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20条”实施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育路径研究
2020-01-09邱秀芳
■邱秀芳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5100)
2019年1月2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正式印发,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加清晰、明确以及可行的发展方向。“职教20条”第十二条的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提出从2019年开始,进入职业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原则上需要有三年以上企业经历,2020年起基本不招应届毕业生。“职教20条”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在一次会议上提到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师资队伍的详细数字,我国高职专任教师在2018年的数量是49.8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数量在稳步上升,高职“双师型”教师数量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到2018年,各地政府核拨专项经费累计8.2亿元用于支持高职院校聘用兼职教师,中职和高等职业院校一共有1.6万个专业点得到支持,一共聘请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4.4万名兼职教师到学校兼职任教。
2020年3月9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出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征求《广东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向广东省各地市以上教育局、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等征集“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实施“人才兴校”的战略,首先需要有符合要求的施教人才,教师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兴校”的直接参与者,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及研究者。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职教20条”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说明当前的职业教育继续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这批教师是重要的职业教育人才,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
一、“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经过文献检索,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权威的说法。当今,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双职称型”的教师,也称“双证书型”,是指教师在获得高等院校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之外,同时取得其他系列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如经济系列、工程系列、统计系列、编审系列等等的专业技术职务;二是具有“双素质型”的教师,也称“双能力型”,就是说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拥有理论教学的能力和素质,能胜任理论教学,同时应该拥有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素质,能够全方位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
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通过文献搜索,将目前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归纳为以下五点:(1)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有企业实践的素质和能力。(2)熟悉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能够讲授行业企业需要的职业素质、职业基本理论,能够对学生进行行业企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具有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进行市场和行业分析、进行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能够结合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能够及时使用最前沿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能够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3)了解经济规律,对效益、产业、市场、质量、人力等经济理论有一定了解。懂得将经济常识、经济规律等内容与教育教学融会贯通。(4)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5)除了自身能够与企业保持联络外,还需要具备开拓合作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能够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以上是通过文献检索得到的“双师型”及“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在调查中发现,不同高职院校对“双师型”的界定略有不同,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做了不同的认定标准,概括起来,高职院校认定“双师型”的标准分为两种,一种是“双师素质”,另一种是“双师型”。其中,“双师素质”认定条件是,具有教师资格,并具备下述条件之一:(1)拥有国家承认的本专业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非高校教师系列),如:主治医师、一级教练、工程师、实验师、经济师等。(2)拥有行业企业特许资格证书或执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书。如会计师资格证书、资产评估师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建筑师等,在企业第一线工作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参加国家、省市政府部门举办的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以上奖项。(4)近五年在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含学科)技能大赛中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含学科)技能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以上,有获奖证书。(5)近五年取得授权的国家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或软件著作权,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双师型”认定条件比双师素质严格一些、条件高一些。首先具备讲师(或以上)职称,能够结合所承担的教学课程,开展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并符合以下一个条件:(1)拥有国家承认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会计师、统计师、经济师、审计师、畜牧师、农艺师、三级律师证书等。(2)从事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生产、科学研究、实践操作等工作两年以上,拥有与工作相应的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3)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中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中级及以上执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法律职业资格、人力资源管理师等)。(4)近五年在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含学科)技能大赛中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含学科)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有获奖证书。(5)近五年取得授权的国家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或软件著作权,在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伟已经对我国职业教育中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型”数量以及政府的经费支持做了介绍。据调查,高职院校目前师资队伍还存在以下问题。
二、高职院校教师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来源基本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这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师来源,这些老师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科研能力较弱,缺乏社会服务能力等。第二个来源是留校生,留校生的短板比其他高校引进的毕业生突出,不仅缺乏文化交流,更缺少企业实战经验。第三个来源是企业,这是最近几年才凸显出来的教师引进途径。随着国家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推进,随着企业人员对职业岗位的倦怠,不少企业人员开始流向高校。但从企业到高校的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素质能力,个别老师甚至不懂得如何将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引进了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虽具备着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技能,因对教学规律不熟悉,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和考核。总的来说,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缺乏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双师型”人才培育和交流的机制,比如:企业一线人员大部分不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他们设置的教学内容、教学标准、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或者难以实施;大部分企业的运营目的是为了盈利,为了经营效益,很少让他们连续、系统地参与师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如果没有参与社会工作,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容易造成思维单一、甚至狭隘现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产生封闭性,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运作没有深入了解,现实条件和客观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实环境缺乏。
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发展方面的培养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包括培训、顶岗实践、以赛促教等;缺乏高层次人才,如博士学位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大师级的能工巧匠、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等。
以上是高职院校教师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落实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现代化、助力区域发展新动能、支撑行业走向产业中高端”历史使命的重要抓手。2019年,广东省在“扩容提质强服务”的大背景下,完成扩招任务,经过多次扩大招生,各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急速上升。因此,探索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有效策略,是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综合治理能力,也是实现“扩容、提质、强服务”的总要求的重要内容。
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将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教师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职教20条”提到的“双师型”教师要求,遵循以“立德树人,创新培养,学教融合,协同育人”为工作思路,结合广东“双高”高职院校“GDGM”的做法和经验,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提出路径分析,为高职院校教师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总要求提供借鉴。
(一)建章立制要先行
规章制度是规范一切工作和行为的基础,高职院校从顶层上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做好顶层设计,必须探索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引进和培育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灵活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至少包括“外引”制度、“内培”制度、“外训”制度、“联合培养”制度等。从制度管理人才和吸引人才。
(二)“外引”工作是难点
“外引”指从机关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吸收引进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技能人才。“职教20条”提到从2020年开始职业院校不再录用应届毕业生,从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新录用教师原则需要有三年的企业工作经验,这给高职院校的引进带来一定的挑战和难度。一方面,虽然高校教师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但经济的整体待遇一直以来都比机关事业单位和行业企业低,同一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经济待遇也相距甚远,因此“外引”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没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从校外引进人才必须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落实。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很少启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对用人的学历要求也不像高校那么严苛,因此很多高水平人才没有学历没有职称,这一点在“外引”的时候需要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壁垒,建立柔性人才引进制度,才能更好地缓解双师型师资缺口现象。从企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有能力、有水平的高水平“双师型”人才,确保师资队伍水平能够契合高职教育的需要。
(三)“内培”工作是重点
过去十几年,各高校的教师招聘基本上通过参加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直接录用应届毕业生,大部分老师的企业经历是零基础。目前,有企业经历的老师大部分是由工作的学校送到企业,进行不间断学习而获得。因此,要根据学校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加大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培”。做好内部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专业技术职务提升等工作机制形成。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教师教育观念更新与创新教学模式的更新,完成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上,学校在政策、经费及其使用管理机制、保障条件等方面都将给予大力支持。
(四)“外训”工作是亮点
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期、分批“外训”培养,一个都不能少。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对高职教育了解不够、企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偏低、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外训”培养措施包含以下方面:(1)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能力考试,取得执业或职业资格证书;(2)通过与企业一起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老师参加工程实践和技术开发,以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3)组织老师参加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举办的1+X证书等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保证老师精准、及时获得最前沿的信息。
(五)“联合培养”实现双赢
“职教20条”提出深化产教融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从“闭门造车”的环境中走出来,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才能最准、最快地提升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各专业各老师要推行“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指导思想。学校选送老师到行业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学习锻炼,顶岗锻炼,让老师与企业一线人员深度交流,促进老师从思维上、行为上、从根本上改变原来固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机会,给校企双方人员联合开发课程、校企双导师共同给学生上课。促进教师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导师进高校授课,这是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六)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国家和省市的要求,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起进行线上线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教学磨炼;鼓励支持各专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指导基地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创建校企双赢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支持教师成立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加强各专业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四、结语
培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目前所有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尽快实现“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如何创新促进教师发展的新载体、新内容、新模式,如何探索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的双师队伍建设体系框架,如何保证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深度融合,如何引导教师与企业间的合作研发、教师的知识产权转移与技术转让等,如何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体制和机制,如何建立起全面开放的“教师、企业合作研发体系”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更有效融合等问题,是高职院校在实践、总结、改革中,需要逐步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并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建设机制的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