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生
——景观设计共生哲学思想的显现
2020-01-09王皓立
王皓立
(延边大学,吉林 延边 133002)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大力贯彻共生哲学思想。这类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是人和人、人和景观、人和整个生态自然间协调性生存的哲学。至于其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则具体会在后续有机延展。
1 共生思想的产生背景
经过经济动荡、石油危机等侵袭之后,世界建筑形态开始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在此期间,黑川纪章基于技术普遍和永恒的理念,开始想方设法促成传统-现代的融合,终究衍生出中间域理论和共生思想。
2 共生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共生思想的特征表现为特异性、同时性、互惠性。
首先,特异性。处于共生体系中的不同结构单元拥有独立化的典型特征,彼此间又包含特定的因果关联。其次,同时性。共生理念和优胜劣汰、相互排挤的灭亡论相互对立,主张推动新旧的统一发展和进化[1]。最后,互惠性。强调共生体系中不同结构单元间的交互式关系,还有共同升华的状态。
归结来讲,共生思想反映出今后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方向,针对生态平衡、人和自然的相处模式等,提出了辩证的分析结果。即包括经济、生物、艺术、社会、政治等多元化领域在内,各个机体之间务必要做到协调共生和亲密配合,这样才能带动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3 共生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显现细节
3.1 天人合一与对立统一方面
(1)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强调有史以来,人类都是向往和热爱自然的,建造园林的宗旨便是追求宛如天成的美感。包括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有到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都深刻阐明了人和自然间的紧密关联。由此建造出的中国城市园林等景观,往往包含洗耳飞泉、清泉绕舍、方塘幽趣、石涧长松、日晒红纱、姚圃茶园、山僧清影、东岩吟诗、拨帘看雪、三然书堂等景致,兼具自然生态和人工物象之美,驻足者无不感到诗情画意。截止至今,已然成为我国园林建造的典范。
(2)而对立统一,则对应世间种种要素的矛盾统一关系,包含一对多、两个或多个不同系统的辩证关系。同样是以园林景观为例,自古以来,园林都是文人感受山野情趣和表达自然洒脱之情的圣地,但当中的山石往往是“瘦、透、漏、皱、丑”的,和常人的审美标准相互违背,和大众的美对立,不过却和山水园林这般环境相融的同时,赋予了那些丑石前所未有的灵动和生机,做到了丑中见秀、雄、文,塑造出更加高远和深邃的情感境界。这里的丑属于美的转化,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层次。
3.2 设计结合自然方面
随着时代进步,有关工业革命中遗留的种种弊端,成为日后社会矛盾引发的根源,因此,批量化的城市景观设计师开始倡导回归自然,抵制对自然过度开发和消费的行为,强调人和自然相互依赖,自然高于人类的观念。就好比说是哈格里夫斯设计的拜斯比公园,其坐落于加州帕罗·奥托市的郊区位置,那里原本是个糟糕恶臭的垃圾填埋场,而后转化成为自然公园,被称为当时富有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设计师在这里融入了地形、风向、视觉等要素,并将它们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带有节奏感的地形结构,可以产生对阳光和风向加以控制的效果。
(1)纵观常见的贝壳堆,设计的灵感就是源自于山坡上凸起的土丘群,是对印第安人渔猎风俗文化的反映;与此同时,地面也会加入一些碎贝壳进行铺垫,必要时还可以用这些碎贝壳粘结或是装饰公园中的排水等设施,达到整体景观美感自然一致的状态。
(2)而流行的湿地设计,主要会选择在地面、海水结合处,尤其是适宜鸟类繁衍的地方进行。其周边往往会附加一些具有独特地形、海路相连的艺术设施,整个环境映射出某种生态现象,尤其是当中的观景台,还可以用来观看大海和鸟飞翔的动态。整体上这属于一种大地艺术,能够将人、生物、大地、风、水等自然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透过极简主义等风格形式加以自然地呈现发展,目的在于令自然重返。
3.3 城市共生实践方面
结合日本共生理念分析,现代城市面对着人类、社会、自然之间的强烈矛盾关系,需要摒弃以往随意浪费弊端的同时,遵循人、社会、自然、文化等多元化关系,一改城市特异性的单一主义风格,开拓出新旧城市融合和后现代共生型的社会发展机制。今后中国可以考虑引入这种思维,致力于解决固化的城市矛盾,打造一个万象更新的社会生态环境。
好比说是我国在2017 年举办的深港城市双年展,就主张将城中村作为主要展览对象,竭力描绘出今后多元共生的城市景观样貌,确保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浪潮。其中,主会场设置在具备较强共生性的南头古城,用来全方位呈现近代、当代城市和乡村的演变历程,包括怎样做到中西共生和古今共荣的。归根结底,城中村融合了传统的建筑形式、生活习惯,不过却也包含不同新兴行业的群体,在社会保育和发展道路上拥有着勃勃生机,被视为一类持续自由性生长的空间。另外,如此的城市共生要素各自独立,又时刻交相呼应,基于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理念开拓出了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俨然成为现代城市关系中的全新姿态,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够为日后城市深入性改革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3.4 景观设计方面
处于景观设计领域中的共生思想,主张促成不同结构单元功能的兼容结果,而相关工作的重心在于应对中间领域的复杂性[2]。结合生态角度观察分析,想要保障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发展,就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而文化层面解析,更需要维持各个文化的差异性和历史文化信息的完善性、真实性。所以说,设计师的核心职责,在于结合人们当下所需有针对性地改造中间领域,重新规划空间秩序。即借助消解、象征、转化等途径打造出更加亲近自然的混沌空间,同时配合清理、简化、低干预等手法减少非场地的干扰要素,赋予这部分空间更多的包容性和丰富度。此类共生的景观更加富有多元性、开放交流性、空间自适应性,且富含隐喻抽象的文化内涵,属于一类非中心式且可跨越边界、尺度,实现自由式发展的景观结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落实共生哲学思想,促成现代城市景观的优质化设计和表现结果,满足人们全新的体验、审美、生活需要,就需要在协调把控简单和复杂的矛盾共生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状态的基础上,开拓出多元世界的发展路径,促成否定之否定的哲学回归。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便可以协调平衡社会内各个方面的利益,减少城市矛盾,推动自然和人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