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文化综合类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

2020-01-09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期刊文化

王 祎

(《读者》杂志社,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文化综合类期刊作为文化承载的基本形式和重要平台,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党的主张和声音,引领民众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传播进步思想和文化知识,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文化建设和期刊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作为期刊的“守门人”,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期刊的品位和质量,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打造与时代相适应的能力素质。

一、文化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

文化期刊是精神产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天然具有政治属性。文化期刊编辑身兼理论宣扬、思想宣传、文化传播、舆论引导等重要职责,政治素养非常重要。政治素质过硬,办刊导向正确,刊物的思想性、政治性就不会出现问题。[1]因此,文化期刊编辑必须练就过硬的政治素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对文化传播事业的侵蚀和危害,确保文化期刊健康发展。

(一)政治立场上始终站稳站定脚跟

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就容易摇摆不定,在工作中偏离政治方向。编辑不是政治家,但必须讲政治,必须懂得用政治的眼光看问题、看社会。作为文化期刊编辑,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科学理论,特别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出版工作方面的重要论述等,把党的文化出版工作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要求、基本职责贯彻到编辑工作各方面、全流程。其次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旗帜鲜明地反对、抵制、批驳各种错误观点、错误思潮,厘清是非界限,廓清思想迷雾,在涉及重大政治问题时,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选择作者时严格把好政治关口

作者是出版物的著作权人,他的政治观念、政治立场,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政治倾向。因此,编辑在遴选作者时,必须提高政治鉴别力,把“政治要强”的要求体现其中,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审核作者身份背景,选择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导向正确的作者。[2]一方面,要看作者是不是认同党的理念、主张,在已发表的作品中所持的理论倾向、学术观点是否正确。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作品的产生历程,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政治角度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的信息,杜绝“高级黑、低级红”之类的作品。

(三)取舍稿件时必须注重政治导向

内容是期刊的核心,内容的政治导向决定着期刊的整体方向。因此,编辑在选择稿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和舆论导向,把政治导向摆在首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把党性原则作为编辑工作的根本原则,以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善于用政治眼光看待和分析作品,从政治角度鉴别、筛选和审核作品,对稿件政治导向做出明确判断。要善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准确判断作品内涵和影响力,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保期刊内容正面、积极、健康。

(四)编辑工作中时刻紧绷政治之弦

编辑工作实际上是对稿件进行筛选的过程,编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好政治关,努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始终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把讲政治落实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在栏目设置、内容加工、编辑校对等各个环节,都要注重从政治上来考量、审视、把握,严格把关,努力宣传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优秀的精神产品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使出版的期刊始终符合政治要求,杜绝政治性错误。[3]要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时代进步的成果、正能量传播的有效方式,切实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文化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

专业决定高度和品质,专业技能是编辑的立身之本。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海量知识和纷繁信息,如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不断打造精品期刊,持续增强期刊的竞争力,对编辑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坚实勤快的“脚力”

脚力,就是调查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这是编辑的基本功。增强脚力,就是要勤快,要迈开双脚,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深入生活实际开展调研。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文学创作、艺术创造,还是新闻报道、理论研究,其全部灵感和素材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之中。[4]因此,实践是文化宣传工作的基础,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实践的重要方式。毛泽东同志就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典范,他深入农村考察,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写就了理论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中国革命提供了重要指导。要做一名优秀的编辑,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投身社会实践“大熔炉”,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脚底板下的文章”。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了解社会现状,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感受群众精神需求,有针对性地寻找和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好素材、好作品。

(二)独到敏锐的“眼力”

眼力,就是观察、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观察和判断,是编辑工作中随时随地都要进行的。能否通过观察事物来洞见、预见情况,判断事物是否准确,这对做好编辑工作至关重要。“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增强眼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鉴别,着力增强发现真善美、发掘主旋律、提取正能量的能力。[5]第一,眼光要敏锐。面对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从迅疾变幻的情况中发现规律。在编辑工作中善于围绕重点、捕捉亮点、突出特点,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提升思想辨别力、理论创新力、文化传播力。第二,眼神要精准。旗帜鲜明地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对各种素材、稿件进行准确、快速的辨识鉴别、分析研判,抢占文化传播的制高点。第三,眼界要开阔。不能局限于某一点某一面,要广泛涉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发现那些既有思想性、哲理性,又有生活趣味、感人至深的文章,使文化综合类期刊与大众阅读口味相契合,从而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三)多思善想的“脑力”

脑力,就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编辑工作本质上是脑力工作。增强脑力,极其重要的就是增强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6]脑力和眼力是紧密相连的,文化期刊编辑既要有敏于发现的眼睛,又要有善于思考、深刻分析的头脑。认识的深度,决定了编辑工作的高度。当前,文化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海量、观点纷杂。通过“眼力”的观察所得,要善用“脑力”思考、判断、辨析,把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展现出来、传播出去。要主动适应时代之变,科学把握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所思所想转化为工作举措,运用到实践当中。

(四)能写会改的“笔力”

笔力,就是驾驭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水平。从表面上看,笔力是下笔成文、妙笔生花的能力,实质上体现的是编辑的政治素养、理想情怀、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专业功底。可以说,笔力就是编辑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其脚力、眼力、脑力如何,最终都在笔力上得以体现。[7]因此,文化期刊编辑必须练就非凡笔力,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写作能力,成为行家里手。首先,要提笔能写。起笔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原则,运笔要胸怀大局、着眼大事、把握大势,动笔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下笔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写出既有思想深度、情感厚度,又有知识广度、精神高度的文章。其次,要积极践行清新文风,弘扬“短实新”,摒弃“党八股”“洋八股”,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神”,多创作“冒热气”“沾露珠”“接地气”的好文章,多推出力透纸背、深入人心的好作品,让人看得下、记得住、传得开。

三、文化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

当好一名文化期刊编辑,编出“长寿”的好期刊,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笔者认为,文化修养是最重底色。编辑文化修养的高低,决定了其编辑的期刊水平的高低。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增强文化意识,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使命。要把自己的工作首先看作是传递民族和人类文明圣火的工作,是选择、传承、优化、传播人类文化成果的工作,是以文化人的工作。

(一)深沉厚重的文学积淀

文学积淀是文化修养的基础。一篇稿子能否采纳,其谋篇布局、立意构思、手法创新、语言运用等好不好,都需要编辑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去判断。只有文学基础丰厚,积淀深厚,才能在具体工作中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因此,编辑的文学积淀,不仅决定着是否具备理解和驾驭文字内容的能力,还决定着能否创造出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编辑出有价值的精品佳作,给读者以深厚、广博的文化浸染。没有长期的文学积淀,就很难做到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契合。一般来说,文学积淀能够提高编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能够洗涤心灵、提升品位、陶冶情操,不断提高编辑的审美层次,从而将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在编辑写作中,文学积淀深厚、文学功底较好的编辑,笔触生动细腻,作品更具可读性;而缺乏文学修养的编辑,往往在文章整体摆布上处理得差强人意。[8]“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具备大量文学积淀的编辑必定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对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而这些见解和看法诉诸笔端、融入编校,最后完成的作品,必能使读者喜欢、受益。

(二)广泛渊博的知识储备

文化期刊编辑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者,必须增强文化修养,要将知识的积累作为每日必修课。虽然从总体上看,如今编辑学历普遍较高,但学历高不代表知识渊博。较高的学历往往意味着在某一方面较为专长,而对于一本文化综合类期刊而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历史等各个方面。文化期刊编辑是个“杂家”,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积累,除了精通文化类的知识,还应该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语言、逻辑、心理、出版等学科的基础知识。[9]著名编辑家赵家璧曾经说:“一个好编辑要多读书,多读书才能有眼力。”因此,编辑的文化修养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才能获得,这是不言而喻的。这就需要编辑勤读书、爱学习,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保持学习进步的劲头,不断接受新事物、积累新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编辑一定要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不能因为“专”而忽视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也不能因为“博”而放弃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只有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编辑能力,才能和各类作者“平等对话”,才能推出精品佳作。

(三)饱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胸怀和态度,是对人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人价值的肯定和理解,是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道义的守望。[10]文化期刊编辑作为新闻媒体工作中重要的角色,其人文情怀影响着期刊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有了人文情怀,编辑眼里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稿件,还会有“人”和对人的关怀与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产品中人文情怀的缺失,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为了所谓的“眼球”效应,在标题、图片上做文章,一味迎合某些猎奇心理和不良趣味。这种做法不但丧失了期刊的担当和品位,也丧失了一个文化从业者的职业操守。编辑的人文情怀体现在对稿件、图片的选择与理解上,要站在“真善美”的角度去看待人物和事件,在稿件处理上体现出对人性之美的褒扬、对永恒价值的追求。

(四)积极健康的审美品位

审美素养是文化期刊编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11]编辑的审美水平直接影响出版作品的质量和效果。不同的编辑由于其成长环境、生活阅历、个人偏好、受教育程度不同,再加之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对事物的审视欣赏结果也会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品位。文化审美品位主要受日常生活品位、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的影响。日常生活品位是对物质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文化审美品位的基础;艺术审美品位主要体现在艺术生活方面的眼光、境界、趣味、格调等;价值理解品位则渗透于人的所有精神活动之中,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价值的理解和判断上。笔者认为,艺术审美品位和价值理解品位对编辑审美品位的影响较大,特别是价值理解品位的高低对编辑选择、编校内容所传播的思想内涵具有引导作用。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编辑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思潮和文化成果所持有的态度、取舍标准,以及在其编辑的文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深浅、品质高低、文字雅俗等,都体现出编辑审美品位的高低。因此,作为文化期刊编辑,必须培养健康的审美品位,不追求形式上的特立独行、内容上的媚俗轻浮,而应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具体工作中,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四、文化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味着发展和生机。一本期刊若想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不断突破、与时俱进。作为读者群广泛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尤其需要编辑的创新能力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高质量的内容、特色的栏目设置、相得益彰的图文呈现形式等都可能成为期刊赢得读者的原因。因此,文化期刊编辑作为文化作品的设计者,必须打破传统思维,由被动地编选稿件向主动创造、设计转变。

(一)思想思维要保持活跃

对编辑而言,创新首先应是思维观念的转变。思维方式决定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创造性劳动更需要创新型思维。新时代,编辑的思想必须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保持活跃思维。第一,要对文化信息保持极强的敏感性。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信息快速更新,文化期刊编辑要想提升作品的关注度,首先必须拥有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二,要拥有良好的文学意识转换能力。[12]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形式,必须开阔视野,将全新的社会元素引入文化作品的栏目策划、内容编辑、版面设计等流程中。第三,要对流行元素、社会潮流、时尚趋势等有准确的把握和判断,尤其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新事物、寻找新素材、挖掘新观念,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办出有特色的期刊,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二)编辑实践要求新图变

文化期刊编辑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求把创新成果奉献给读者。第一,内容要创新。坚守“内容为王”这一基本准则,多在内容上花精力,创新内容以吸引读者,多出短小精悍、文风朴实、生动活泼的作品。第二,编排要创新。编排是将前期处理完的稿件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文稿之间的不同搭配组合,可以表达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意义,获得不同的效果。一组经过精心编排的文稿所产生的整体效应远远超过各个文稿效应的总和。在编排工作中,捕捉创意灵感的敏锐性、编作相长的灵活性以及处理各种文稿关系的变通性,均是编辑创新性的体现。[13]因此,要努力提高编排水平,使文稿组合释放最佳效果。第三,版式设计要创新。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包装形式,如何把文化信息同读者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这是编辑需要不断创新的地方。比如《读者》杂志的版式设计,从双栏到三栏,从密集到疏朗,从单色到双色到彩色,不断适应人们的阅读需求,提升阅读体验,同时保持了简洁大方、有书卷气的独特气质。此外,《读者》还十分重视杂志的插图,培养了大批插图作者,为文章量身创作,和文章相配而生,与文章相辅相成,令人赏心悦目又独树一帜。这些都是《读者》的鲜明特色,也是“《读者》风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眼界视野要深邃开阔

很多事实表明,视野狭窄,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视野宽广,就会在辽阔的大地上发展。文化期刊编辑要从海量稿件中选出高质量的作品,没有宽阔的视野,是难以胜任的。第一,要有广泛的知识视野。一般来说,每个编辑在自己的学科背景下各有所长,但作为一名文化期刊编辑,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一定要“杂”,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第二,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新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阶段,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紧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出版理念先进、出版方式多样、盈利模式丰富,这就需要编辑具有世界眼光,善于学习国外先进出版理念和编辑方式,并结合中国国情予以合理吸收和借鉴。[14]第三,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我国出版历史久远,积累了深厚的出版理念和方法。编辑要善于挖掘历史资源,总结编辑经验,洞察当今业态,捕捉新动向新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编辑工作规律。

五、文化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

在当今社会,编辑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思维中的一个独立环节,而是一项系统活动。从策划选题、收集信息、选择作者、组织稿件,到审读、编校、设计、印制、营销等环节必须全程参与。在这一过程中,编辑既要与设计、出版、发行等内部环节打交道,还要与读者、作者、市场等外部环境发生密切联系,这就必然要求编辑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各环节、各部门和各方面通力合作,从而低成本、高效率地达成目标。

(一)善于与作者沟通

作者是文化产品创造的主体。先有作者创造的作品,然后才有编辑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没有作者的智慧、才华和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编辑的作用在于对作品的发现、选择、加工和整体设计。因此,编辑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效的沟通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15]一篇稿件的成功刊出,是编辑和作者良好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有效的沟通能使作者找到作品的归属,编辑发现优秀作品的来源,才可以提高期刊质量,为读者提供优良的精神产品。在编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作者,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其创作理念和行文思路。因版面限制需要删改时,要多进行沟通,取得作者的理解。平时要加强与作者的联络,通过邀请作者到杂志社做客或外出拜访或共同参与活动等方式,既加强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又加深作者对内容生产的认识。

(二)善于与读者沟通

读者是文化作品创造和文化传播的推动者和参与者。读者的需求推动了作者的创作活动,决定着编辑的选择方向,也决定着出版物的作品要求和市场定位,甚至决定文化出版事业变革的方向。编辑选择的正确与否、期刊是否受欢迎,最终都要由读者来检验。读者的意见是编辑工作信息反馈的来源,编辑能否及时获取这些反馈信息,并据此科学采纳和及时优化,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关键。因此,编辑必须要学会与读者沟通,注重对读者关注和喜欢的内容、表现形式、语言风格以及阅读体验等进行了解和研究。文化综合类期刊应相对生动活泼,注重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如何把有深刻思想性的内容用简单而活泼的形式传达给读者,是编辑应当注重和把握的。以《读者》杂志为例,创刊伊始就把读者定位为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读者推荐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其实就是在做编辑工作。在《读者》与读者沟通的过程中,具体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请读者荐稿。作为文摘类综合期刊,读者推荐是稿件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无形中引入了大规模的编辑团队,不仅扩大了稿源,也丰富了选稿角度。同时独创了“一稿三酬”制度,如果一篇推荐的文章被刊登,就给推荐者、作者、原出版方都付稿酬。虽然增加了成本,但这样就把读者拉进了杂志的生产过程,让读者为杂志“服务”并对杂志产生发自内心的归属感。二是请读者评刊。邀请读者用信件、电话、短信、客户端留言的方式表达感受、品评文章、发表意见等,进一步密切了杂志和读者的关系。三是注重与读者的心灵交流。专设了“心声”“互动”栏目,刊登读者来信,既给了读者表达的空间,也从中收获了许多有价值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良性循环。正是由于与读者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才使得读者对杂志产生了信任感,也最终使得读者的忠诚度大大增强。

(三)善于与团队沟通

一本杂志的出版,不光要与作者、读者沟通,还离不开编辑与整个团队的沟通。一方面是编辑与复审、终审的沟通。责任编辑承担稿件的初审工作,还需复审和终审的一次、二次把关,因此,和复审、终审在选稿标准、导向、取舍以及版面的规划、调整等方面的沟通也是编辑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再一个是编辑之间的沟通。每个编辑的学识、理念、爱好、风格都不同,因此,编辑之间也需要互相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还应该对编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取得共识并确定统一的编校标准和选稿风格。总之,杂志作为一项集体劳动成果,编辑身居枢纽,需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按时保质出刊。

(四)善于与市场沟通

期刊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市场意识的敏锐性。编辑对期刊往往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因此容易忽视期刊本身的商品性。作为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编辑,必须明白它不是内部杂志,自己喜爱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并不一定就是大众喜爱的。因此,必须研究市场,学会与市场沟通。首先要把期刊当成一种特殊的“商品”,编辑应当走出去,主动与市场对话,听一听发行商、经销商的反馈,了解市场的基本情况,用经营思想重新认识编辑业务,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孤芳自赏。其次要对期刊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即找出你的读者群并适应、引领他们的阅读兴趣,最终是优者胜出、特者领先。当前,文化综合类期刊走的多是“大众人文路线”,而不再把自己定位为“高不可攀”的小众文化载体。做人文,不等于“做文人”,不能把期刊办得“酸溜溜”,[16]要多从市场角度来考虑,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反馈。

六、文化期刊编辑必须具备高尚的品格操守

操守是指人的品德和气节,它是为人处世的根本。编辑的品格操守,是建立在对编辑这个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认识的基础上,由此逐渐形成为有关编辑职业的种种道德情感,如责任感、荣誉感、正义感、羞耻感等,并逐渐内化为编辑的职业良心和道德品质。作为文化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操守,并把它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作者和读者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一)顾全大局的家国情怀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完美地诠释了家国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17]一个人的能力固然有大小,但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心里想着祖国和人民,就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文化期刊编辑,一方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从这两种职责来看,其本质上也是在承担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工作。因此,要从更高的站位来认识自己的职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18]做每项工作都站在对国家、对民族有益的立场上。叶圣陶先生就是编辑们学习的榜样,他将个人命运融入整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很好地诠释了一名编辑应有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文化期刊编辑,必须认识到文化传播对于感化和改造人心的重要作用,要想着为时代、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什么。

(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

“为他人作嫁衣”是对编辑职业特点的形象比喻。编辑的工作是服务性工作,因此,他们常常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编辑工作者品德的高尚之处,就是敬业奉献、甘为人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帮助别人踏上成功之路。[19]从工作过程来看,编辑为作者的文稿所投入的精力最多,大到作品的结构框架、思想内容,小到标点符号、配图插画,都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把自己的思想、学识和创新,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作者的作品中,以期取得最佳成效,而最终的“名利”却属于作者。倘若没有无私奉献、甘于付出的精神,编辑很有可能就会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所谓兴趣出天才,责任出智慧。[20]强烈的责任感是产生奉献精神的强大内驱力,它不仅可以使编辑甘愿忍受单调的工作,还可以使编辑专注于工作,并从中找到乐趣,体验到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

义利观和价值观有密切联系。义利关系是道德和功利的关系,即道德理想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是不能分割的,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人类奋斗争取的一切都和利益有关。[21]编辑职业与“名利”二字有着紧密联系,正确的义利观是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编辑作为一个人,为了生存发展,当然也要讲物质利益,但又不能只讲物质利益,一旦私欲膨胀,就会失去精神追求,忘记自己的责任和良心。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必须要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做到义和利的统一,以义导利、以义取利、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在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维护和争取自己个人的合法利益。[22]

(四)公道正派的处世态度

要当好一个编辑,还有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是作风清正,公道正派。编辑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环节就是选定稿件。编辑能否选用真正质量高、有价值的稿件,除了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当的学识水平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清明公正的处世态度。作为文化期刊编辑,面对诸多稿件,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既不徇私情,也不怕得罪人,克己奉公,光明磊落。不能因为是朋友或熟人的稿件就忽视作品质量而优先选取,也不能因为作者是无名之辈而把好作品排除在外,更不能为了照顾情面、讨好领导,对不合格的稿件予以刊用。只有坚持公平公正,才能得到作者和读者的信任和支持,才能把期刊办好。邹韬奋先生就为广大编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说:“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来的,或是幼后辈来的,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须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我也不顾一切地不用。在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内容应该怎样有精彩,不知道什么叫做情面,不知道什么叫做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23]

(五)严于律己的严谨作风

编辑是利他性和服务性很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编辑除了要具备乐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外,还必须遵守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首先,编辑人员应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出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其次,要严把质量关。编辑的工作是出版物由选稿审稿、编辑加工、设计排版、校对审核、出版发行等一系列工序组成的脑力劳动。编辑在这一系列劳动中,只有以严谨务实、认真负责的作风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期刊的质量。稿件中的一个小差错一旦闯过编辑之手,就会与读者见面。因此,对每一篇文稿,大到主题思想,小到字句标点,都必须一丝不苟、认真推敲,不能因为稿件内容冗长而走马观花,也不能因为稿件简短而不假思索。

七、结语

文化期刊编辑是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生产者,是大众文化的“保姆”。编辑人员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神圣使命,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时代,编辑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对编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以上六个方面的职业素养构成了新时代文化综合类期刊编辑素质的核心元素,也是广大期刊编辑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把各个方面对编辑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不断提高编辑专业水准,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期刊文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谁远谁近?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