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动因与路径分析

2020-01-09杨睿博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文化产业

杨睿博,刘 伟

(1.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999078;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635)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全球化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的必然要求,努力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共同体,加快提升两者的融合效率和融合层次正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1]。新时代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动能转型,推动进一步开放发展,开创国际合作的新途径。科技进步是文化产业发展引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应用的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进程呈现出高水平、高科技、高效能的特点,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引领者、示范者。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开放合作,二者深度融合也不断促进和提升科技发展品质,在大湾区形成文化科技融合的独特范式。

1 态势与前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态势

文化科技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形成中华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互鉴、文化科技引领示范地。改革开放创造的文化科技成果具有对国内国际极大的辐射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粤港澳大湾区运用信息技术催生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必能让大湾区创造出的文化科技艺术产品响誉世界各地,再显大湾区独特魅力。

1.1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总态势

在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下,粤港澳大湾区把文化科技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层面,文化科技融合在大湾区“9+2”城市群发展中具有多元性、集成性和应用性特征。

首先,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形成新时代发展的新动能,也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基础。粤港澳文化科技融合过程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水平和产业体系的完整跨越发展,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创新提高,结构性和效能性明显提高,以此推动大湾区的产业经济联动,逐步成为引领大湾区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其次,形成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新格局。我国从2012 年开始认定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全国首批16 家之一的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榜上有名。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大湾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最高成果,产生了多个国内外著名的产业园区和基地,例如腾讯、华强方特、雅昌、华侨城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品牌效应,也以此为起点形成高质量文化科技融合的新格局。2013 年认定的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广州高新区,经过多年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基地内新型业态不断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园区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代表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方向,以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数字影视、高端印刷等文化科技产业为方向,努力打造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科技新兴产业[2]。

第三,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价值链正在大湾区形成集聚效应,生成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人才集聚产业链、创新价值链和标准价值链,构建文化和科技融合产品齐全、门类相接、竞争充分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聚区。如广州高新区以数字经济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聚集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广州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样板。

1.2 文化科技融合的行业与业态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迅猛发展是文化产业拥有创新驱动力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文化科技行业规模与业态发展都呈现新的特点。

一是文化与科技跨界融合不断加快。在“互联网+”大趋势下,粤港澳三地具有显著优势的5G 通信技术、无人机拍摄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全息影像模拟技术等日益成熟与广泛运用,加速文化科技跨界融合的速度。在更多的场景下实现科技与文化融合,也可以借助科技产生新型网络文化内容,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运用无人机全程跟随拍摄视频并在网络上直播,就会产生更为广泛和生动的文化传播效果,甚至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文化科技融合形成产业规模。新时代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挥集聚效应,文化新业态发展成为国家支柱产业。2018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87万亿元,比2004 年增长10.3 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2004 年为2.15%,2018 年提高到4.30%[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创新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成果对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越来越显著。2017 年,香港文化创意(以下简称“文创”)产业增加值约1 118 亿港元,较上年增加2%,对香港GDP 贡献为4.4%;澳门文化产业服务收益达到70.8 亿元,较上年度上升4.8%;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达4 817.17 亿元,占广东省GDP 的比重为 5.37%,比上年提高 0.11 个百分点[4]。

三是文化科技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粤港澳新一代信息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为大湾区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粤港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扩展,在网络小说、歌曲创作、首饰设计、动漫创意、标志(Logo)设计、特色饮食、景区设计、电视节目模式创新、文化网络空间创立等等领域都表现出创意知识产权(IP)化,进而转化为文化产业新业态的核心要素;新业态在创新文化引领下实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各级各类文化创新主体不断涌现,有力推进文化科技新业态在发展中运用高新智能技术,跨越式发展成为文化科技新产业的突出特征。文化科技叠代融合,不仅改造传统产业,也使科技融入渗透到新业态的增值过程中,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增值链上的核心引擎。

1.3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总体成效

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总体上表现出文化科技运用较为发达,融合生成服务保障体系健全,领先全国。一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门类齐全。香港、澳门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发达,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覆盖广、水平高。香港公共文化享受指数得分排在全球主要城市前列,国际化程度高,在出版、设计、影视、广告、演艺娱乐等方面优势突出,并在多个领域与珠三角深度合作。二是价值链延长成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优势。文化与科技融合密切的数字智能文化产品、网络及计算机软件、数字网络出版、融媒体传播、网络电视电影、创意设计等文化产品的产业价值链不断延长,特别是广州、深圳打造“创意之城”“设计之都”,珠三角各市发展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三是文化科技融合机制日益成熟,特别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国内外引领的标杆、示范的样板,其所体现的文化科技融合的业态、动能、机制,为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开放平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总体上呈现健康快速发展趋势,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市场体系不完善。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面临“二制三地”市场发育成熟不同、市场机制表现各异,资源配置在市场中功能不一,文化科技融合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市场状态。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层次不深入。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在不同层次上出现不同的融合浮在表面:在文化层面,表现为产品服务周期长、投资缺少、发展较慢的状态;在科技层面,由于能够产生效益成果,呈现投资较多、发展较快的状态;在机制协同层面,文化科技融合“放管服”有待进一步加强,制度差别、行业壁垒、“条块分割”的瓶颈还存在。文化科技融合处在浅层次阶段,缺乏深度融合。三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大湾区多元文化为培养多元文化人才打下基础,但不能否认的是,大湾区高素质人才状况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不相适应,只有培训众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最为关键的人力保障。大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高水平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所需要的人才供给失衡,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高度发展体现出的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外部协同不充分的关系。要解决这些矛盾,大湾区需要从制度层面、科技层面、文化金融等方面寻找新的创新路径,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融合对策,把握新时代文化科技发展的高地,形成地域优势、文化优势、科技优势,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的生长、壮大、发展。中华优秀文化通过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已经“走出去”、形成向外传播的新体系,文化交流合作覆盖了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业态产生的新优势正在不断形成,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态势正在发酵,文化科技融合互鉴互惠正在影响人类文化科技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 基础与动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内生驱动

当今世界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文化科技融合,推进消费需求拉动,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易合作市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科技数字化提前布局,文化科技融合在各领域各层次不断加深,不仅促使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提升,而且为新型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增加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顺应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趋势,把握发展的总体态势,掌握发展的基本特征,因势利导推动总体发展成效,就是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升级,不断加快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规范的文化科技量化评价系统,有效发挥文化科技融合的自组织协同机制的效能。

2.1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打造国家战略性经济品牌和科技实力,文化科技融合的各种路径和各种合作交流成为国家对外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以及开展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结果就是拉动数字出版(包含移动阅读、在线音乐、移动游戏、网络动漫、互联网广告、融媒体创作等)产业急剧提升,国家战略支柱文化产业收入持续攀高,2018 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再创新高,规模达8 330.78 亿元[5]。

一是推动科技进步对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当今时代人们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应用已经能够广泛接受和拓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广泛运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将物联网广泛应用到文化产业中,提高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全产业价值链,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科技装备水平,把数字技术作为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应用领域,推动文化传统产业改变结构、更新技术,使具有传统优势的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全产业链价值再造。作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的深圳华强文化科技公司,全方位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运用高新技术研发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企业目前拥有148 件国内外专利,“环幕立体电影”系统不仅占有国内市场,同时已进入美国、加拿大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传播合作取得明显成效。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快建立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建议,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娱乐、文化创意等领域打造全产业价值链,提升文化产业价值[6]。

三是优化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创意环境。粤港澳大湾区不断优化文化科技融合的制度环境,改进复合型人才引进政策,创造有利于创新创意创业的文化氛围。文化科技融合不是简单的各类文化企业的“文化+科技”,而是使文化创新主体能够运用先进科技方法,不断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开发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文化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还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粤港澳大湾区已形成一批优化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创业主体,例如广州网易计算机公司、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珠海金山公司等,他们成功开发具有市场需要的网络游戏,同时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在集成声光电和控制技术、文化表演艺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休闲旅游、展览展示科技、城市景观建设、演艺娱乐等领域,提供全方位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解决方案与全流程技术服务。

2.2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因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基础条件,同时大湾区高质量文化消费需求需要文化科技融合在新形势提供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大湾区不仅有巨大的文化科技消费市场,同时拥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科技融合资源,多元文化自信和科技成果推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文化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科技融合特别是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大湾区经济新增长点之一,要走出一条文化和科技融合新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大湾区新型战略支柱产业当下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紧抓5G 技术机遇,顺应网络强国的号召,主动创新商业服务模式,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7]。文化科技融合,源自三大动因:

一是大湾区内正在实践产业跨界增长。文化科技融合优化了产业结构,近年来,大湾区内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新业态不断产生,文化科技融合的内在驱动促使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的跨界发展,特别是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链、价值链的实现,成为大湾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广州高新区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广州科学城是文化创意资源综合集聚地,聚集了知商谷国际知识产权众创空间(汇桔网)、广州励弘文创旗舰园、TCL 文化产业园、毅昌数字创意产业园、飞晟国家音乐基地、易博士大厦文化创意园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聚集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价值链及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发展转型。

二是大湾区内各级政府系统性政策支撑。新时代进一步推动扩大对外开放,国际文化科技合作更为广泛,迫切要求政府提高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管治能力,提高对文化科技产业的服务效能。新时代下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制度安排,如2012 年颁布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6 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进行战略定位;2017 颁布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提出明确要求;2019 年颁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全面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可期待、可执行的政策基础。

三是大湾区新兴市场需求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从新时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能够不断满足大湾区市场新需求,也能为产业增长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就大湾区企业发展本身角度来说,不断要求应用和更新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促进了文化科技的快速融合发展,而社会科技进步的不断提升也促使人类的精神需求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推动了相关产业适应人类需要和发展。

2.3 评价文化科技融合成效的若干关键指标

文化科技融合评价体系是衡量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的价值尺度,也是我们判断文化科技融合绩效的标准。文化科技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要检验其发展成效,需要建立融合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其中要充分考虑影响文化科技融合的相关因素,这些影响因子涵盖消费基础、市场体系、对外贸易、规模效益、技术能力、骨干企业、交易平台、人才集聚、行业自治、经济政策、执法保障等方面[8]。建立系统、适用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体现文化科技融合的达标率和成效率。这就需要结合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熟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现实状况的“创意指数”,能够量化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评价效果,从文化科技融合的市场需要、创新主体、产品服务、开放平台、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系统、规范、合理地分析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效,科学地进行评价,使之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风向标。由于大湾区三地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还有很大差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相关数据收集标准不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测度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化。

3 方向与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新时代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提出新的要求,其发展路径依赖于国家政策体系执行支撑。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力的杠杆就是文化科技,而文化科技融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供强大动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能够提供优质的资源基础,科学评价体系能够引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方向和考核体系,能够展现和示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健康发展的典范和模式。

3.1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方向

新时代国家对数字文旅已经作出明确规划,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必须紧密依靠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的战略要求,创新性、创造性地协同发展,以现代科技进步为抓手,以平台跨界开放为支撑,以全产业价值链增值为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

3.1.1 内容生产数字化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节奏,在疫情防控下数字文化消费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一些新兴互联网数字企业得到快速拓展,但线下市场空间急剧萎缩,而满足疫情隔离下人们日常需求的线上产品服务急剧扩大,新兴文化科技数字平台不断涌现,文化科技融合呈现新的增长点。文化科技融合的内生过程是网络文化产业产生新业态、新人才、新环境的过程,数字经济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过程,文化产业新业态和产品结构都发生根本性改变,数字出版、三网融合、动漫网游、创意设计、数字演艺、智慧旅游等特色新业态打造出优势新产业集聚效用。粤港澳大湾区对创新创意复合型人才的吸引需要政策引导,同时也需要市场推动,在文化科技新业态中培育锻炼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如酷狗公司的听看唱一体化平台、互联网音乐设备展示区,企业在网络正版音乐曲库、网络音乐直播等方面的建设运营培养培育了一大批数字文化产品创意人才,快速推进企业文化产品服务产值的提升,成为广州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科技融合的企业,同时也是数字音乐产业的经典代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数字化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首要选择,它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居民的文化精神需要,更能在疫情下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提高人们文化科技生活的品质。因此,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要努力创新创意数字化发展环境,把科技创新融入到文化产品服务的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不同层面和不同发展环节,努力成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3.1.2 内容传播平台化

文化科技融合产生的新业态不断在传统、跨界,以及协同、共生,打造从内容制作、创意人才吸引、创新创作、传播消费、IP 智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文化科技融合内容传播大互联网、大数据、5G 技术的应用推动文化消费出现新需求,文化产品服务数字化内容不断在融媒体中得到广泛消费传播,有效的网络化开放平台为文化产品服务创造传播的新形式和新渠道,人们不再满足一般性文化消费需求,而是在更高文化消费水平上提出要求,因此,建设高质量文化科技融合内容传播平台、提供文化高水平的产品服务,成为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的当务之急,也是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在内容创作、产品研发、平台搭建、消费传播等方面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经验,产生了一批数字资源库,推动内容素材数字化;重点建设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特色传播平台,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融媒体网络平台;重点加强数字新闻网络新移动媒体平台建设,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品牌效应的综合性、特色性网站终端平台,推动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辐射力。目前,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综合性平台有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博会和高交会、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促进文化科技融合传播的高水平平台建设;同时,对平台建设主体加强建设指导,推动例如专业研究院、文化高新企业研发中心、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战略联盟、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平台化发展不仅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市场需要,更是在新时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创新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世界受益的软实力文化。

3.1.3 信誉保障去中心化

文化产品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深层次精神价值需要,但也具有俱时性、品牌性、个体性、不确定性,存在文化产品服务的质量、定价、交易、信誉等许多令消费者难以把控的问题;文化创意主体也存在文化创新产品服务周期长、规模小、融资难,文化科技融合规模效益难以实现的问题。因此,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产品新业态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信誉问题。用现代高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逐步突破文化科技融合瓶颈,实践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方式。网络信息技术中区块链技术已经具备解决如上问题的技术功能,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建立适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信誉体系,成为引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运用区块链技术,不仅是因为其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变革效应,同时其技术成熟,可以建立为整个社会文化需求的产品产业信誉保障体系。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形态,能够重塑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推动文化产业的模式更新,提升文化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投融资水平,这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同时也是金融行业的新增长点[9]。区块链技术运用的自身特点决定文化科技融合生产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高,信用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产品交易成本就会下降,从而创造新的文化科技融合协同效益。

3.2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路径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承载着推动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本质就是探索建设“人文湾区”的有效路径。可以围绕资源整合、园区拓展、服务提升,不断探索产业创新融合的新路径,创造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形式、新业态。

3.2.1 科技金融是促进两者融合的关键因素

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在国内具有优越的先行条件,特别靠近港澳海外成熟的金融市场,为文化科技融合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注入资本“血液”。大湾区现有金融市场叠代发展,拥有文化交易、会展和投融资平台,形成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由于文化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存在投入较高、投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文化产业投资回报链长等问题,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资金阻碍,因此,风险投资对文化企业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促进中小微文化型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现代文化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泛,投资机会更多[10]。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风险投入成为文化企业产业提升的重要引擎,要在符合制度安排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风险投融资市场,需要将大湾区的积极探索和顶层设计有机结合。金融与文化科技结合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深度创新的“催化剂”,未来大湾区的发展图景一定是金融与文化科技进行更为深度、高度的融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新应用场景,使三地的金融与文化科技合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全面优化大湾区金融产业的资源配置,可以大大提高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的整体竞争力。未来大湾区的金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大力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相关风险成本,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投资环境。

3.2.2 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加速产业聚集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领先打造多个国际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积极吸引国际文化科技品牌公司来大湾区投资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既是文化产业产品内容制作园区,也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体验园区,更可成为粤港澳青年文化科技创新创业园区,这里有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服务体系,有国际化人才招聘使用体系,有政策支撑体系,有创意创新文化环境和氛围,国际许多先进文化产品项目在此落户,形成上下游子产业链,文化产业价值链不断增值,产业配套、产业聚集成为文化科技融合的必然结果,推动关联文化企业的集聚,并形成规模效应[11]。产生新的文化科技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同时创新实现特色示范基地(园区)的独特示范模式,如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文化科技融合专业镇和文化科技示范工程等,也是文化科技融合产生的重点布局功能新区,文化科技融合信息产业基地、人工智能产业重镇、“互联网+”等为文化生产服务提供极大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插上了“翅膀”,如无人机拍摄与文化影视制作的结合、全息影像技术与游戏动漫创作的结合、数码音响技术与演播厅的结合、音频视频(AV)技术与旅游节目的结合等等,都昭示着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势与前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经验就是要不断创新创造具有先进水平、独特特色、配套齐全的产业基地(园区),形成文化科技融合集聚区,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范式。文化产业园区可分为文化创意类园区、文化科技类园区、文化艺术类园区、文化旅游类园区、综合类园区以及文化制造类基地等,在大湾区内以广州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灵狮文化产业投资公司、雅昌集团、大芬油画村等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对产业发展具有高度的引领与示范带动效应。

3.2.3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需要在大湾区内培养和引进并有效使用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国内许多地区文化科技发展存在最大的阻碍就是人才缺乏,特别是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国际化人才,创新创意能力不足,创作不出、产生不了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存在人力资源、人才资源配置低效。粤港澳大湾区内同样存在人力资源、人才资源配备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高层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难以引进[12]。当前,大湾区需要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培养和引进有机结合越来,特别是对文化科技融合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从政策层面,可以提供发展优惠通道,如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不受单位性质的限制,而公益性文化科技事业单位急需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文化创新主体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可单独设置岗位进行聘任使用。文化科技融合本身就是需要大量人才不断创新,形成新产品新业态过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又是创新就业的有效渠道,特别是品牌打造、图文制作、包装设计、产品设计、多媒体工艺设计等,提供无数潜在的文化科技创新创业的就业岗位。大湾区内著名高校多,国家、省各级研究机构设置广泛,在文化科技人才储备方面具有优势,要加强不断培养和培训文化科技创意人才,特别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结论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态势,结合其发展基础和条件分析,研究提出了大湾区未来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方向与具体路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要充分发挥大湾区多元文化和科技资源雄厚优势,以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新成效为基础,不断融合创新、不断融合发展、不断融合驱动,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满足大湾区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促使大湾区人文精神不断产生新的价值内涵。同时积极开展大湾区与国际文化科技交流互鉴,建立有效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合作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的水平,打造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高质量品牌,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科技融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文化产业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