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2020-01-09叶小琴
■叶小琴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不管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国际化,还是师生对外交流,在这过程中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不管是送出去,还是引进来,笔者个人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程度和能力是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表现之一。自教育国际化发展开始,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程度和能力,就与国外大学生,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大学生有了比较的机会。比较之后,我们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在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上还有很多的缺失或者是不足。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推进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这样的概念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提及,高校在提,媒体也在关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指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等活动,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吴迪、谢志远、王晶,2006)。
笔者就职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从事的是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一般被称为三本院校。在普通本科生的培养中,学校也开拓了与境外、与不同国家的交换交流项目。本校也在逐步与全球化接轨,逐步推进我校的教育国际化。在与学生的频繁接触中,遇到了很多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产生的问题。对此笔者将以本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希望能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的过程中,找到能应对我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中西方国家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历史发展比较
西方国家大学开始发展于中世纪,以学生治校为最主要特征,但也集中表现出如学生管理权限太大和管理混乱的缺陷。后来慢慢地由“学生治校”演变为“教授治校”,再到后来的学生管理新理念的出现,西方高校越来越鼓励学生培养自身自律和决策的能力。要求学生要学会对自已负责,对他人负责。强调大学生应该是能“对个人行为和发展负责的成年人”。在这过程中,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英国,只要法律允许,学生社团享有完全自我管理的权利。美国的高校管理者普遍认为不能通过强制性规章来管理学生,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在德国,甚至有“三者同权论”,认为大学生应当享有与教授和学校行政人员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可以共同参与学校的运行和管理(詹婷,2012)。不难看出西方的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过不断地变化和波折后,最终形成了西方国家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高度自我管理的局面。当然学生高度的自我管理不仅是对自身的管理,也包括对学生群体、团体和组织的管理。
中国大学,当然包括目前教育体制内的绝大多数中小学,虽然竭力倡导“去行政化”尤其是高校管理去行政化,提倡“素质教育”,但仍普遍运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运行和管理学校。因为学校的组织建构和领导层的人员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去行政化”最主要的障碍和阻力之一。这样的管理运行模式,势必导致学生按照学校的运行模式“被教育”“被管理”。但随着西方学分制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被引入和不断推广,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在不断变化,中国大学的管理和培养也在不断更新。总体来说,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选课、选教师、选修学计划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中国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也就成为了逐渐被关注的问题。
二、中西方国家大学生自我管理政策的比较
西方国家对上面提到的类似学生事务部这样的自我管理机构,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在英国,大学生组织形成的学生社团,其章程必须通过学生代表委员会批准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活动经费(詹婷,2012)。而在中国,各种类型的包含大学生自我管理功能的机构,其管理规章,并不一定且绝大多数并没有经过学生代表委员会批准这一环节,甚至没有学生代表委员会这一组织,这也就暴露出来中国的学生团体或组织并没有完全实现规范的自治。但是,在中国相关政策已经在不断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中,这将为今后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2015年修正形成的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在第五条提到了,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在2017年2月4日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即41号令,则强调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需要,应对高校教育与管理发生的新变化,以立德树人为要求;为高校深化改革提供支持;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推进高校依法治校为原则,要推动高校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学生意识,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实现自我管理。(教育部负责人就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答记者问,2017)从教育法律法规的变化,不难看出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去应对全球化趋势。从对学生的管理形式来看,也从单纯地管理学生转变到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三、中西方国家大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设置上的比较
西方国家大学生自我管理机构一般包括,比如在英国,有顾客服务部和学习支持小组,在美国大多数高校,都有学生事务部和学生社团组织,这样的机构中,鲜有教师参与管理,教师的功能只是参与指导。而在中国,最普遍存在能真正称得上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是学生社团,针对的学生是小众的,也有学生事务管理部,但基本上都是在教师专职或者是教师全程指导下开展的解答学生疑问或纠纷的组织。而学生会、团委这样的组织,都是在党委、团委直接领导下开展面对大学生的组织,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机构。
四、中西方国家大学生自我管理在学业目标上的比较
西方国家大学一般都采用学分制,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完全学分制,大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性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完成自己的学业。在这期间父母很少干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成人”概念,即18岁,孩子已成人,有能力和责任对自己负责,当然大学教育也不例外,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而在中国,虽然进入大学了,孩子也成人了,但对中国的父母而言,孩子还是孩子。在孩子学业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选择专业方面,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依照父母的意愿确定自己的专业。那父母的意愿,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度而变化的,什么专业热门,就报什么专业,因为更容易就业。还有就是家庭背景中如果具有相关联的就业优势,父母就会让孩子选择相关专业。这两种选择都是为了最后的就业。社会就业导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因此在学业目标上就不会有自己的主观性,学习效率会相对下降,甚至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严重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导致中断学业。本校退学的学生中,因无学习兴趣而申请退学的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近80%。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95后甚至是00后的年轻人,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生活和学习自理能力都相对较弱。现在的大学生,面对高度发展的通讯工具、媒体和日益纷杂的社会环境,往往自控力下降,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以上几方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在学业目标达成上大打折扣,也影响了学业目标的完成质量(郭凤苓、刘燕通、宋玉雪等,2013)。
五、中西方国家大学生自我管理在职业规划和就业上的比较
西方国家大学生由于大多数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的专业,因此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相对稳定的职业规划。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虽然就业岗位也有差异,但多数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所以对就业岗位的认识的差异性并不是很大。
在中国,大学生如果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很难对职业规划有自己的认识。在本校虽然专门设立了职业规划课,但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课程停留在较浅的层次,课堂质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容易总盯着热门行业,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中就业,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出现期望高而现实落差大的情况,最终导致就业率不高且频繁跳槽的情况出现。比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往往希望能在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就业,而不愿意去地市县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就业,导致初次就业率只有50%左右,远远低于我校的其他专业。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比较不难看出,中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结合笔者的工作情境,为提高本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
可以通过始业教育、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始业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的第一门“课程”,始业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大学学业、生活有大概的框架认识,让他们区分高中学习和生活与大学的差别,定位什么是成人,在大学时段应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业。而心理健康课,除了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更主要的功能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两项共同配合,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二)专业意识引领自我管理能力养成
大学时期,专业课是陪伴大学生最多时光的课程,专业教师是陪伴大学生最多时光的老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搭建,形成课程体系。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培养学生形成专业意识。还要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生涯课程,最好的职业规划课程是请已经就业且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的优秀毕业生作课程的主讲,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亲身经历引起共鸣。专业的老师和专业的毕业生,相互配合,促进大学生专业意识形成。强有力的专业意识的形成,自然会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断稳固专业意识的同时,自立、自律、自控、自理能力也会随着进行巩固和强化。
(三)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学校有无数的社团和丰富的社团活动,也有很多包括专业见习、实习、支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社团或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专长。通过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不但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也能为学生提前储备社会阅历和经验,为踏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徐盼,2015)。
(四)强化大学教育教学理念,为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育人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潘情晴、姚跃传,2012),形成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都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大学氛围。良好的学习、学术、人际交往氛围,都将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