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措施探讨
2020-01-09付福利
付福利
(南城县林业局生态公益林管理科,江西抚州 344700)
0 引言
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生态公益林的存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提升森林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帮助[1]。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保证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安全作出保护,针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模式就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同时这也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
1 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的重要性
森林在维系自然生态环境稳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稳运作也有影响,因而享有“地球之肺”的称号。作为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态自然资源,森林与人类的生活具有高度关联性,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价值[2]。由于我国在过往几十年间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对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忽略,使我国原本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如塞罕坝)遭到严重破坏,因而导致近年来我国境内包括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恢复我国的森林生态资源,注重对森林的保护以及加强林业建设的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要求下,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逐步展开。就工作重点来说,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态效益方面的需求,其存在的目的更多程度上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方式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从而使自然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2 生态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生态公益林的有效建设与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尽管我国当前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上有所成效,但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欠缺,导致生态公益林的积极作用得不到完全发挥。导致生态公益林管理出现问题的因素一般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生态公益林地处偏远
一般情况下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多在偏远山区开展,进行这种选址是因为山区具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这样做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在偏远山区开展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偏远山区的经济普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受一直以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人会利用当地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存目标,山区农民多以贩卖木材为生,因而山区的生态公益林面对着乱砍滥伐的情况[3],这就导致生态公益林有很大可能会被非法破坏,从而削弱其应有的生态功能;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利,导致管理难度与管理成本大幅增加,间接使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采取强制性管理措施会给当地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造成损失,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同时也是因为山区地形复杂的原因,交通设施不发达,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的实际开展面临较大挑战。
2.2 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不足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公益林的发展、建设、管护等工作均需要对当地人民进行补偿,其形式类似城市中的拆迁补偿。但现阶段的政策标准导致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补偿措施时,没有进行足够深入的调查,造成补偿的额度不高、补偿范围的界定较小,补偿措施具有高度粗放性与简约性,使得林地权利所有者的利益遭到损害,间接导致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质量与规模达不到理想的标准[4]。同时,山区农民对于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积极性也因补偿力度不足得不到有效的激励,在生态公益林相关工作中的责任心差,导致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呈现出不协调的态势。
2.3 毁林改耕现象严重
碍于山区整体经济水平不发达,因而教育相较城市较为落后,造成山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受当前市场经济利益驱使,大量山区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会擅自在山间平缓地区进行耕种,无视该地区属于生态公益林区的事实,甚至会砍伐林区进行开垦。从结果来看,这种做法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能带来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
3 生态公益林管理措施
3.1 增加山区农民增收渠道
考虑到山区农民损害生态公益林的根本原因是对增加经济收入的渴望,可结合山区农民的现实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从而实现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主要做法在于划分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核心区域及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区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区域内杜绝所有采伐行为,必要情况下有选择性采取相应的封山育林措施;其他区域则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基础,在此基础下允许有选择性、有序的采伐,适当提高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对生态公益林林区进行合理规划,林区外的平缓地带可交给山区农民自由处理;以山区实际情况为基础展开多方调查,通过制定合理且足够力度的补偿机制,鼓励山区农民自发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这样一来能从多方面增进山区农民的收入,从而使得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少了一个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不确定因素。
3.2 强化公益林的管理力度
由于生态公益林原本的管理机制层层递进,难免出现上实下虚的情况,导致公益林的管理缺乏力度及执行力。针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实现生态公益林的垂直管理,并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以实现管理内容上的精细化及科学化。管理措施上通过运用生态公益林的碳汇交易机制,以保证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同时得到发展;此外在管理生态公益林的过程中还可大力推行使用电子地理信息化平台进行管理,该系统的原理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系统,对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相关采集、管理、运算、分析及描述的技术系统,有效运用该系统可进一步强化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力度。
3.3 加强公益林知识宣传力度
公益林林区负责部门应当定期在林区周边一定范围内进行必要的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可结合当地乡镇政府展开,以强化山区农民对公益林的了解,让农民知道公益林存在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公益林本身能够带来的生态价值,提高山区农民对公益林的认知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强化山区农民的法律意识。在自身经济发展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随着山区农民对生态公益林的了解程度深化,就能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公益林发展的重要程度,从而愈加重视对公益林建设工作的保护。
4 结语
从结果上来看,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一项对国家的发展有持续助益的工程,生态公益林能够实现环境的改善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护,从而对社会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求来自社会各界的帮扶与支持,结合当地情况作出相应策略,以期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