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2020-01-09杨晓东甄国红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杨 宁,杨晓东,甄国红

2016 年12 月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成为新时代指导高等学校思政工作新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党中央专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78。课程思政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的一种积极回应,其要义在于强调高校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2016 年,上海教育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课程思政这一命题,旨在形成立体化、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经过40 年的改革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面临着许多困境。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和路径。

一、课程思政研究的基本概况

早在2014 年,上海高校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课程思政,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3],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研究文献中关于课程思政的最早提法是2016 年12 月26 日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发表于《学习时报》上的《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一文中提出的,但是该文并没有就课程思政的内涵概念作出详细分析。近3 年来相关研究论文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研究领域。截至2019年4月,以“专业课程思政”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共检索到493 篇,其中2001-2015 年共计33 篇文章,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或思政专业改革。以“课程思政”为主题,并且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搜索,得到文献424 篇,其中2017 年28 篇;2018年301篇;2019年4月初574篇。概括来看,社会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等领域主要关注的是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本源等理论阐释;经济与管理、工程科技、医药卫生等领域主要关注如何在学科或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包括关键要素及构建路径等。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目前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概念是由上海市教委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提出的。但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存在两类主要观点:

(一)理念引领论:主要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注重理念、价值、目标、方法、效果的完整统一

田鸿芬认为,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4]。赵鸣歧(2018)认为,高校所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着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高校专业类课程、综合素养类课程等课程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保持同向同行。[5]

(二)过程融入论:主要强调课程思政的“融入性”“转化性”“体验性”功能特征

高德毅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6]王海威认为,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一种理念与价值的培育与输送;是有选择性地将一批适合思政化的课程赋予德育内涵,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导。[7]邱伟光认为,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8]何红娟认为,课程思政是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知识,这种知识传授不纠缠于学科的单向度、线性知识进化论思想,而是引入人文情节和思考,在课程的学习中体验和感知科学的魅力,通过各种课程教育教学挖掘知识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9]

三、课程思政的价值

较过去单兵作战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言,课程思政更全方面、立体化,从“专人教育”走向“人人教育”,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10]课程思政的提出有利于我们守住意识形态的阵地,防止“和平演变”对大学生以及高校教师的渗透;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这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与根本落脚点,离开了这一点,就是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8]

(二)教育价值

课程思政将科学实践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对自然规律进行感性把握和实践体验,充分认识社会历史规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保持独立思考,进一步完善自身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课程思政改革也能成为沟通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桥梁工程。课程思政的教育价值更体现于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提升,通过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教师经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课程中凝练并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必定使以往流于形式的教师思想政治学习落到实处。[11]

(三)社会价值

任何教育行为终会不同程度上表现为社会效应,同样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推进必然也会反馈到受教育者的时代印记上。程舒通概括课程思政具有三方面的社会价值。一是可以加固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传播健康社会文化和舆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对提升高校教师的使命意识与思想品德具有重大作用;三是会形成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快速提升,对提高全社会整体素质有促进作用。[12]

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

课程思政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对此,学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突出观念转变与顶层设计是做好协同育人的前提

课程思政关乎高校的方方面面,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十分重要。教师观念不转变,很难真正推进课程思政的落实。正如张正光认为的那样,高校和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要强化“育人共同体”的思想理念。作为“育人共同体”中的一员,所有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育人意识,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12]

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必须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万林艳、高燕认为,在管理理念上要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14]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15]

(二)强化育人机制建设与制度创新是做好协同育人的根本

为了使课程思政常态化、普及化,配套机制与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少的有益建议与思考。邱仁富提出建立“以一导多”的运行机制。所谓“一”即思政课程,所谓“多”即课程思政系列课程。建立“以一导多”,就是要在重大问题上思政课程要起到引领作用、示范作用,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导课程思政建设。[16]针对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肖香龙认为:一是应建立有效的自上而下的引导机制;二是建立常态化的工作合作机制;三是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17]

(三)加强课程改革,规划教学内容

从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角度看,梁暹认为课程思政必须要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内容更主要的是将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18]吕宁的研究认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要从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入手,对课程进行修订。[19]

五、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做好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20]

(一)党委的主体责任

关于课程思政生成路径,很多学者先从完善设计,建立党委主体责任制度上进行讨论。比如李江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中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结构。宏观层面,校党委把握方向进行顶层设计;中观层面,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微观层面,党支部、系和党员教师进行具体操作,创新落实。[21]田鸿芬提出高校党委要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从课程标准设定、培养方案整合、教育纪律约束、教学督导听课、职称晋升激励等角度为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4]

(二)教师的素质保障

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能力与水平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高低。深入研究与探索提升高校教师思政教育教学水平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是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要不断强化理论学习意识,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将课程思政要求落到实处。潘乐、朱美虹等提出要建设“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22]具体做法包括,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23]

(三)课程的开发设计

课程的开发设计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前提条件,全面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一些学者从宏观角度提出建设意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横向贯通,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网络课堂的贯通,更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综合素养课)与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6]

还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体现于具体课程中,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通识类课程思政开发设计

聂迎娉指出通识教育是连接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学生学习实践的关键载体,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必须回归育人初心,重视本体价值。[24]学者们对通识类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有的从全过程融入角度展开,有的从教师、教材等要素入手展开研究。王国庆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从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度上做详尽考察,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把控上着手,探寻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25]刘晓阳针对“大学英语”思政功能缺失现状,提出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中国文化素养、完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注重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有机融合等途径。[26]

2.机械类课程思政开发设计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要找好切入点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结合“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内容特点,张爱娟等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一是以材料行业现状、问题作为切入点;二是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作为切入点;三是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作为切入点;四是以材料行业典型人物作为切入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27]还有学者从提升专业队伍、精心构思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评价标准以及构建新型育人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研究如何实现全过程育人。

3.电气类课程思政开发设计

针对电气类课程要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问题入手。李世红从讲授“电路分析基础”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入手,提出教师应该注重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培养好习惯、规范职业素养。[28]王育飞等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融入工程师责任与工程文化要素。别外,在课程形式上,注重互联网创新、推动精品课程共享、实现实践育人的思政教育目标。[29]

4.经管类课程思政开发设计

部分经管类专业课本身具有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同向性、互补性及互促性,为两者相互联结,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能与前提。[30]

鲁晨琪针对“网络营销与创业”课程思政改革实践,提出应更新课程标准,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完善课程考核方案,增加思政考核模块;创新教学方法,引领行动自觉。[31]李强华以“公共伦理学”课程思政为例,通过设计思政目标,探求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路径。[32]

综上所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前提;明确党委主体责任,对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并组织实施是保障;强化教师理论学习,丰富教师人文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关键;课堂内外全面应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课程思政新范式是支撑;开发具有鲜明专业思政特色的系列教材是确保专业思政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