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危为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2020-01-09陈咏江
■ 陈咏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这句话原本是针对新冠疫情防治工作讲的,对于当前台海形势而言,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和平统一遭遇空前困难之际,以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坚守方向尤为重要。只要在危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条件管控危机。在管控危机的同时,抓住历史机遇主动作为,就有可能塑造发展趋势。
一、以辩证思维看待当前台海形势,坚守和平统一目标
2020年蔡英文高票连任后,民进党当局继续推动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各种法例、政策。而向来主张“九二共识”的中国国民党也开始动摇,发展路线和发展前景混沌不明。与此同时,岛内民意主体性意识持续上升,加上美国不断推出各种涉台法案、军售,近日更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频频以军机、军舰搅局,都让台海形势充满危机与变数。国际危机组织(ICG)在最新的危机观察报告中,罕见地将台湾海峡纳入“政治安全情势重大恶化地区”。国际危机组织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主要任务是“致力于避免区域冲突”,以及在全球各地进行实地分析与游说工作,经常提出“危机观测”向世界各地可能爆发安全冲突地区提出警告。现任总裁兼执行长马利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特别顾问。鉴于祖国和平统一前景看起来暗淡模糊,令不少关心两岸前景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忧心忡忡。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辩证思维看待当前台海形势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统一是个历史进程。统一始终是放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上来看待的。因此,解决台湾问题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也必将随民族复兴而终结”。民族复兴进程与统一进程息息相关,统一离不开民族复兴,民族复兴也必然包含统一的实现。民族复兴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不断努力的个人奋斗史,只要是中华民族一分子,都在参与、见证这一历史进程,因此,统一也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是每个人每天都在真真切切实践的光荣使命。民族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曲折向前的恢弘历史,正如个人的理想生活需要艰苦奋斗一样,民族复兴也必然会遭遇各种风险挑战,在这个意义上,统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统一进程中的各种风浪曲折,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执政党和经历过苦难的中华儿女有足够心理预期坦然面对,既做好极端情况下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充分准备,也能够争取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传统中寻找平息风浪、化干戈为玉帛的解决方法。因此,面对国外分裂势力的干扰以及岛内“台独”势力的挑衅,哪怕一时蒙蔽了部分台湾民众的心灵,中华儿女都将以坚毅的态度,以智慧和力量积极应对,确保民族复兴进程不被打断,确保民族根本利益不受伤害。可以看到,祖国大陆疫情防控得力,经济全面复苏,两岸实力差距拉大,祖国大陆处理台湾问题的自信不断提升,手段、方法也正在不断走向娴熟。
二、以法治思维、法治方法管控危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
一是坚持和完善“两制”台湾方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党重大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任务,充分彰显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心和决心,为新时代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指明了方向。统一是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看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则是放在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看待。可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是权宜之计,更不能导致“和平分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虽然有极大包容性,但必须在统一的道路上进行。所以,要持续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通过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消除统一的社会藩篱,逐渐建立完善促进统一的经济、社会基础,一直是和平统一的可行路径。在这个意义上,两岸基于“一中”已经达成和生效的协议,既是连接和促进两岸交流融合以铺垫和平统一的基石,也是防范和警醒“和平分离”的法器,天然具有“反分裂”价值。当民进党当局不断破坏“一中”基石,树立起两岸签署协议的高墙,消蚀现有协议促进统一的功能,甚至不时制造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件,有必要强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法律保护。由此,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绝不仅仅是单边让利,也不是简单的“请进来、促融合”,而是两岸人民共同的义务,要更全面引导和平发展在统一的轨道上进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推进各个领域反“独”促统的制度化建设。
二是高调纪念《反分裂国家法》。5月29日,《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回顾《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年来的历程,其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在当前“台独”挟洋自重、严重挑战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时候,也依然保持了强大震慑力。《反分裂国家法》第2条第2项规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第8条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可以预见的是,在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台独”分裂势力不会束手就擒,“和平统一”与“和平分离”的较量将长期存在。在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不断以“渐进台独”方式,“修法”掏空“一中”法律架构,绑架岛内民意,甚至推动两岸经济、社会全面脱钩的背景下,保障两岸和平在统一的道路上前行,需要不断将实力转化成影响力,需要充分震慑“修法台独”“渐进台独”等“台独”新型态,就不仅仅是反对激进“法理台独”,还应该纳入反对“和平分离”的内涵,赋予“将和平导向统一的两岸协议”更多法制保障。
三是出台香港国家安全法震慑“台独”。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4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意味着香港国家安全法正式上路实施。香港国家安全法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4种犯罪行为的构成及其刑罚作出明确规定,其实施细则更是明确纳入“台独”与“港独”勾连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香港国家安全法就是《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其他必要措施”的具体延伸,将“台独”勾结“港独”的活动纳入管控范围。按照国台办发言人的说法,“必将斩断民进党当局乱港的黑手,并严正警告民进党当局,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的行径都是徒劳的,必将自食恶果”。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中美博弈大格局下,民进党当局系列“修法”“台独”行径看似嚣张,企图阻止两岸间的深度融合,但其实未能撼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度、广度决定了两岸已回不到封闭对抗的时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早已深入台湾民众的心,包括所谓“天然独”在内,预期两岸终将统一的台湾民众比例越来越高。在“台独”分裂势力操弄下,台湾民众这种被统一的预期转换成“焦虑感”,给了民进党阻挠两岸深化融合“借口”。化解焦虑的可行路径,既要依托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继续扩大交流的内生动力,持续消除隔阂,让越来越多台湾民众认识到“台独”的危害,发自内心反对“台独”;还要针对性地“立木建信”,不断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让越来越多台湾民众自愿接受统一,积极看待统一的历史机遇。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民法典》反映了祖国大陆法治化水平的提升,体现祖国大陆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有利于提升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海内外中华儿女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
三、抓住历史机遇,塑造发展趋势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统一的历史机遇则是留给有准备的民族。虽然短期内和平统一遭遇阻力,在各种干扰因素下,两岸循序渐进地推进两岸政治协商面临阻碍,尤其是民进党当局修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封堵两岸政治协商,难以有效解决代表性等问题。但是,有困难不等于不推进。通过总结两岸已签署协议的经验教训,绕开代表性问题仍然可以提前准备许多基础性工作。在处理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充分保障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都需要充分了解、认识台湾同胞的各种关切。因此,让台湾同胞共同参与制度设计,是化解焦虑的有效途径,可以从容避免两岸服贸协议的前车之鉴,避免因选举利益而出现的恶意操作。
只有参与,才能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激荡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平衡兼顾不同的利益诉求。参与对象应该涵盖不同行业、阶层、地域的中华儿女;参与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包括参与对象利益诉求的直接表达,也包括对具体议题的调研问答。以生活方式为例,既是指整个台湾社会的生活方式,更是每个个体的具体生活方式,不同经历、环境的人对其生活预期、规划虽然不同,但仍然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进行各种分类统计,对统一这一预期进行细化分解,梳理出不同群体忧虑或期望的议题,进而逐渐填补“尊重其生活方式”的具体内涵。“恐惧往往源于无知”,运用法制化思维,通过参与式互动,以及现代化手段的辅助运用,夯实基础性工作,将有助于让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台湾老百姓看到统一后的具体画面,了解自己生活可能的变化。事实上,“台独”分裂势力长期以妖魔化的方式,渲染统一后的生活场景,已经让许多台湾民众产生了对统一的种种抗拒性想象。而囿于岛内政治环境,以及长期存在的“反共”教育、“台独”教育影响,国民党等主流政党害怕描述统一相关场景,统派力量对统一相关场景描述影响不足,使得岛内对统一的各种妖魔化传播广泛流行,这也恰恰说明了描述统一场景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化,“台独”分裂势力妖魔化统一场景的手法也在发生改变。总体上,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加速,随着两岸交流加深,台湾民众理性看待两岸前景的人数在不断增长。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例,2010年两岸签署协议前,在野的民进党曾大肆污名化协议,称其会让台湾“男的找呒工、女的嫁呒尪、当兵要到黑龙江”,这种宣传也一度在台湾中南部基层老百姓中很有市场。如今,执政的民进党即便急于在两岸之间筑起法律高墙,也不得不承认协议对台湾发展有利,中断之后台湾会受到很大损失。相应的,那些曾经宣称对民进党深信不疑的人,包括中南部许多文化不高、只会讲闽南语的老农、劳工、渔民等,看待协议的态度已经发生了180度转变。如今,民进党的宣传话术发生变化,让一批不谙世事的青年人受骗其中,但却再难以用原来的逻辑去欺骗那些已经清醒的民众,虽然这些民众对两岸统一前景仍有疑虑。
综上,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需要排除所有干扰因素,坚守和平统一目标不变。和平统一是曲折向前的历史进程,需要确保和平发展在统一的轨道上前行,推进各个领域反“独”促统制度化建设。和平统一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需要化解台湾普通民众的具体焦虑,描述好统一相关的具体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