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1-09肖晓翠
肖晓翠
(临潭县种子工作站,甘肃 临潭 747599)
1 临潭县中药材基本情况和现状
1.1 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系青藏高原东部的延伸段。全县土地面积1557.68km2,东西长60km,南北宽83km,境内属高山丘陵山区,地形西高东低。海拔2209~3826m之间,平均海拔2825m,年平均气温3.2℃,极端最高气温29.6℃,最低气温-27.1℃,年平均降雨量56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324h,相对无霜期84d,绝对无霜期10d左右,属高寒阴湿山区,境内有野生中药材150多种,土壤肥力良好。全县分东、南、西、北、中5区,各区域海拔气候差距较大,农作物面积1.73万hm2。全县辖16个乡(镇),141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万。
1.2 中药材发展现状
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0.67万hm2。其中,当归0.37万hm2,柴胡0.12万hm2,大黄、黄芪、党参等其他药材0.17万hm2,中药材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优势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 临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规划不完善
目前,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不健全,编制比较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规划引导,农民种植盲目跟风,药材品种繁多,单品种产量小,规模化程度低,没有能占领市场的主导和优势品种,没有形成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优势。
2.2 市场信息不畅通
这是目前临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瓶颈。中药材种植与常规作物相比,投入较大,市场风险也大。农民缺乏市场、价格、供求方面的信息,在中药材种植和品种选育等方面存在盲目性。
2.3 科技服务不到位
中药材生产技术落后,科研力量薄弱,种植、选种、播种、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无专门中药材技术推广机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种苗供给、种植管理培训、技术指导以及产品销售等都未达到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2.4 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全县药材种植户都还处于小而散、粗放式经营模式,药材种植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不利于形成产业优势,致使中药材种植户只能等药贩子从地里直接压价收购,造成“穷农富贩子”,农民增产不增收。全县没有中药材龙头企业,无法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影响了产业链的延伸。
3 临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形成产业格局
充分发挥临潭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县产业开发的重点,加快特色基地建设,在市场竞争中强化临潭中药材产业开发的地位,在提高品质、增强“道地性”的前提下,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步伐。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主导,以中药材精深加工为引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科技支撑、加工提升和品牌经营的产业发展路子。
3.2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提高组织化程度
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农业、质监、工商、税务、物价、扶贫、发改、财政等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对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市场、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指导规划、政策咨询、信息技术服务工作,并整合资金、技术、人力、项目等资源,提升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环节相互脱节、分散生产的格局。组建临潭县中药材产业协会,统筹规划和实施中药材种植、新产品引进及推广等工作,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开发力度。
3.3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改变过去中药材产业开发由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的格局,盲目追求种植面积的扩张为以市场决定生产的形式,只重视生产、不注重产品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为既重视生产、更注重产品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的模式;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为农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讲座、现场指导等,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搞好信息服务,建立中药材中介服务网络,组建中药材种植协会,全面开展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健全、壮大中药材产业链,形成以县中药材产业协会为主体的协会网络,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3.4 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种植
科学规划布局,围绕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确定县内东、西、南、北和中片中药材不同品种的最佳适宜种植区,科学区划,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奠定基础。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在稳定当归、柴胡的前提下,根据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积极调整结构,突出种植特色,逐步扩大其它中药品种的种植面积,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生产格局,加大中药材基地建设力度,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变,使基地建设真正步入以市场定品种的良性轨道。
3.5 进一步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实践证明,通过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充分认识龙头企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主体地位和带动作用,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本着“扶大带小”的原则,加大对中药材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对参与中药材产业开发的个体私营企业和外来客商按不同的标准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推动社会各界参与中药材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3.6 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促进健康发展
针对临潭县财力薄弱、无力安排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际,全面树立项目意识,积极争取项目,通过多渠道争取中药材产业开发项目资金和为龙头企业协调信贷资金等方式,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中药材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做好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县中药材种植、技术、经营、管理等建言献策和提供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