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特色研究
——以计算机专业为例

2020-01-09郎振红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理工类理工专业课

郎振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一、引言

党和国家对课程育人给予高度重视并反复提及,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目前提出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思政教育样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有效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行动指南。在各类课程中,理工类专业课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和短板,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落地成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因此,充分挖掘理工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元素,最大限度发挥理工类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理工学科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迫在眉睫。

二、理工学科课程的固有特点

从宏观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学科类别大致分成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类,理工类学科又细分为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涵盖广博的研究领域。具体包括:物理、化学、数字、天文、生物、工程等基础学科以及基础学科的组成和应用。工科侧重于应用基础学科原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不断进步的技术和日积月累经验融合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学科,代表性学科有:电子信息类、电工类、材料类、土木建筑类、水利类、精密仪器类、化工制造类、能源类等。诚然,理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工程思维在具体实践领域从事设计、规划、勘探、生产、施工、原料选择与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操作人员与工作人员。此外,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伴随工业4.0的到来,全球即将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涌现众多的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新工科,例如: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全新技术领域。

相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理工类课程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凸显工具理性。理工类课程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在探索自然奥秘,寻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发现新事实、新原理和新规律,利用严谨的思维方式和严格的实验手段与操作规程进行各种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得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应用于实践,服务人类生产与生活。第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应用的社会价值。从理工类课程教学安排不难发现,几乎所有专业课都是理论讲述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和培养学生动手技能是不言而喻的事。将理工类学科的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应用,产生最大化的社会价值是该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例如:计算机专业,讲解程序设计理论是基础,锻炼学生实际编程是关键,开发应用系统服务社会发展是目的。第三,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理工类专业课是在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的,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该技术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先进技术会取而代之。最常见的是计算机专业各种程序设计语言集成开发平台版本的更新换代,不是以前版本不能使用,而是新版本从功能、性能更加适应专业领域发展和社会需求。历史的车轮不会倒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会停止,这需求众多理工类学科创新发展做支撑。从某种意义来讲,理工类课程是为了传播科学技术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第四,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呈现异彩纷呈的专业特点。从专业名称上显而易见就能区分相对应的专业,例如:软件技术专业,主要研究软件编程与应用的专业;移动互联开发专业,主要研究手机等移动端设计与项目开发的专业;大数据应用专业,主要研究和分析数据关联与数据挖掘的专业。因此,建设理工专业课程思政必须突出专业特点,具体专业具体分析,既有共性特征的提炼还有个性特点的再现,否则失去特色的课程将变得千篇一律,毫无使用价值。

三、理工学科建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由于理工类学科所培养的是建筑业、制造业、信息类、电子类、能源类、生物类、医学类等关乎国家基本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产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人员。学生所学专业是未来走入社会的立身之本,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树立正确的三观,那么将培养出技术过硬道德缺失的“危险品”,对社会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诚然,理工学科建设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系统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从学生、课程、教师等三个方面分析理工学科建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理工类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思想活跃,创新进取,敢于质疑,崇尚竞争,易于接受新事物成为当代大学生共有的特点,虽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极易受到环境变迁的影响。面对多元的经济体制、社会导向和价值观念,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理工类学生价值认同的差异,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对技术创新更为关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工具与技术的实用性更加明显,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倾向,致使理工科学生的价值取向从单一向多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发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变化,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锋,世界多元社会思潮并存,“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文化霸权逻辑和“西欧中心论”科技主导思想向马克思主义发起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所谓“科学无国界”大旗庇护下,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抱以怀疑忽视的态度,进而导致理想信念动摇,尤其是缺乏批判意识的理工类学生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可见,上述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否则将会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严重影响。课程思政正是立足专业角度,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理工类专业课程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脱节现象

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在于“术”的掌握和运用;而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在于“道”的弘扬和阐发。显然,理工专业课要求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公式语法与推导,操作规则和演练实训等知识要点,理解技术手段,强化运用具体方法完成作业与任务。突出对工具理性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施教的重点是科技知识和科学技术层面的内容,学习知识是为了技术研发,技术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导致理工类学生理性思维活跃,感性思维匮乏。可见,理工学科的教学、研发到应用是在功利动机驱使下,行动借助理性达到预期目标,操作者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漠视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价值。这是典型工具理性的表现,然而价值理性倡导的是以纯正动机为前提,选择正确操作方法与技术手段,实现意欲设定的目的,不管结果如何一定要符合价值要求。受学科讲授内容限定,理工类专业课程对工具理性的考虑超越了价值理性,虽然培养了学生细心谨慎的学习态度,但思维过于片面化,不能从宏观视角,动态辩证的考虑与分析问题,这正是需要课程思政予以纠正和完善的授课内容。

(三)理工学科教师注重育“才”重“器”而忽视育“人”育“德”

多数理工科教师都错误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的事,专业教师只负责传授专业知识,训练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即可。此外,理工科教师除了完成授课任务,其余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科研工作上,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漠视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关心,因而,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变得淡漠,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不利于因材施教。上述现象出现的思想根源是理工专业教师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缺乏深刻认识,理工学科的教学过程不能只耕耘自己的责任田而放弃对大学生三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加之理工类学科教师的专业局限性,其自身的德育意识薄弱,德育能力较低,即使专业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主观意愿,在准确挖掘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正确理解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辩证关系时不得要领,往往教育效果事与愿违。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作为课堂第一责任人的教师必须明确,任何专业课教师都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这个教书育人的天职。课程思想建设与实施正是迎合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德育意识,提高育人能力的有效途径。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结合专业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将成为理工专业教师常态化的工作。

四、理工学科建设课程思政的特色措施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用专业知识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理工课程虽然存在固有的学科特点,但其中隐含着大量思政教育内容,如何将教育元素挖掘出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借助课堂育人主渠道,将思政教育寓于专业课程教学,将专业课程教学溶于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彻底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化”现象,构建思政课程显性教育和专业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面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详细叙述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举措,以此彰显理工学科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特色。

其一,以专业发展史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任何理工类专业都有其自身发展史,在专业知识、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中隐含着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实践,也伴随着国家盛衰兴亡的奥义和民族文明传承的历程。虽然理工类课程不像文史类课程那样用一个教学单元专门来讲述专业或课程的沿革变化史迹,但在课程第一讲简述专业或课程学科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和课程兴趣。讲授过程要以中国史、世界史为大背景,立足全球发展视野,在“大历史观”环境下考察其变迁与发展,重点回顾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本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例如:讲解我国自主研发的数据库系统,从无到有,功能与性能从低到高的发展,介绍相关数据库系统已经或正在准备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以事实说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数据库领域研发技术的提高。由此使学生深切感受发展历程的艰辛,领略党的领导的英明果敢,看到祖国的繁荣发展和兴旺强盛,通过今昔对比,中外对照,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学生感悟到能够成长与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朝气,蓬勃发展的国度内倍感自豪与幸福,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目睹了中国成为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东方大国的气度。油然而生的奋发进取心激励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提升综合素养,勇担时代使命,实现科技报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

其二,以专业伦理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既是对德才兼备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件。理工类专业课都有伦理价值规范,使学生知晓本专业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每位专业课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在专业课教学中,利用讲解案例故事的方式,使学生对专业活动心存敬畏,增强伦理意识,遵守伦理规则,提升学生在实践中正确做出伦理决策并实施正确伦理行为的能力。例如:在讲解维护数据库安全性的教学内容时,不仅为学生讲清楚如何规划数据库安全策略,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借助SQL代码编写程序实施数据库的安全操作,确保数据库系统平稳运行。同时通过真实案例为学生展示一旦数据库系统遭受破坏或攻击,作为数据库系统管理员应当采取的正确做法是及时启动预先设定好的应急预案,将数据信息的损失降到最低,而不是只想着跑路或推卸责任。诚然,在专业伦理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责任主体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还要结合具体专业置于现实环境中,借助正反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作为数据库管理员可以轻易接触到核心数据或保密信息,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教育学生要明辨是非,恪守道德底线,不做有损于国家或集体利益的事情。因此,培养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仅追求真,更要追求美与善。

其三,以形势政策内容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形势与政策”原本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本专业课程特点适当加入形势和政策的相关内容不乏是专业课建设课程思政的创新途径。建议专业课教师可以从权威网站或正规渠道的新闻报道中收集数据或新闻信息,再结合专业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为学生有理、有力、有据地介绍所学专业的优势以及目前该专业在国际国内对应产业中发展背景与形势,未来发展趋势和动向,同时对比本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技术,不仅使学生看到本专业的发展进步而且意识到与领先水平的差距,进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造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地提高科技水平,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专业课授课中融入形势政策的教育内容应当立足本专业特色,找准课程知识切入点,为学生讲述所学专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和创新态势,国家战略布局和学科融合趋势,国内外行业发展前景和产业布局等。例如:在讲解数据库系统功能时,除了讲述传统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外,还要引深讲解有关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的相关知识,因为云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是未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题中之意,由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时应当具有前瞻意识,在学习借鉴领域先进技术之时应当确立创新精神。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既是本专业学生发展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教育学生既要保持国际视野又要增强本土意识,同时还要明晰专业的定位坐标和发展走势。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安排通常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平分秋色,建议借助实践环节加入社会调研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国情、社情、行业境况的感性认识,由此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善于超越的竞争意识,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其四,以典型案例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理工学科专业课程是以逻辑性强、科学严谨而著称,一个小小失误会引发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正所谓马蹄铁效应和蝴蝶效应是理工科学生应当谨记的教训。诚然,通过理工学科专业课学习,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耐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如果采取灌输式说教不仅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不解和反感,使得教育初心与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如果以专业课典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既能增强教学可信度,又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可行性。例如:实现同一查询功能,教师讲解多种编程方案,并对比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和程序性能,使学生意识到完成工作任务不是最终目标,只有反复锤炼,精心研磨,在所有正确方案中优中取优才是最终提交的答卷。另外,在讲解每种方案的程序设计时,提示学生计算机系统是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符号或字母编写出错,机器都不能顺利地通过编译。所以,在工作和学习中应当养成严谨细致,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明白真正的工匠是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地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耐心专注、淡泊名利、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事。通常理工类专业课都是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简单案例操作之后,教师布置较复杂的工作任务,以组建研发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在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利用头脑风暴法,大家各抒己见,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呈现更加优秀的研发成果。而且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与人沟通,建立了互助意识、相互尊重的品格以及集体荣誉感,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是自身素质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原因很简单,计算机工程项目的开发绝不是某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结果,尤其在互联网环境中,需要团队的积极配合及成员的精诚合作,由此及彼,教育学生要做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者和接力者。

其五,以榜样示范为引领,培养学生奋勇攀登的科学精神。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和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介绍本领域卓有成效的大师,尤其是对我国计算机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专家的先进事迹和励志故事。例如:讲叙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的学习经历和创业历程,使学生了解成功没有平坦道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难奋斗拼搏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端。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复杂、曲折的历程,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收获成果。由此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标新立异,面对困难和挫折锲而不舍、勇于挑战、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同样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树立了示范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理工科专任教师无论在日常教学还是科研工作中,都要做到严谨治学、技艺高超、淡泊名利。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环节,教师都要注重以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专业能力、科研水平感染学生,以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敬佩,以大家风范获得学生的敬仰,尽显教师人格魅力,成为塑造学生品行、品格、品位的“大先生”,使教书和育人达到完美结合。可见,教师崇高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六,以剖析学科价值为基础,培养学生树立人文情怀。理工学生在常年接收工具理性熏陶和教育下,不免缺乏一些人文情怀。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使用具有双刃性,即可造福人类,也可危害人类,如何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对人类的有用性,需要在科学技术使用中增进人文情怀关照,通过专业课教学培养理工学生社会人文情怀势在必行。科技迅速发展的初衷是为了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如果缺乏人文关怀,科学技术被肆意乱用反而成为危害自然界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杀伤力武器。例如: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使用,有利于信息共享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然而窃听、伪造、篡改、服务攻击、旁路控制、越权访问、信息截获以及人为渎职或疏忽等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网络安全问题。显然,科技的使用如果抛开人文情怀,对人类而言,科技的发展成为通向地狱之道而不是开启天堂之门。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中,讲解SELECT语句查询字段名的重定义功能是为了彰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比讲解CHAR和VARCHAR数据类型的异同点,明示要节约使用计算机资源,由此拓展主题,教育学生要合理使用自然资源,自觉加入绿色低碳行动之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鼓励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坚定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信念,努力使自己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提出了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明前进方向。相对人文社科类课程而言,理工类课程有其自身独特性,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将正确的理想信念,崇高的职业道德,无私的奉献品格,精湛的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教育和帮助理工科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理工人才的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理工类理工专业课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
理工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