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唐置夜郎县考辨
2020-01-09姚源淦
姚源淦
(新晃侗族自治县史志研究室,湖南新晃 419200)
21 世纪以来,关于夜郎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很是热闹,引起大家的关注,有的地方甚至打起了笔墨官司,最吸引眼球的是新晃夜郎文化研究与开发。其目的且不论,夜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总离不开史实的考证。然而阅读有关夜郎的论争文章①黄麒华、雄黄《扩张夜郎文化高奏经济金曲》,黄麒华《以夜郎文化为主题,发展新晃旅游经济》,均收入黄麒主编《夜郎之争》,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今人对新晃唐置“夜郎”问题多笃信《辞源》词条及《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权威文本,不考虑历史典籍记载是否能构成严密的证据链,不加探究。笔者根据目之所及的史料记载做一番梳理,以期破除《元和郡县志》中关于夜郎县记载的疑团,对新晃唐置夜郎的时间、治所、辖区提出新的见解,就教于方家。
一、唐代夜郎县的设置
初唐时,中央王朝曾在湘黔一带多次设置夜郎县。黔境内夜郎县的设置先后有:武德四年(621)在夷州设夜郎县(治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贞观元年(627)废,仅存六年②《旧唐书》卷四十《地理三》“夷州下,隋明阳郡之绥阳县。武德四年,置夷州于思州宁夷县,领夜郎、神泉、丰乐,绥养、鸡翁、伏远、明阳、高富、宁夷、思义、丹川、宣慈、慈岳等十三县。六年,废鸡翁县。贞观元年,废夷州,省夜郎、神泉、丰乐三县。”中华书局,1975 年标点本,1624页。;贞观十六年(642),将珍州改设夜郎郡及县(治所在今贵州正安县北)③《旧唐书》志五卷四十《地理三》“珍州下,贞观十六年置,天宝元年改为夜郎郡。乾元元年,复为珍州。领县三……夜郎,汉夜郎郡之地。贞观十七年,置于旧播州城,以县界有隆珍山,因名为珍州。丽臯、乐源,并贞观十六年,开山洞置。”1629页。,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1 108)复置珍州,宣和二年(1 120)又废④《宋史》卷四十二《地理五》,“珍州,唐贞观中开山洞置,唐末于夷。大观二年,大骆解上下族帅献其地,复建为珍州。宣和三年,承州废,以绥阳县来隶。县二:乐源、绥阳。本覊縻夷州,大观三年,酋长献其地,建为承州,领绥阳、都上、义泉、宁夷、洋川五县;宣和三年,废州及都上等县,以绥阳隶珍州。”中华书局,第2229页。。其次就是贞观八年于今湖南新晃境内设置的夜郎县:
巫州下: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县。九年,废思征县。天授二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1]1623
业州下:长安四年,分沅州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又改为业州。天宝元年,改龙标郡。乾元元年,复为业州。领县三,户一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在京师南四千一百九十七里,至东都三千九百里。
峨山:贞观八年,置夜郎县,属巫州。长安四年,置舞州。开元二十年,改夜郎为峨山县。
渭溪:天授二年,分夜郎置,属沅州。长安四年,改业州。[1]1624
《旧唐书》记载夜郎县改为峨山县的时间是开元二十年,成书于《旧唐书》之前的《元和郡县志》记载的改置时间是天宝元年①[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江南道》,“奖州,管县三。峨山县,本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10页。,《新唐书》亦如此②《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五》,“奖州龙溪郡,峨山,中下。本夜郎,天宝元年更名”,中华书局,1074页。,当从天宝元年之说。从贞观八年置至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县,今新晃境内的夜郎县,共存在108 年。而《辞源》“夜郎”目云:“唐贞观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复置,宣和二年又废。”[2]《旧唐书》“业州·峨山”条,确记为贞观五年,比照前文“巫州”目下,两者相悖。《元和郡县志》记为“八年”,中华书局版《旧唐书》据本卷上文及《太平寰宇记》改为八年③《旧唐书》卷四十《地理志·校勘记》,第1658页。。《辞源》沿袭旧本之误,又漏掉夜郎改峨山及贞观十六年设珍州(非“夜郎”)之事,把湖南新晃夜郎和贵州珍州夜郎及其复置之事嫁接在一起,造成误导。另据前因宋史所载,大观二年复置的是珍州,而不是夜郎。
二、夜郎县治所辨正
前文业已明晰夜郎置县以及改名峨山的年代,治所何在尚未涉及。关于夜郎县治的地理位置,《元和郡县志》有载:
奖州【龙溪下】:本汉武阳县地,贞观八年于此置夜郎,属巫州。长安四年,于此置舞州。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又改为业州。大历五年,又改为奖州······管县三,峨山、渭溪、梓畺。峨山县【中下郭下】,本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其县本在渭溪之南,长寿初移于溪北。渭溪县【中下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圣历元年析峨山县于渭溪之东置,因以为名。渭溪水,北至锦州渭阳县流入。④《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江南道》,第510页。
文中以“渭溪水”为中心,述说了峨山(夜郎)及渭溪县治所沿革,但交代不清。且不说把析置渭溪的夜郎说成是峨山,时间也与《旧唐书》不一致。单是渭溪水位置的描述就令人迷惑,可见《郡县志》编者知“渭阳”⑤[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江南道》,“锦州······渭阳县,东至州三百里,垂拱二年析麻阳县置”,第507页。而不明“渭溪”,将渭溪水放在锦州境内。锦州属辰水流域,奖州在氵舞水,二者并无交集。由于渭溪水位置错误,以致渭溪至州距离不知从何说起,也难明了峨山(夜郎)治所所在地。
因《元和郡县志》所载模糊不清,后人就以沅州为中心来推断夜郎治所,刊刻于道光五年的《晃州厅志》即是如此。其《建置沿革》曰:“在沅州西一百里,唐置夜郎县。”[3]此处援引了《大清一统志》中“峨山废县,在府西一百里,唐置夜郎,后改曰峨山”⑥《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五《沅州府》,第577页。之句,并认为“即今厅治所由基”,意即夜郎县治是设置晃州厅治的基础。
要明晰夜郎县的治所,渭溪县在何处是破题的关键。关于渭溪县,《明一统志》所说的“渭溪城在沅州西一百八十里”⑦《明一统志》卷六十五《湖广布政使司·辰州府》,《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473册史部地理类231,台湾商务印书馆,第375页。难以查据,清《一统志》未予采信,“渭溪废县,在府西一百二十里,唐置县”⑧《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五《沅州府》,第578页。。乾隆《芷江县志》提及“县属焉”⑨乾隆《芷江县志》卷一《建置沿革》武后天授二年,改巫州曰沅州,以巫山不在州界也。又析夜郎置渭溪,县属焉。华中地方1039,也就是说芷江县以前属夜郎管辖,析置渭溪后,就属渭溪县管了。若果真如此,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1982 年版)唐代《黔中道》中所标识的夜郎县与渭溪县的位置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芷江属渭溪管(按:只能说管辖芷江西南部,中东部属龙标,这才有先天二年(713)析龙标置潭阳县之事),夜郎岂不成为局限于渭溪境内的飞地了?这显然不符合史实。
光绪十一年(1885)《湖南通志》中《晃州厅古城考》说:“唐时舞、鹤、业、奖诸州为黔州都督府,而晃州独为羁縻州,意其地必深阻僻远,今晃州厅为唐渭溪县治,则唐晃州治疑在今凉伞汛……夜郎故县当即古晃州治。晃州为田氏地,唐末田氏乘乱据有奖州,遂移晃州治今治,而易奖州为晃州,亦事之可以时势推求也。”[4]从“意”“疑”“推求”等文字来看,《湖南通志》纂修者亦不甚有把握,才出现表述上的犹疑不定。
综上,《中国历史地图集》唐代“黔中道”版图以为据,将业州夜郎县标于今新晃与芷江交界的便水一带,渭溪县标于今新晃县城一带,晃州标于今新晃西南凉伞一带。1999 年版《辞海》认为治今湖南芷江西南,《辞源》说在新晃境内。以上说法虽小有差异,大体指向还是一致的,都难以解开夜郎治所的疑团,且与《元和郡县志》所载相去甚远。
其实“便水绕凉伞寨,有夜郎故县”[5]这句话,已提供解开析置渭溪及《元和郡县志》中关于夜郎县治所位置疑团的钥匙。以往没考虑地名的历史变迁,因而造成误解。按照现在的地理概念,难以把“便水”和“凉伞寨”联系起来。“便水”指今湖南芷江县西部的新店坪一带,距与沅州府不足百里;“凉伞寨”在今新晃西南部,距沅州府有二百四十里。流经凉伞的河流又不叫便水,而叫西溪。又因便水的地理环境比凉伞寨优越,故而重“便水”而轻“凉伞寨”。然而今“便水”就是唐代的“便水”吗?值得怀疑。清代《芷江县志》中有“便水汛”“便水驿”“便水铺”,民国时期有“便水乡”,指的都是王朝的交通军事节点和行政建置,并非水道。“便水渡”与水有关,但只是“便水”辖下的氵舞水渡口。芷江县西有一水名为柳林溪,“在县西七十里,源出贵州黄道司清溪坡,流至上坪会白岩砦溪水,又东南流为平便溪,迳溪口注于潕”①同治《芷江县志》卷四《山川》,第60页。,县志中并不称此水为“便水”,《湖南通志》中《水道》也称其为“平便溪”。可见,作为行政区域的“便水”不可能是“夜郎故县”之“便水”。
实际上,这里“凉伞寨”比“便水”更为重要,且可从地名中找到古“便水”的痕迹。凉伞寨上游不远处有一村寨名叫“便暖屯”。因“便暖”与方言“变卵”谐音,既不雅也不吉利,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地暖屯。凉伞侗语的“水”读作“nam31”,汉语中没有相同的字音,而“暖nuan”字读音最为接近,“便暖”就是侗语“便水”的音译。河水在凉伞寨处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弯,“便水绕凉伞寨”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地形地貌。说这里“有夜郎故县”,有可能是夜郎长寿初移治所于溪北后,地方官给朝廷奏折中表述沿革的用语,被志书记录而流传。
“便水”之名经历了几次变化。《大清一统志》:“峨溪,在芷江县西二百二十里入无水。”②《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五《沅州府》,第576页。其距离正好与今西溪在贵州玉屏县汇入氵舞水契合。贵州玉屏未立县之前,明代曾在此设平溪卫,今玉屏县平溪镇即由此得名,很可能在明朝前后把此溪唤作平溪。乾隆《芷江县志》并未载录这条河,《晃州厅志》因其流域在厅境之西,才定名为西溪。那么这条河经历了“便水”“峨溪”“平溪”“西溪”的几次演变。另外,“峨山”县名可还原为侗语“ox xianp”,意为“山里之地”,并不是以某座山得名,而是指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
要解开《元和郡县志》的疑团,还要弄清渭溪的位置。《大清一统志》说:“渭溪,溪在沅州西百三十里”③《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八十五《沅州府》,第576页。;又谓“西溪,在沅州西百三十里,源出九牙狑狤,东流入无水”。这是《一统志》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水异名录以备考。乾隆《芷江县志》说西溪源出于坝平哨,当指今“平溪”,是为新晃境内氵舞水的最大支流,在今新晃波洲镇江口村汇入氵舞水,《晃州厅志》因其流域有“平二里”“平三里”“平四里”几个行政区域,才正式为其定名平溪。那么“渭溪”“西溪”“平溪”是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水异名。其注入氵舞水处距沅州约为一百里,《一统志》所载里程可能是以渭溪治所为基点来推算的,并非实际测量所得。因此只有“渭溪在州西百三十里”,渭溪废县“在州西百二十里”,才与《元和郡县志》所说的“渭溪之东”吻合。
“便水”之名可以像“西溪”“平溪”一样因时而变,而凉伞寨因凉伞岩这一特殊地理标志得名,不可随意变更。《芷江县志》载称:“凉伞岩,在县西二百八十里,脉自贵州镇远府,诸山绵属轇轕,至此迤南,分峤为三,高者偶伦,卑者鲜别,孤根扈顶,望之童童如盖。”④乾隆《芷江县志》卷一《封域志·山川》,第62页《晃州厅志》将此照录,只把距离转换成“在厅西一百六十里”。只有以凉伞寨为基点来解释,一些史实才说得通。天授二年(691)析夜郎置渭溪,若以今芷江“便水”为基点,芷江“县属焉”就无法理解。因为一百里在今新晃波洲一带,一百二十里在今新晃城一带,渭溪不可能跳过夜郎去管理。若以凉伞寨为基点,两者之间有二百四十里与一百二十里的差距,析置的理由才充分,(芷江)“县属焉”才符合常理。2009 年版《辞海》因此纠正前一版说法,说夜郎“治所在新晃西南部”[6],即今新晃凉伞镇所在地。
这只是贞观八年到长寿初之间的事。因为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夜郎县于长寿初即析置渭溪的第二年,就由渭溪之南移于溪北了。《元和郡县志》说析置渭溪在圣历元年(698),既与《旧唐书》相左,也不合情理,两县相距仅二十里,还有分的必要吗?前面我们已经明确了唐代便水、渭溪的位置,把《元和郡县志》与《旧唐书》的记载结合起来就冰然释疑——渭溪之南指凉伞寨,溪北指今新晃县城一带,渭溪县在渭溪之东,当在今新晃波洲镇至芷江新店坪镇一带。渭溪“西至州水路一百六十里”也有了着落,这是渭溪县治所到凉伞寨的水路距离,只不过是错把凉伞这个“夜郎故县”当作州治而已,因为唐长安四年在晃境置舞州时,凉伞已不是夜郎治所。所以,新晃县城一带从长寿初年起,不仅是夜郎、峨山的治所,也是后来舞州、鹤州、业州治所。因其附近有龙溪,大历五年才将业州改为奖州龙溪郡。
三、“晃州”释义
《湖南通志·晃州古城考》不相信凉伞为“夜郎故县”而当作古晃州之地,因为这里“巉巉崖壁,穷谷生阴,滩流绝处,怪石嵖岈相距,舟舿不得下,松杉冥郁,草荒路失,日敦日敦日出,不见人行”[4],这样偏僻荒凉的地方怎么能成为县治呢?《湖南通志》成书于光绪年间,所描述的也许只是当时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之后人口减少、经济凋敝的情形,并不代表唐朝时也是这样。从奖州龙溪郡以犀角为土贡这一情况[7],就可间接了解当时的经济状况。犀牛是一种喜水食草动物,氵舞水沿岸大片未开发的荒草滩,为其活动提供了优良的自然环境,成群的犀牛使这里成为狩猎场,而不是农耕的主要场所。凉伞“便水”的山间平坝,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开发难度比大河荒滩小得多,其相对封闭性也带来相对稳定性,经济发展程度有可能更高一些,怎么就不可能在这僻远的地方设置州县呢?
羁縻晃州,其得名当与晃山有关,而唐朝的“晃山”并不在夜郎县境内。卢阳县有晃山,“在县南一百里,出丹砂”①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江南道》,第507页。。乾隆《芷江县志》:“晃山在县北六十里。”②乾隆《芷江县志》卷一《封域志·山川》,第60页。晃州当因此山而得名,最初应在芷江、麻阳交界的晃山西侧,即今贵州万山一带。万山为晃山山脉的组成部分,自古为辰砂产地。唐朝末年,诸县废,晃州田氏蛮乘乱扩展势力,从“寄治山谷”中走出来,据有峨山废县,将晃州之名移于此,以示不忘朝廷恩宠和先祖之地。其后“晃州”就代替“夜郎”“峨山”,成为晃境的专称。
说晃州羁縻州原在今贵州万山一带,有史实为证。《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上》载:“淳化二年,知晃州田汉权言本管砂井步夷人粟忠,获古晃州印一钮来献。因请命以汉权为晃州刺史。”[8]文中的砂井当指万山采砂矿井,今新晃酒店塘汞矿虽产朱砂,但明朝时才开采,而万山是著名的汞都,是“辰砂”的产地,采砂史至少可上溯至秦代以前。“步夷”即“部夷”,或为“濮夷”之讹音,为今侗族先民,现万山人口中,侗族为主要居民,占57%。这句话说的是田汉权所辖区域内有濮夷采矿人粟忠得到一枚古晃州官印交给朝廷,于是请求任命田汉权为晃州刺史。朝廷如其所请,田汉权感恩戴德,“(淳化)三年,晃州刺史田汉权、锦州刺史田保全遣使来贡”[8],后又多次向朝廷贡献方物,死后就葬在今老晃城对面山上。如果万山不是唐置羁縻晃州旧地,砂井管理人粟忠为何要将所获田氏先祖的晃州古印来献呢?田汉权是进入晃境并载入史册第一人,因此新晃《田氏族谱》把田汉权当作田氏始祖。但晃境田氏羁縻州在宋熙宁七年(1074)被朝廷收复,并入沅州卢阳郡(今芷江),只存在百来年。境内晃州虽被撤销,但地名却流传至今。
《宋史·地理志》记绍庆府辖彭水、黔江二县,另有羁縻州四十九,“南渡后,羁縻州四十九”③《宋史》卷四十二《地理五》,第2227页。,多错杂在今重庆、四川、贵州交界处,晃州为其中之一,应为章惇收复十七州后重设的,与今新晃无关。
由此观之,光绪《湖南通志》认为唐晃州羁縻州治在深阻僻远的凉伞,只不过是主观臆测而已。
四、夜郎县的辖地
探讨夜郎县辖区范围,首先要清楚建置沿革。有唐一代,在楚境所置夜郎县之沿革情况④《旧唐书》卷四十《地理五》,第1624页;《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五》,第1074页。:唐太宗贞观八年置夜郎县,属巫州辖。武周天授二年,析夜郎县地置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玄宗开元十三年,改舞州为鹤州;二十年,改鹤州为业州;天宝元年,改业州为龙溪郡,改夜郎县为峨山县;天宝三年,因充州降格为羁縻州,梓薑县来属龙溪郡。肃宗乾元元年,改龙溪郡为业州。代宗大历五年,改业州曰奖州。
渭溪县由夜郎县析置而成,峨山县只是改夜郎县而名之。峨山、渭溪、梓薑为奖州(奖州的沿革亦见上文)属县,那么夜郎县的辖地,即是奖州将梓薑县剔除出去的剩余范围。《元和郡县志》载奖州州境四至八到:“西南溯流沿溪至费州(今贵州思南一带)五百七十里,西南溯流至牂柯充州(今贵州余庆一带)七百里,东沿流至叙州(今湖南洪江市)八百里(按:此距离有误,晃州距叙州不过三百里,可能把溆浦与叙州混淆了),南至牂柯羁縻应州(今贵州台江、剑河以南地区)三百里。”①《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江南道》,第510页。这里还缺少北面州境,只要将与之界邻的锦州南界“南至奖州陆路五百四十里”②《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江南道》,第507页。改成“北至锦州陆路五百四十里”就周全了。
上所述奖州的疆界是包含了梓薑县在内。梓薑县原属充州,天宝三载,以充州荒废,降为羁縻州而属业州③《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江南道》,“建中四年,自牂牁洞外充州割属奖州。案,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贞观四年,以牂牁蛮部地置牂琰庄充应矩六州,皆为下州,开元中降牂琰庄为羁縻,天宝三年,又降充应矩为羁縻,以本隶充州之梓畺县隶业州,其原委详备惟与是志所云。建中四年割属先后有异附识于此”。510页,也就是改名后的奖州。光绪《湖南通志》引《通典》,梓薑一作梓潼县,属讹误,与业州接界;紧接着引《太平寰宇记》和《方舆纪要》认为梓姜在都匀境④光绪《湖南通志》卷三《地理志三》,第386页。。两者显然矛盾,后者都以梓薑苗为据,而这正是导致误判的原因。既然梓薑以县来属奖州,当在充州东面靠奖州一侧,即今贵州余庆以东、镇远以西的区域。
另外,按《中国历史地图集》唐“黔中道”所标的位置,《元和郡县志》所述方位不是很准确,费州应在奖州的西北方向,而不是西南,错误原因可能是以锦州为基点。
《湖南通志》“郡县沿革考”说:“峨山,今晃州厅及镇远县地;渭溪,今芷江及思州府(治今岑巩旧城,非唐代思州)玉屏县地方,方舆纪要沅州西一百八十里有渭溪废县治。”⑤光绪《湖南通志(一)》卷三《地理志三·郡县沿革考一》,第386页《湖南通志》对峨山、渭溪辖地的表述虽因治所不明而错杂不清,综合起来看,夜郎县最初辖地与《元和郡县志》描述的奖州八到范围大致相合。除去梓薑县辖地,其控制区域比《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的夜郎要宽广好几倍。
贞观八年析龙标置夜郎时,根据《元和郡县志》对奖州地域的描述,其辖区当以治所凉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东接巫州(今洪江),北邻锦州(今麻阳西)、晃州(今万山)、思州(今贵州沿河)、费州(今贵州思南),西靠羁縻充州(今贵州余庆),南至应州(今贵州印江)、亮州(今贵州黎平一带),大致包括今新晃全境,芷江西南部,贵州天柱、剑河大部,玉屏、岑巩、三穗全部及镇远以东(其西为充州梓薑县)等大片区域。乾隆版《贵州通志》“疆域”所刊靖道谟(翰林院庶吉士,《贵州通志》主纂修)《夜郎考》一文亦说:“龙标之夜郎,当在今黎平、镇远之间。”[9]天授二年,或因夜郎辖区太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为便于管理,才析置渭溪,让渭溪辖今新晃东部及芷江西部、天柱北部地区,大致为《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之夜郎辖区,其余部分则为夜郎及以后峨山的辖区。
五、结语
行文至此,《元和郡县志》中以渭溪水为中心表达水与县的相对位置,因将渭溪水定位在辰水流域,而导致溪南、溪北的方位,析夜郎(峨山)而置的渭溪县的治所颇令人费解。后世文献中的“便水绕凉伞寨,有夜郎故县”为解开谜团提供了钥匙。通过考证渭溪水,可知西溪、便水、平溪只是渭溪一水之异名,再参之以地理距离,谜团豁然解开:渭溪县在今新晃波州镇至芷江新店坪一带,夜郎故县治在凉伞寨,后移治今新晃县城一带,也是改名后峨山县的治所所在。
通过对夜郎县,也包括改名后的峨山县辖区范围的研究,其辖区大致相当于奖州除去梓薑县的州境。可见《中国历史地图集》之《唐黔中道》一图,对“业州·夜郎”的版图划分存在问题。应向西扩展到今贵州镇远西北的“东陵”“东停”一带,向南扩展到今贵州天柱、三穗、剑河的清水江流域一带。这可引奖州土贡“麸金”为佐证,氵舞水流域并不出产麸金,而清水江流域富含金矿。因此,《中国历史地图集》关于夜郎、渭溪、晃州的标注应作以下调整:按唐开元二十九年时的区划,将“业州·夜郎”标于“渭溪”之处,“晃州”处标“沅州·夜郎”,“渭溪”标于“业州·夜郎”处,“晃州”标于锦州、业州之间的“晃山”西侧,“梓薑”移至镇远以西,并给今平溪标注“渭溪水”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