从“同向同行”要求的层面看,有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的“教育旨归”没有完全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甚至可能脱节。
(三)从学生的思想与学习现状看其紧迫性
课程思政是在知识的传授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与人格塑造,是铸魂育人的工作,担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历史使命,落脚点是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立德树人。应该说多年以来,各高校践行党的教育方针,教师们既教书又育人,成效显著;但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并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一些学生缺乏高远的人生志向和目标,更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信念。其结果至少有二:一是在学习目的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极端自我性。学习仅仅就是为了找工作,鲜有人想到“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也少有人把自己今天的学习与明天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相联系,有的甚至成了十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其典型表现是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甚至课上课下不以学习为事而致学习活动“没有真正发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勤奋学习者不是很多,学无所成者不少。这显然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要求,相距甚远。第二,部分精英学生出国留学不归,其中还包括公派学生。这说明,我们的教育确实需要反思和正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且非常重要而迫切!此时,以爱国主义内容为重要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施,正切时弊。第三,部分学生心理不够健康,人格尚需完善,“大德”“公德”“私德”意识尚需加强。
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领袖亲历亲为、党政部门文件同步紧跟落实,采取各种方式前所未有地强力推动。而这,不仅本身就是其可行性逻辑之使然,而且也为“课程思政”的实际落地生根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一)课程中德育元素的客观性决定其可行性
可以说,任何课程都蕴含德育元素——不必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思政课”,其“全身”都“天然”地充满了显性的德育元素,就是那些最为专业的农、林、工、医等理工学科和最为抽象的纯理科课程也都蕴含着一定的德育元素——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蕴含或可生发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人文伦理价值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等思想价值。如“理科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有力论证”[22],数学中与力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至于科学史上那些灿若星辰的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励志故事等德育资源更是丰富多彩。惟其如此,才有所谓“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之说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之论。“任何课程都蕴含德育元素”是“课程思政”的客观基础和先决条件。
(二)学生思想的可塑性与价值期待决定其可行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一个经典命题:“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学生的可塑性。”[23]207这也就是说,教育与教育学的产生与存在的基础在于学生的可塑性。就现在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年时期,虽已不是一张白纸,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或至少是尚未完全定型,其思想都是可塑的。国家的需要、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使他们深切感觉到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多么地重要和必要!但社会上所谓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又使他们很多人感到多少有些不解和迷茫。此时,他们多么需要“传道人”和“大先生”帮他们“释疑解惑”、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由此而言,“课程思政”正逢其时、正逢其要。事实也充分证明,学生对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寓价值观引领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接受的。总之,“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内在的可接受性。
(三)新时代教育自身能力发展诉求
所有教师都具有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有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是“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教育教学,学生为本,教师为要。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一所大学的性格是由它们的教授们所决定的。”[24]147习总书记则更深刻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5]可见,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人生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的作用理所当然地不但不能缺席,而且还必须要充分发挥到极致。为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师德上要做一个“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具有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有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事实表明,我们的很多教师都具备或基本具备这种能力,其中还不乏佼佼者,如北京、上海等“课程思政”改革先行一步高校的一些教师就是如此。部分能力较差教师,他们正在通过各级培训与自学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这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
上述“四性”,各有旨意:“重要性”,决定其“不能不做”;“必要性”,决定其“必须做”;“紧迫性”,决定其“必须马上做”;“可行性”,决定其“可以做”!知之深而行之切。既然如此,身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重任的所有高校、肩负立德树人时代重任的高校教师,面对“课程思政”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都要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践履“课程思政”的原则、方法,服务于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