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

2020-01-09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杨集小学范维海

天津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草原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杨集小学 范维海

一、栩栩如生的形象美

形象美主要是文学作品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塑造人物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美。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形象性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语文课,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其美好的心灵感染、熏陶学生。在语文教材中,编者选入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不少是历代为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实现进步理想而献身的感人形象;我在教学时就注意选取这类人物形象,实施美育。下面我以《过零丁洋》为例来分析。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使学生了解文天祥其人以及他被俘后誓死不降、以诗明志的义举,为理解人物形象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然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学生: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接着引导学生赏析全诗: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在此基础上,我将赏析重点引向人物形象,请学生讨论: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从中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交流、讨论后答: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更立体、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文天祥拒绝降元是个有骨气的人,学习完全诗后,你是否能在脑海中描绘出作者的形象?在讨论中,不少学生阐释了自己心目中文天祥的英雄形象,学生确实被诗人的形象和魅力征服了。为了将这种英雄的形象之美推向更高、更广,我请学生跳出课文,讲述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的英雄形象让人感动。学生的思维顿时拓展开了,争相发言,如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屈死于风波亭”;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学生在感受文天祥形象之美的同时,更深刻体会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可见,只要设计精巧,引导适当,操作灵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能在学生心中发挥美育功能。

二、异彩纷呈的结构美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文章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结构匀称、完整、严密而富有变化。它们比例协调,详略得当,“头、身、尾”完整无缺,内在联系紧密。既有基本框架,又能千变万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的结构进行分析,学生不仅能够领会到作者匠心之妙处,而且可以提高写作的布局谋篇能力。现择取我日常教学案例为证。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我首先请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如果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结构应该如何?学生答:赶于勒——盼于勒——躲于勒。再让学生总结课文的结构安排:盼于勒——赶于勒——躲于勒。根据两种不同的结构,请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将“盼于勒”放在前面,作用何在?学生认为:将“盼于勒”放在前面,有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从结构上看,这样写,即使文章波澜起伏,又显得严密紧凑。小说这样组织材料,目的在于通过菲利浦夫妇由“盼”到“躲”的巨大反差,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转移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接着带领学生总结:结构为内容服务,结构之美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后的学习中也应注意文章的结构美。

由此可见多姿多变的结构,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形态美,而且通过对文章结构美的分析,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主旨,又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的布局谋篇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含蕴无穷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顾名思义,是指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就要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美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简要地谈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形体美和音韵美。形体美:由于学校没有设置书法欣赏课程,我在教学时就注意利用课堂板书给学生直观感受,以此激励学生写出工整美观的汉字。关于音韵美,我在讲解杜甫的《旅夜书怀》时有过尝试。我首先示范朗读:“细雨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朗读之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汉字的四声特点以及词的单双音节之别,引导学生了解全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文字音韵格局,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诵读此诗,读起来或徐或促,琅琅上口,既有参差错落的节奏美,又有抑扬顿挫、和谐统一的声韵美,学生顿觉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理解体会全诗的意境也很有帮助。

四、情境交融的意境美

意境在诗歌和散文中突出表现为情与景的交融。意境美就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之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迪学生对教材中客观现象与主观情感上浑然一体的精湛技巧的发现和体验,提高欣赏意境美的能力,并不断受到美的熏陶。我教学《敕勒川》时,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做了一番尝试。讲解课文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首仅二十七字的小诗,流传千载而依旧魅力无穷,其奥妙在何处呢?

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暂不回答。而后师生共同赏析:

教师:草原的景色美在何处呢?与我们身处的平原地带有何不同?

学生:大——它一望无际,气势壮阔。教师: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大”的?

学生:从天地落笔,“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是写天地之大的。“天苍苍,野茫茫”,也是写天地之大的,只不过角度有所不同。

教师:一望无际的草原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析: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这个典型特征蕴含在全诗中,而又主要由“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体现出来。一望无际的草原,牧草生长,一片葱绿,它是“活”的,风吹草低,牛羊在望,它也是“活”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大”而“活”的草原美景。学生浮想联翩,讨论活跃,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描绘自己心中的草原;并且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活在这片生机勃勃大草原上的牧人们,联想到牧民们的勇敢、剽悍、酷爱自由的游牧生活。

教师总结:“景美”还需“情美”,而且“情”与“景”应该水乳交融,这才能显示作品的意境美。《敕勒川》所描绘的充满活力的生活图景,你不能不感到这位诗人,用他那颗无比热爱草原,无限自豪做“草原人”的心在歌唱。这种感情不但是真挚的,深沉的,而且更是典型的,因为他唱出的正是全体敕勒牧民热爱草原,热爱自由和无不以“草原人”为自豪的民族心声。

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情境交融的意境美,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绚丽无比的美的境界,既能使学生如见其景、其人,又能在观赏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各种美好感情的熏陶。

五、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时代需要美,生活需要美,我们的教学也需要美。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我们相信: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如同一湾清泉,润泽学生的心灵,使之绽放绚烂的生命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之果!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草原
讲解《草原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