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中职生的职业幸福观
2020-01-09杜永关张志萍
杜永关,张志萍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天津 300162;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天津 300380)
一、培养中职生职业幸福观的重要意义
职业幸福观,顾名思义就是指劳动者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尤其是在职场从事劳动的过程里所获得的幸福快乐的感受,包括需要得到满足、价值得以实现、个人得以成长。 是否能够从本职工作中获得辛福感,这是每一个职场人在职业生涯中能否获得成功、个人生活是否幸福以及人生是否完美的决定性因素。 职场人能够获得职业幸福观将对于其所在单位的效益和效率能否得以提升、 社会经济能否顺畅发展以及社会风气能否和谐、家庭氛围是否温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合格的职场人是职责所在,而引导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即如何培养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将是职业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使自己的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是一个优秀企业的重要体现;每一名员工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能够获得职场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是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从深层次而言,员工职业幸福感也体现了员工对于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高低,体现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企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发展的快慢以及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多少。因此,从长远角度而言,员工是否获得职业幸福感是社会和谐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影响中职生职业幸福观形成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针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所学专业发展方向及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通过问卷调研、座谈、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来深入分析影响学生职业幸福观的因素(此处仅分析在校期间的影响因素)。
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影响未来职业幸福观的因素主要有:
(一)学生是否热爱就读的这所中职学校
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是否感到满意,体现了这所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的成功与否。 如果学生上中职院校已情非本愿,而学校又只重管理,缺乏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再塑造, 又加之吝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关照,他们没有奋斗目标,更没有努力的动力。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是带着一种无奈和悲观的情绪来就读的。这些学生中考失利,对前途迷茫彷徨,又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一个不喜欢学校的学生, 他对学习和自己的成长采取的是完全放弃的态度,时间与生命在浑浑噩噩,百无聊赖中被挥霍掉了, 没有了努力,也便不会有收获与成长,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没有了这些,又何谈什么将来的职业幸福观呢。中职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至关重要。 一个学校最终要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应有宗旨,让刚进校的学生心知肚明,使其有奋斗目标,保有生命的力量与生活斗志, 借此重铸学生的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勃勃生机的少年精神气质。
(二)学生是否热爱自己的专业
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和技能教学,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能水平, 中职生们才会在毕业之后,被企业接受,从而开启自己的精彩人生。学生初中毕业一脚踏入中专,从语、数、外的理论课学习,直接进入到专业课学习,学生不了解,更没有兴趣。 专业课的学习,就在这种稀里糊涂中过去了,学生听不懂,学不懂。 实习课学生虽然很重视,但因为专业基础知识太差,提高实习操作能力,又谈何容易。如何让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意识及方法,能有一个自然的过度,是学校要力抓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传授给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方法,又如何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学校应当尽快解决的问题。对于中职生的教育培养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基本现实,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自主的人生规划。
(三)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员工在职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稳定就业,并在职场获得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思想幼稚,对社会不了解,对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不明确,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 自我学习发展的能力,与人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都普遍缺失。这些职业素养,在校期间学生就应该养成,以便于他步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社会人。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育中,通过细节,比如,通过做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踏实肯干的精神,待人接物的礼貌表现,穿衣打扮的庄重大方等等。
(四)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择业心态
通过调研了解到,近几年中职生就业呈现出就业率高,但专业对口率低,薪水低,满意度低的问题。造成就业稳定性差,跳槽比较频繁,尤其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要抛弃专业对口的强烈愿望,从生产一线做起,埋头苦干,树立发展意识,多学习,求发展,不断得到岗位的调整或晋升。中职生要形成职业的幸福感,就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有理想有自信,注重综合的职业素养能力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发展自我的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就业质量跟踪,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并关注中职生的心灵,使他们能顺利走上职业人生之路。
当然,中职生进入企业后,薪酬福利、所处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也都是影响因素,其中,企业文化与人们的主观感觉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具有社会属性,职业幸福感常常和企业的人际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在融洽、诚信的环境和氛围中工作,工作热情高,工作成效自然能够得以保证,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必然会强烈。反之,不够融洽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会影响员工心态,影响工作效率和成果,极大影响员工的职业幸福感。对于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的营造,除了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人文环境的因素外,更多的需要员工自身的修养和能力,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内涵修养以及交往技巧等,关于这些方面,之后应当再论。
三、影响中职生职业幸福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正确幸福观的培育
如何正确理解在中考失利后选择中职学校这个问题? 是否上了中职后就与美好的未来失之交臂了? 是否高工资高福利就是真正的职业幸福呢?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每一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最准确的诠释。幸福没有具体的形式,也没有概念,最朴素的理解,其实幸福就是人的内心感受,觉得自己快乐、愉悦了那就是幸福。 那么,人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人都在向往幸福,但人的一辈子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怎么活着才是幸福的,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尺度。这与每个人的生活境遇、精神追求以及三观紧密相关。你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并不愉悦,人生不如意常八九,经常感受不到别人那样的幸福。或许你正徜徉在幸福的海洋里,只是太多的美好让你的感觉迟钝,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不去珍惜拟拥有的幸福。其实,幸福是无处不在的,但是需要我们去感受它,只有主动去感知幸福,去珍惜自己的拥有,去感恩一切善待你的人事,你就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正确择业观、就业观的形成
职业幸福观的产生根本在于是否选对自己的职业,而是否选对,不是绝对而是相对,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个人职业的选择,即正确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树立,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发展,关系员工个人能否获得职业幸福感。 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呢? 一是尊重个人自身实际,精准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二是端正就业观念,不轻视任何行业,关注的是适合而非热门。三是立足于国家需要,将大我和小我紧密结合,处理好主次关系。四是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总之,在择业时要充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全面掌握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分析并确定自己的内在素养,如性格、气质、兴趣、特长以及家庭情况等因素,将职业的选择与自己的这些内在素养充分结合,做到最适合。
(三)工匠精神的践行
职业幸福观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工作本身带给我们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否践行工匠精神则是前提和基础。要有自我突破的精神,虽然经过长期的工作锻炼,我们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成为了行家里手,但是绝对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停步不前。而是要勇于强迫自己不断走出个人熟悉和精通的岗位,在直面各种实际工作难题中,不断接受困难的挑战与锤炼。 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成为有为有位、成绩斐然、职场资本丰硕的专业化人才, 才能最终享受到职场带给我们的踏实而厚重的职业幸福观。
(四)传统文化的品味和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幸福的讨论,把智慧贯穿于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中间,通过对理想、完满人生的探讨, 提出了他们幸福观念的探讨,他们更关注人的角度,当下生活的精神状态及人生目标。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解读儒家的幸福观,从老庄哲学中汲取生命的智慧,谈谈如何增加我们的职业幸福观。不管是士大夫,还是乡村野叟,都有可能获得幸福。人幸福与否更大程度上由感受幸福的能力所决定,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幸福感获得的重要前提。据此,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感悟职场中积极向上的生存状态。幸福不是“独乐”而是“众乐”,因为我们生活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是群体的一分子。 所以我们自己的幸福,也取决于我们能否给别人带来幸福。我们在与职场同仁日常相处时,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品读了老庄的道家哲学后,我们会感悟到职业幸福观来源于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知足常乐。
四、培养中职生职业幸福观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针对于影响中职生职业幸福观形成的因素,在遵循学生身心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充分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的基础上,探索对中职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幸福观养成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从而为其进入职场后能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从事本职工作的幸福和快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利用新学年开始的素质教育周,强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无论是对于新入学的新生,还是对于已经接受过职业幸观教育的老生,都有必要对其进行再次的专题教育。可利用新学年开始的素质教育周,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问卷调查、企业参观、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幸福观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了解影响他们形成健康的职业幸福观的因素,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思考、实践,不断增强形成健康职业幸福观的思想、理论、专业、技能基础。
(二)贯彻落实“大思政”理念,将职业幸福观教育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融合
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培育核心职业素养,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职业幸福观教育是最佳的培育形式。同样,其它课程也肩负着德育的职能,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技能训练课程中,适当融入职业幸福观教育。为确保实际教育效果,需要形成《职业幸福观教育讲义》,并组织进行一到两次的专题教师培训,或者将《讲义》内容作为教师学期培训的一项内容,让所有的任课教师能够对于职业幸福观教育的理念及相关理论真正理解和掌握。学校的整体教研活动计划中应该纳入《讲义》内容,作为日常教学研讨的一个课题,同时,在相关思政课程的授课计划中药对于《讲义》内容进行体现。相应的,在日常教学检查、听课、公开课等活动中,要对是否落实相关内容进行督促和考核。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具备培养和展示文体特长的意识和机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再枯燥和乏味,从而使学生形成对于校园生活的认同感,增强对于学校、班级的向心力,这必然会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身心状态,从而能够更加专注和刻苦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文体活动的有序和广泛开展,还可以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文化和氛围,让学生重视文体、向往文体,让学生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加强文体方面的锻炼和提升,从而为他们将来进入企业后,发挥文体方面的特长,增强在团队中的成就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奠定基础。
(四)深入加强校企合作,将职业幸福观教育理念与企业进行充分地对接
职业幸福管教育最终的实践是在企业,教育成功与否需要学生成为员工后在企业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体会来验证。作为学校和企业必须要加强沟通和协作,才能真正将职业幸福观教育的实践落到实处,产生真正的效果。首先,作为学校课题成果的《讲义》内容,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这就需要学校在与企业的日常交流中,进行专题沟通,得到企业的帮助和协作。其次,在认可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企业也需要对于自身在日常管理、文化建设、薪酬福利保障等方面不断加强。在进行对接的过程中,学生老师去企业参观体验、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现身说法、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幸福观专题调研等方式和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工作的落实,需要校企双方拿出极大地诚意和精力去落实,才会取得真正的实效。
(五)不断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大实习学生的管理力度,建立关注关怀机制
学校要不断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特别强调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系部以及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注、关怀。要通过自身的制度、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等措施,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思想上有人关注、生活上有人关心、专业上有人指导,确保学生在企业里接受严格的管理、待遇福利得到保障、业余生活积极向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和落实,需要学校在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绩效积分考核等方面,对于班主任有一定的激励措施,需要企业在确保顶岗实习学生权益方面有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