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思维作用下的语文教学

2020-01-09

课外语文 2020年24期
关键词:骨气感性理性

王 芳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解读文章,从而把握其中所反映的客观和主观世界。在具体教学中,体现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引导方面。感性思维体验原本是文章情感中所蕴含的,容易触发学生共鸣;理性思维认识则是隐藏在文章深层的,只有通过对典型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启发、由现象到本质的推导,才能够挖掘。理性思维启迪智慧,增强辨析力,强化人的认知和判断,这是当今语文教学所需要重视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认清文学作品典型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以及感性向理性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透过形象、感性思维启动理性思维,进行抽象理解的素质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观点可以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和判断,将哲学观点恰当地引入语文教学实践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审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情感关照逐渐淡化,思维启迪更是少得可怜。好好的文章硬生生拆解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把“活泉”掘成了“死水”。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其中思维判断力的培养排在重位。生活无疑需要判断力、识别力,需要思维的逻辑性、延展性。学习生活,学习最终要用于生活,以生活认识和能力来验证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无论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体现在应用性和实践性上,应该是教育的归属。

举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关于树上有几只鸟的问题。老师发问: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依据定向思维,这个问题并不难答。但是,其中一名学生却连珠炮式地反问:枪的型号、枪声的分贝、射击的意外概率、被射杀小鸟的状况、周边的环境等,看似匪夷所思,其实这名学生的思维可谓缜密严谨,毫无疏漏。他思考问题的方式除了常规定向思维,还利用了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因果逻辑思维。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呢?

一、注重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培养最重要

分析—归纳—总结,这是最为常见的思维培养步骤。归纳总结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归纳总结的过程是探寻知识内部规律和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也就是“悟”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对待单篇教学构建逻辑可以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以比较思维求同存异,以逆向思维颠覆成见,以因果思维组织依据,从而达到深入探究、追本溯源的目标。对单元教学可以通过分析异同,概括出同类作品的一般性规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比如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我们常规的讲法是通过诵读结合李清照的身世来挖掘其不同时期的情感,最后总结出诗人借此反复渲染自身的愁苦心境,表达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这种一般性的认知。但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系博士王永祥则认为单纯停留在愁苦层面,局限于感性认识,大大弱化了易安词的内涵。李清照的很多诗作明写愁苦,暗写其桀骜之气度。《醉花阴》不但有闺阁的清雅与富贵,更有闺阁中豪士的轩邈之气,是高层次的遣怀之作,其怀抱远在儿女情长的思念之上。这种认知借助思维的延展在旧有文本之上形成新的跳跃,没有诗词文本基础上的反复思考和推导是万万不能得出如此深刻精妙的评论的。愁苦到桀骜,闺阁女子愁思到士大夫的清雅不羁,这种认知的提升正是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发展的清晰过程。通过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小重山》《一剪梅》,包括前期的《如梦令》,都不难概括出李清照诗词高雅不俗、打破束缚、豪放不羁的名士之风。

二、深入探究,善于溯本求源,层层推演

无论阅读类、写作类还是语言表达类,所谓理性思维培养是要教会学生提出并解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哲学中这三个词有其相对应的含义:“是什么”代表的是“世界观”,表明的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表现为现象、概念之类的词。“怎么办”代表的是“方法论”,表明的是人类面对物质世界应该怎么做,表现为主观能动性。“为什么”代表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有这样的论断:“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使大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到解决对应的正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一种思维论断过程不仅验证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看问题,溯果求因、因果互证等逻辑思维推理方式,同时也是议论性文体一种逻辑性较强的写作模式。

比如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开篇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然后从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层次进行阐述论证,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从本文所隐含的核心内容来说,其逻辑推理过程应当如下:中国人是讲究骨气的—中国人从来就是如此—因此今天的中国人也要讲究骨气。从思维推导过程看,则体现如下层次关系:什么是骨气—中国人为什么要有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可见,逻辑是文本尤其是议论性文本的生命线。教师在处理讲读这类文章时,首先要保护其逻辑性不受任何损害。

由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照新课标,沿着教改的方向,重新审视我们语文教学的态度和方向,教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学会从不同层面审视自我,能够寻找多种解决方法,那么当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甚至采用极端化手段了。语文课必须承担这一功能,也具有承担此功能的特性。

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共同作用,让学生学会讲真话、抒真情的同时,还能蕴含思想,表达“我之语”

曾看过一篇介绍达·芬奇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颇有几分道理。他说如果把人粗略分为艺术家、普通人、科学家,那么具有极端感性思维的人,生活得很主观,将更易成为艺术家;具有极端理性思维的人,生活得很客观,更易成为科学家;而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比例适度的人,多为平凡的普通人。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正是身心健康、思维健全、思想进步、品格完善的普通人,因此课堂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一定是双管齐下,互为表里的关系,而语文课特有的内容和性质更易获得融情入理、至情至理的学习效果。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说话和写作能力更是人一生中必备的素养。2015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高考作文被不良文气侵扰,高考作文充斥着雕饰、滥情、套路等种种假大空的内容,排比句成了作文万能灵药,屡试不爽。2015年《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终于把高考作文从虚拟的臆想中释放出来,其核心直接指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具有思辨价值。从感性思维角度,“与法相悖,亲情必须服从于法律”和“注重人伦,讲法未必一定伤情”,这二者都是可以触及的话题,但是只此感性化的认识是不足以阐述其社会性意义的。这一事件的核心是非常复杂的法律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只有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辨析事件,才能挖掘其隐性内涵,发出高人一等的独到见解。其中一篇优秀作文,作者既关注到事件本身,提出“灭掉的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是一种更深沉的爱父之心”的准确论点,更关注到这一事件背后种种被放大的声音,得出“大众传媒从此事中各取所需,小陈及这一公众性事件都成为消费热点”这一更有力量、更有现实警示价值的论断。此文感性、理性兼而有之,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高度,体现了思维的多重智慧。

“中国的传统文化,着重于从整体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去认识事物,不仅强调事物之间相互对立,还着重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这是东方智慧,所谓“天人一物,万物一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丢失思维能力,中国文化既有感性的直接,又有理性的底蕴。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既要有诗意美、情境美、形式美,更要有逻辑美、思维美、理性美。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语文的优势,更多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语文课要教会学生做一个感性的理性人。

猜你喜欢

骨气感性理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朽木颂
拓展延伸
惟有骨气映青松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