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持景观乡土性特征研究
2020-01-09王雅乾
王雅乾 崔 珩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美丽乡村”的建设,促使“乡村”“规划建设”“乡村景观”等成为高频词汇,从政治层面解读乡土景观层面,美丽乡村既包含乡土文化的传承,展现着民族历史记忆,同时又有着宜居宜业宜生的美丽环境。
近些年,乡土景观的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热门研究对象,在众多的学者关注点中,“地域性”“文化性”“乡土景观”“景观乡土性”都是被强烈关注的重点词汇。乡土景观与城市景观差异较大,乡土景观的营造以更新、保护、再创造作为主要手段,主要目的在于保护乡土景观特征,凝聚乡村核心,避免乡土景观消失。乡土的含义有两层:①家乡、故乡;②区域、地方。乡土景观也是在这两层意思上对其进行特征提炼。乡土景观往往能给人家的代入感,能够给人带来亲和力、归属感,是一种熟悉的宁静的感觉;这种家乡的感觉又因为区域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文化属性。
1 乡土景观特征
1.1 美学特征
乡土景观由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两方面构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乡土植物、农林水田、水体河流等,这些乡村所特有的要素,既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又以浑然天成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或美丽、或壮观、或平静的设计。乡土景观的美在于淳朴、自然、清新,体现出独特的广度和深度。广袤的农田,在农民的巧手下将大地进行分割,不会产生空旷冷漠感,反而形成大地艺术化的设计。乡土景观中的自然美,无论是颜色、肌理、材质都会因时节气候的变化,人民的劳作产生变化,在自然做工的同时,产生了能够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的景观效果。一般来说,乡土景观是经过岁月冲刷留下的痕迹,乡土材料的演变会在建筑、道路等上面刻下痕迹,时间的洗礼,是对景观的打磨,显得圆润许多,柔美自然的曲线,生命的量和斑斓的色彩,营造出包含记忆景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1.2 地域文化特征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文化,是村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生气、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综合演变形成的。乡村文化往往以区域划分而存在差别,人们通过长期居住而产生了特定的民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产生源于人的日常生活,受周边环境、物质经济、精神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属于村落的景观乡土特征的根本属性。
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从南到北跨越维度广,有不同的气候带,也因此,造成了差异极大的地域环境,从东北到海南,从西藏到舟山,天南地北,村落环境差异巨大,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建筑风格等均不同。以江南水乡作为典型,小桥流水人家,建筑沿溪水而布,以桥做路,沿水设路,小船做交通工具,水岸埠头,白墙灰瓦,其景观风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美学特性,同时也孕育了独有的江南水乡韵味。
1.3“土”特征
之所以说“土”,可以认为是洋气的相对词,但并非反义词,主要表达的是乡土景观所特有的风格。不同于城市中钢筋混凝土、摩天大厦CBD,乡土景观的构成在建筑聚落、材料使用、植物风格、文化传统等方面,始终保持着乡土特征。乡土景观的形成是自下而上的,是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历历史变迁、物质变化等自发形成的,并没有政府的过多干预,基于世世代代传承而来,因此,它对环境的适应性、文化风俗的流传性都具有可预期性和变通性。
乡土景观要素——建筑是很好的表达要素之一,它往往是一个地区村落的符号,是特色标志。居民的建筑样式世代沿袭,大多使用石材、木材、竹材等当地材料,四合院、吊脚楼、窑洞、白墙灰瓦房的形成,是利用乡土元素所表达出的能够成为符号性的景观。即使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但大多村落仍保持着原始的习俗,“土”色“土”味的生活是村民对生活的仪式感的继承。利用乡土元素所表达的景观更能形成地域特征印象,而景观的构成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土”味建设,以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营造具有乡土特征的景观。
另外,即使现在农村人口转换为城镇人口,生活居住地也从农村迁往城市,生活习惯、饮食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但对家乡的怀念和回忆却不曾变过。因此,乡村旅游中往往将睡火炕、种蔬果、打陀螺等作为旅游项目开发,也是对“土”味生活的回忆,其实这背后往往更多的是乡愁,离开家乡后,愈发浓郁的乡愁情怀。
1.4 生态性特征
乡村景观的天然优势在于对自然环境的最大保留和利用,乡村景观生态体系较为稳定,动植物生境丰富、有机的循环过程。以村庄聚落为斑块,道路为廊道,农林田地为基质,人、动物作为其中的活化因子,形成完整的生态学系统。通过人工对土地的再利用,形成了田地、林地、河川等,通过耕地、养鱼、种果树等行为,使得原本空旷的土地形成了丰富的土地肌理,或成网状、或成带状,受周围山川盆地的影响,日照条件和雨水的影响,形成了南北差异不同的村落肌理,从而形成了具有大地艺术美的乡村景观。在人工和自然的双重作用下,乡土景观的各要素形成了功能性和生态性的有机联系,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为整个村落提供了丰富的栖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示范。
1.5 传统情感的延承性特征
情感与精神的传承是乡土景观重要的精神特征,它能给人带来安逸的归属感。这种感觉源于两方面,首先在生长生活的熟悉环境中,人们会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对地理位置的辨识性增强,该场所往往是安心的精神寄托场所,从而产生认同感。与在城市中漂泊的生活下,对某些区域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相反。另外,乡土景观往往因地形地貌的影响,村落选址多处于山川之间的平原处,背靠山林,面对开阔的农田,处在这种安全的乡土环境中,往往给人充足的安全感,从而形成心灵的安定,这种感觉与在广袤的城市中又截然相反。因此,人们对于乡土景观的环境的记忆,总是能够形成情感共鸣。
乡土景观的构成是时间的沉淀,人们生活发展的记录,它往往是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乡村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习惯相对封闭,相对而言,也使得乡土元素能够延续下来,传统农田耕作,林地菜园既作为生产经济模式,也是一种农业景观。
2 小结
乡土景观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为,物质载体及精神载体,他们通过乡土元素为载体,建立情感记忆、审美态度、文化表达,从而形成传统情感的延承。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讲,一个乡村中,存在很多家族,他们在宗教信仰、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共识,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很大程度保证了乡土文化性的统一,并推动其延续和发展。在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特征逐渐消失,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本应当尊重珍惜,但是因为快速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现在千村一面的局面,又或者是盲目的徽派风格,不适宜的盲从跟风,给乡村景观建设带来了太多负面影响。通过对乡土景观的研究,旨在于探索发现更好地更合适的方法对乡村建设提供更多的途径,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通过对乡土景观特征的研究,为后期乡土景观设计原则方法打下基础,对建设美丽乡村,还原“绿水青山”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