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祝元教授从气血论治高血压合并失眠经验浅析
2020-01-09丛慧敏方祝元
丛慧敏,方祝元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杂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估计,全国2.9亿心血管病病人中高血压病人高达2.7亿,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1]。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失眠,长期夜间睡眠障碍引起大脑皮层兴奋等致次日血压波动甚至升高,高血压日久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失眠的发生[2]。高血压合并失眠易反复、难控制,西医治疗主要是镇静安眠类药物,效果明显但弊端较多,易成瘾、反弹、出现宿醉反应等。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在消除症状、减轻副作用及防复发方面具有优势。方祝元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研究30余载,熟谙中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医理娴熟,医德高尚,学验俱丰。笔者有幸拜方祝元教授门下,获益匪浅,方祝元教授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高血压合并失眠病因病机提出独特见解,整体结合,从气血论治出发,调气活血,辨证施用。
1 从气血论治高血压合并失眠的理论基础
高血压作为西医学中的名词,中医学并未对其进行集中系统的阐述,根据高血压临床证候,中医常通常将之归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病位初期在肝、脾,继而影响心、肾,最终心、肝、脾、肾四脏俱损[3]。失眠是以病人不能得到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深度不够,轻者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重则彻夜不寐。二者临床表现各异,但探其病因病机,或存在相同的病理基础。
《素问》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而气血则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运行不息,充斥于脏腑内外,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反映于外;血行于脉中,濡养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功能正常发挥。气血充和,百病不生。气血升降出入协调平衡,阴平阳秘,则脉道充利,邪气无所侵袭。同样,气血调和,心神安定,脏腑调和,人体才能昼精夜寐。《素问·举痛论篇》:“百病生于气也”,若血气失和,则百病乃变化而生。
1.1 气血升降失和 气机亢奋,气行则血行,血随气升,血液加速运行,血压由此升高。头为诸阳之首,气血充盛,上冲于脑,发为头胀、眩晕;上扰心神,发为不寐。气属阳,血属阴,失眠病机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气血失和,则阴阳调和平秘被打破,精神自无法安宁平和。即《四诊抉微》所云:“若气血相准,则经隧流通,而无一息之停,是无病之人也。一有偏胜,则从偏胜处而为病矣。”但若气机停滞,气血运行失和,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脉道瘀滞不利,脉压增高,则为脉胀[4]。同时,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所言:“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此血府血瘀”。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易导致气滞加重,气机郁结,不能运行阴血,瘀血内生,阻滞心脉,神失所养而失眠。
1.2 气血虚实失和 先秦时期,《灵枢》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眩晕乃气不足所致。明清时代,张景岳也提出:“无虚不作眩”,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脑目,眩晕而生,若血不养神,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失眠乃生。《血证论》云:“载气者血也, 运血者气也”,气血相生相存,若气虚则无力帅血,瘀阻脉道,瘀血内生。若血虚则气亦虚,脉道内无充盈血液,脉道涸泽,血行不畅化而为瘀。瘀血不去,气血无法煦养心神而入睡难,同时脉压增高发为脉胀,血压居高不下。反之,气有余便是火,气机充盛,化而为火,鼓动气血异常,搏击脉道,脉压升高;气郁化火,扰乱心神,或耗伤津液,炼液为痰,痰热互结,心神不安,发为不寐。
2 辨治经验
临床诊疗中,方祝元教授注重因证施治,随症加减,根据辨证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紧扣病机,选方用方,同时注重药物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不同所发挥的功效亦不相同。
2.1 调气活血,调和营卫 《医宗金鉴》云:“卫即气中之剽悍者也,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气血失和则营卫失调、阴阳失衡,气血营卫不和,眩晕头痛内生,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致彻夜不寐,昼夜颠倒。因此,方祝元教授认为高血压合并失眠病人一大治则即调气活血、调和营卫。
2.1.1 调气 当气机升降失衡、气机逆乱时,方祝元教授常强调采用引经药使药物到达病所,药专力宏,同时归顺气机。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 药无引使则不通病。因此,引经药的使用才能引药达病所, 引正气归宅, 引病邪外去。川芎、牛膝是方祝元教授常用配伍,川芎为“血中气药”,辛温走窜,归手足厥阴经气分,性善通调,上行头目,通达气血。药理研究证实,川芎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川芎哚、川芎嗪、豆甾醇、β-谷甾醇、藁本内酯等,其中藁本内酯[5]这种苯酞类化合物可以舒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微血管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等,川芎哚、川芎嗪[6]属于生物碱类,被证实有促进血液循环和化瘀功能。《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牛膝, 原为补益之品, 而善引气血下注”。牛膝味苦酸,性平,入肝肾经,可引血下行、引火下行。张锡纯常以牛膝配伍代赭石、龙骨、牡蛎等收敛重坠之品,以治脑充血、头痛诸证,取之牛膝下行为顺。川芎配伍牛膝,可辅以佛手、绿萼梅、枳实、刺五加等畅调气机,其中川芎主气分,牛膝主血分,升降兼顾,气血同治,起到清升浊降的作用,自使横逆之气相顺,上行之阳邪顺降,下逆之气血调畅。气血不郁于脑窍胸腑,气血营卫调和,心神得充,脑髓得养,是以疾病向愈。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载:“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火热内生,尤以肝火、心火为著,二者相助相激,脏腑气机愈为逆乱。火热亢盛化为风,风火冲逆于上,遂至高血压病,上扰心神遂不寐。至此,对此类病人导师临证常注重清泻肝火,以牡丹皮、栀子、白芍、柴胡、薄荷、莲子心等为用,清肝泻火之时助疏泄气机。另外,方祝元教授认为高血压合并失眠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临床表现繁多,但究其根本,本虚标实,无外乎是肾精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虚衰引起。因此,补肾益气在高血压合并失眠的治疗中不可忽视。方祝元教授常运用杜仲、桑寄生、沙苑子、牛膝等滋肾阴、益肾气、养精血为本,达到柔肝养心、滋阴息风的目的。“少火生气”即以持续不断的补气,徐徐生火的方式来补足生理之气,但“气有余便是火”,故在补肾益气的同时更需注重顾护阴液。方祝元教授常将黄连与肉桂同用,泻补同用,升降同治,交通阴阳,舒畅气机,辅以莲子心清泻心火,既安神清心又养护阴液,或并以冬桑叶达到清热不伤阴、苦寒不败胃的目的。
2.1.2 活血 方祝元教授认为,久病必有瘀,顽症当从瘀治。疾病发生之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瘀血留而不去,耗伤气血津液。因此,血压居高不下、失眠频发久发者当从瘀论治,调气同时予以活血。方祝元教授常用的活血药物有丹参、牡丹皮、姜黄、莪术、三七、银杏叶、赤芍等。根据“久病入络”病机特点,可适当配伍血肉有情之品,如地龙、水蛭、僵蚕等荡剔脉络瘀滞、剜除死血顽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龙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促进催眠,对抗对戊四唑引起的惊厥反应,同时也有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7]。僵蚕[8]也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可抗凝血、镇静催眠及抗惊厥。水蛭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有破血逐瘀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乃肝经血分药,故能通肝经聚血”。而崔美月等[9]发现水蛭素可明显加快血瘀大白兔模型的血流速度,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2.2 顾护胃气,培本固元 李东桓《脾胃论》开篇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元气是人体生存的根本,人体的元气源自先天精气,并赖于后天脾胃之气不断充养。因此,脾胃之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脾胃之气盛则元气充足,脏腑安定,脾胃之气伤则元气衰弱,百病从生。方祝元教授在调气活血时重视顾护胃气。所谓“胃气”不仅反映脾胃消化、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更是人生命根本之气,“胃气”的盛衰决定疾病向愈,往往反映了机体生理脏腑功能和病理特征。正如张完素所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顾护胃气使脾胃功能得以调整,气机升降有序,气机畅达,气血生化有源,阴阳之气相顺接,脏腑气血阴阳衡而不乱,五脏六腑壮不受邪。顾护胃气不单是一种治法,更是贯穿诊治始终的指导原则。六淫邪毒、水谷寒热、饥饱劳逸及悲喜怒恐等皆可损伤胃气,因此,在用药遣方之前应嘱咐病人忌食辛辣、生冷、腌咸等易伤胃气之物,保持情绪条畅,情志愉悦,不大怒大悲,大喜或过忧,胃气的顾护首先从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做起。再者,方祝元教授常辅以黄芪、甘草、白术、当归、白芍、陈皮、砂仁、生姜、大枣等,其中炙甘草、生姜、大枣尤为常用。甘草气平味甘,善通经脉益血气,大枣味甘平,主益五脏、补精气、生津液,二者皆入脾胃二经,有补脾益胃、顾护胃气、中和诸药之作用。生姜辛入肺,通神明,畅一生之气,姜枣同用,可益元气,兼能调和营卫。
2.3 顺应四时,天人合一 自然界万物都遵循既定的生长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疾病的治疗也应顺应环境和人体的自然,即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规律,遵循人体脏腑功能变化特点。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是生发的季节,阳气开始向外、向上开泻,春季应适当宣泄,避免肝气郁结,保持心情愉悦,情志舒畅,用药方面方祝元教授则会减少甚至避免附子、肉桂、干姜等大温大热之品,稍加运用柴胡、菊花、合欢皮等疏发肝气。夏季万物蓬勃生长,人体气机生发开泻,但同时宜挟暑湿,伤津耗气,可适当选用芳香辛散之品,如藿香、佩兰、厚朴、豆蔻等,通调脾胃之气,和中祛暑湿。秋天万物渐收敛,阳气始收,阴气始生,注意顾护阴液,保养肺脏,如杏仁、川贝母、枇杷叶、白果等秋季时可适当选取,避免秋季肃杀之气耗伤阴液。冬季寒凉,阳气最衰微,阴气最甚,万物封藏,此时因顾护衰弱的阳气,将养阳气,但不能劫伤阴液,可阴阳并补以助阳气,做到“秋冬养阴”。
3 验案举隅
病人,女,59岁,因“眩晕30余年,伴入睡困难10余年”来诊。病人3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目前予“代文”控制,平素眩晕时作,失眠10余年,予“艾司唑仑片”改善睡眠,效果不佳。刻诊:病人眩晕偶作,时伴头胀痛,易于烦躁,寐差,易醒多梦,醒后再难入睡,无腰膝酸软,无乏力倦怠,纳可,大便偏干。舌质红,中有裂纹,苔薄黄微腻,脉细弦。查体:血压145/90 mmHg,心率70次/min,律齐。中医诊断:眩晕病、不寐;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失眠。中医辨证:气郁化火、胃气上逆证。治宜泻火疏肝,养心和胃。处方:茯神20 g,蜜远志6 g,合欢皮15 g,黄连3 g,龙眼肉5 g,炒酸枣仁30 g,柏子仁20 g,首乌藤10 g,浮小麦15 g,炒山药10 g,焦山楂15 g,焦六神曲15 g。14剂,日1剂,水煎服。医嘱:忌食辛辣油腻燥热等易伤胃气之品,避免急躁,保持愉悦舒畅,适当运动。
二诊:上述眩晕、头胀痛、不寐等症较前改善明显,服药后偶觉大便不成形,质稍稀,不伴胃脘部胀满不适,血压130/88 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小弦。上方加炒苍术10 g、炒白术10 g,14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病人眩晕、头胀、头痛症状完全缓解,每日约维持7 h睡眠,大便成形,每日1次,血压112/80 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原方继进14付。
按语:本例病人以头晕、不寐为主诉,当属中医学“眩晕病”范畴,并见“不寐”。病人素日性情急躁,气郁失疏,气机充盛,日久化火,气血失衡致头晕、头胀痛,上扰心神,心神失养,神不归舍而不寐。脾胃二脏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配合,气机升降有序。脾胃枢机不利,气机运行不畅。若升之太过,肝阳易亢,或生风、或化火,“气上不下,头痛巅疾”。《类经》云:“阳明为水谷之海,气逆不降,则奔迫而上,所以不得卧。”气血失衡,胃气上逆,升发太过,阴阳失调,自不得眠。本例病人属气机充盛,郁而化火,胃气冲逆,上扰心神。方中以合欢皮、黄连、茯神清泻火热、调畅气机,黄连苦寒,配以龙眼肉散寒辛温,防黄连寒苦伤胃,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同时给予炒山药、焦山楂、焦六神曲和胃健脾,助调气和血。酸枣仁、首乌藤等养心安神宁心。二诊病人大便质稀,水湿泛滥,治以健脾理气,化湿祛浊,加以炒苍术、炒白术后诸症得解。
4 小 结
高血压合并失眠较为普遍,且病因复杂多样,尚无统一定论。失眠主要是指无法获得正常睡眠,虽不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及生活质量,也会使高血压病人血压居高不下或波动较大。对于高血压合并失眠病人的治疗,目前常采取常规降压联合镇静安眠类药物,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方祝元教授崇古而不拘于古,认为其病机主要归于气血失和,气血升降失衡和气血虚实失调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方祝元教授以调气和血为主,同时兼顾顾护胃气、顺应四时节气规律论治,整体与辨证相结合,收效显著,为临床诊治高血压合并失眠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