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传承

2020-01-09河北科技大学李东雷刘晓梦

河北农机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华民族时代

河北科技大学 李东雷 刘晓梦

1 “中国梦”的历史底蕴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贯穿着不同时代的伟大梦想,这些梦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基于当时的社会状况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追求,正是这些一个个梦想的延续与传承才铸就了“中国梦”深厚的历史底蕴。

纵观中国历史“,天下”“海内”等思想观念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最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思想。到了秦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也曾提出过“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论断,随后政治家李斯认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由此,秦国实现了大一统。随后,历朝历代都将实现天下的统一作为不懈追求的政治目标。这种“大一统”思想传达的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安定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政治理念和美好追求。尽管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统一后分裂、分裂后又统一的循环往复局面,但是总体而言,分裂的时间和统一的时间相比较是比较短暂的,也就是说统一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和民心所向。另外,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推崇的是儒家的“大同”和“小康”思想,这也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而“小康”社会就是以“礼”行事的社会,形成了以礼仪为基础并主张利益的合理分配的井然秩序。不管是“大同”社会,还是“小康”社会,都成为了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社会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十分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包括天和地在内的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从人的生存与发展角度而言就是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并按照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来转换自己的生活;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不管是“天”还是“人”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天理”行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和谐梦想一直延续至今,转化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山水审美观念,并应用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新中国也就成了“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18 世纪中叶,中华民族沉迷在“康乾盛世”的美梦中无法自拔,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导致中国丧失了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良好机遇,到鸦片战争时期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因落后被挨打,并在西方国家的强力入侵中丧权辱国。但是,中国人民与列强抗争的脚步从未停下过,反之,中华民族渴望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愿望日益强烈。由此,一些觉醒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之梦,不管是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主张禁烟运动的林则徐,还是呕心沥血编纂《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抑或是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的洋务运动,最终换来的均是惨痛的失败;这些觉醒的中国人也曾寄希望于抨击封建制的“维新改革”,并大力宣扬西方的自由、博爱和平等思想,却以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结束;随后,在孙中山先生的“振兴中华”口号的鼓舞之下开启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新起点。孙中山先生不仅领导了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而且树立了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而不断进行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共和方案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也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其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民族的圆梦之旅艰辛而漫长,从古代人的“大一统”意识,到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前赴后继,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却一直未实现,中华民族一直走在圆梦的路上。直到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坚定地把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写在了自己的大旗上,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奋斗实践中去,中国的革命面貌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中华民族在披荆斩棘、跨过层层坎坷之后,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华民族站了起来。随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在摸索实践中,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富了起来。现如今,中华民族自信地站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强起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愈加接近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由此可见,“中国梦”既从远古走来,又从现实出发;既从历史走来,又有时代的召唤。换言之,“中国梦”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依据。

2 “中国梦”的现实考量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而且有着现实的考量。承上启下,“中国梦”将继续凝结中华儿女的顽强意志和美好愿景,从现实出发,逐梦前行。基于现实考量,“中国梦”的提出有国内和国际两大重要依据。

从国内背景来看,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一直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在这个伟大的“追梦”征程中,我们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就是我国提出“中国梦”的两大国内依据。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科学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秩序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愈加幸福,这些辉煌的成就为“中国梦”的提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另一方面,我国也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的弊病逐渐显露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中国梦”思想也将带领我们党和国家攻坚克难,矢志不渝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从国际背景来看,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民族复兴的阻力也日益加大。现在,我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反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只有不断地加强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强军的目标,才能积极应对和平发展进程中严峻的挑战。另外在国际上,一些“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大国责任论”等纷纷议论不绝于耳,甚至有一些国家传出中国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这些谣言的出现实质上反映出某些国家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所表现出的恐惧和排斥。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与形势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思想,向全世界表明了我们的立场并非是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十分清晰透彻地向世界各国传达了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而且愿意、欢迎世界各国搭乘我国发展的快车,一同发展进步。

因此,“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对现实中国的深刻把握,还是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更是对国际机遇与挑战的积极应对,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又为全球的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开启了新模式。

3 “中国梦”的时代传承

“中国梦”横跨古今,连接未来,其时代价值将永续传承。众所周知,自2012 年“中国梦”被正式提出至今已有八年之久,但是“中国梦”思想不但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得到全国人民普遍认可的同时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中国梦”的提出,不仅立足于本国的现实国情,把握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在实践基础之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展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国梦”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最热门的一个主题词之一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走红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首先,“中国梦”思想适应了当前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内在动力。其次,“中国梦”一语中的的道出了14亿中华儿女渴望实现民族复兴的心声,具有十足的凝聚力。最后,“中国梦”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向全国人民传达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比较有利于普通民众的接受、认可与传播。现阶段,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我们更有底气、更有自信、更有能力去实现“中国梦”。因此,“中国梦”将一直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延续一直传承下去。

理想决定行动,有了理想才会有行动的动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有了共同奋斗的理想才会有协调一致、积极进取的步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明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因此,在这个思想碰撞多元化的时代,就更需要有“中国梦”这样的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共同理想来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奋力接好梦想的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地将“中国梦”的精神特质传承下去。为了“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全国人民一盘棋的信念,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传承并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追梦的道路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让“中国梦”在时代的传承中永葆本色。

“中国梦”连接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汇聚了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凝聚了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一个融汇中国传统与未来的多维度、开放性的系统概念。“中国梦”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现实考量,更是对时代的延续与传承。梦想永无止境,奋斗也不会停止脚步,换言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长征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坚信只要全国人民风雨同舟、齐心协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华民族时代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