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思考
2020-01-09蒋海英
蒋海英
(邵阳学院文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在演化的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坚持民族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竭诚尽忠的爱国主义文化精神,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应该被弘扬;不怕困难、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都值得被学习。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精神、“无私奉献”的仁爱精神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积极方向,具有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能够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之心和自豪之情,对于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中国文化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接受,世界各国见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国际上出现了“汉语言热”“国学热”现象。反观我们国内,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有越来越淡漠的倾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很差,不借助参考书或者译文就读不懂古文,而诸如《左传》《国语》《战国策》《汉乐府》等古籍,蕴含着我国无穷无尽的优秀的历史文化知识,包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几千年来古老厚重的文明载体,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影响学生从中学习做人之道、处事之道。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字词、语句、阅读与写作的教学,需要通过教学,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历史传递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 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栋梁,更需要学好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们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人的行为法则和道德目标;“厚德载物”启迪人们心胸开阔、谦虚待人等。
高等院校作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加强和渗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积极推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在提升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鼓励学生阅读经典
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消费文字的年代,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没有耐性去读一本经典的著作,相反,类似于《步步惊心》《裸婚》《倾世皇妃》《诛仙》等网络小说在大学中泛滥,学生宁肯读图不肯读书,宁肯读流行不肯读经典,宁肯读评论不肯读原著,如此种种,加之现在学生的观念中认为经典不重要,热衷于会计师、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教师资格证等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更是无瑕阅读经典。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是按照我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组织架构起来的,里面包含了各个时期优秀的作者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大学语文老师需要指导学生选择书籍并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增进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诗经》《楚辞》《论语》《老子》《史记》《儒林外史》《世说新语》等一系列经典的古代名著来阅读,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课堂中组织学生就某个主题展开讨论,经典的章节带领学生逐段阅读分析,课堂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记录下来,形成作业。
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研究团体,让学生更全面地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之间可以按照研究方向,系统地对相应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比如对某种文化的背景、起源、特点、现状、人物、思想、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课题性研究。
(二)改变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说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乐趣,才有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是创设情境,学生会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直观地看到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然后进一步将这样的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思维。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比如在教授《前赤壁赋》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学生带到美妙的境界,教师如诗的语言为课程的开始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沉浸在浓厚的教学氛围中。又如在讲授孔孟之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教师在一旁做指导,尽可能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并深刻体会教学内容中表达的含义。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来教学,由于多媒体本身的特点,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可以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多方位地领略其中的乐趣。比如讲述《观沧海》时,可以给学生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的画面或视频,同时配以《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样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宽广豪迈的情怀。
(三)挖掘深度,深化内涵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本的能力,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内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诗词、散文、小说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教师应该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深化,比如讲述《诗经》时,可以重点将重章叠句、赋比兴等手法进行解读,让学生从中领略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效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诗经》的这些写作手法,在规定的主题上,自己创作诗歌,然后互读互评,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并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古诗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亲近文本,重点篇章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这样才有深入解读的可能,否则就只是浮光掠影,这样的教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过度解读和延伸,过度则可能不着边际,进而伤害了语文教学的本体。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紧密地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更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