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油松小蠹科害虫防治技术研究
2020-01-09王彦林
王彦林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五旗林场 山西大同 037000)
1 小蠹科虫害的危害特征
小蠹科属于次期性特征的害虫,在树木砍伐后,或者树身呈衰弱病态特征时,这种害虫通过树根、树干、树冠,侵入到油松的树皮,甚至树木的材心之内,形成隐蔽性特征的虫害,并迅速繁殖。据相关资料显示,山西省部分新移栽1-2 年的油松,在3 月底表现出新叶发芽率低、树梢发黄、树皮脱落的病症,死亡率达到了40%左右。通过调查研究,导致油松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小蠹科虫害及其他虫害的混发,其中小蠹科虫害尤甚。取材胸径10cm 的油松主干、主侧根,以及伐木的新鲜截面,进行现场实验,发现在树干基部聚集了大量小蠹科成虫和幼虫,确定是导致整株油松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油松小蠹科虫害繁殖速度快、繁殖数量多,能够终身潜伏在树身内部直至树木死亡,是油松种植工程,乃至林区科学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尽快解决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2 小蠹科虫害的防治方法
在分析小蠹科虫害危险特征的基础上,切入本文的研究重点,进行小蠹科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治。油松小蠹科虫害防治,需要从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各个角度着手,采取综合技术的手段:
2.1 农业防治方法
油松造林之前,调查周边其他地块的造林情况,尽可能选择在黄檗林稀松区域,至少间隔距离要2km 以上,目的是避免交叉感染,一方面利用除莠剂,并采用锄草松土的方法,将周边的黄檗,清出油松规定种植区域,形成相隔距离合理的油松、黄檗的块状混交林,并在两种林木的迎风面,栽植1~5 行的其他合适树种;另一方面,在针阔混交林营造的基础上,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集中剪除含有病虫害的树枝,将剪除的枝叶集中烧毁,但期间必须控制枝叶的修剪强度,目的是保持油松的小蠹科虫害自控能力。对于密度超标的林分,要因地制宜地抚育采伐,及时清理林地,保持林地卫生。
2.2 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需要在油松的休眠期内进行,针对油松的衰弱部位、断落的枝叶和风倒木等,在小蠹科虫害爆发之前,尽可能减少小蠹科的虫源,如果发现清除的油松枝叶内,存在小蠹科幼虫,要及时清理枝叶,譬如熏蒸处理。在9 月份和10 月份,小蠹科病虫会转梢集中,此时是消灭新成虫的最好时机,只需要将带有病虫害的树梢剪除,剪口位置最好选择在枯萎枝叶往下延伸的20cm 位置。另外在树干上捆绑毒纸绳和毒纸环,就能够在幼虫上树之前,将其阻杀。在成虫扬飞的时期,划定虫害的集中区域,在该区域的边缘和空地等,布置适量的信息素诱捕器,一般情况下,信息素诱捕器设置在距离地面50~100mm 位置最佳,诱捕器与诱捕器的间隔距离,大约间隔100m 左右。除此之外,将衰弱、风折、新伐的原木,制作成2m 规格的饵木,并将其布置在油松林的边缘空地,将成虫引诱至饵木上产卵并清除。
2.3 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在四个阶段进行:①侵入阶段,在该阶段主要针对红脂大小蠹,具体方法是调试5mL 的吸性药剂,往侵入的虫孔里面注射药剂,在侵入红脂大小蠹大量繁殖之前扼杀,或者往虫孔里面塞入磷化铝,再用湿润泥土将虫孔堵塞严实,消灭隐藏其中的害虫;②幼虫阶段,按照15kg/hm2左右的比例,喷洒安得利粉剂,即可消灭大量的幼虫,效果明显;③在8 月中旬时,每隔15h,喷射合适比例的波尔多液、粉锈宁、石硫合剂、退菌剂,将小蠹科害虫的转移通道切除,该阶段所需药剂使用量比较大,要求在喷洒之前,先准确划分好喷洒区域,以免造成药物污染和浪费;④成虫阶段的灭虫措施,喷洒药物可选择25%的滴滴涕乳液200倍液,喷洒间隔时间为7h,同样需要喷洒大量药剂,为此在喷洒之前,必须准确划分好喷洒区域,做到喷洒工作的有的放矢。
2.4 生物防治方法
小蠹科的天敌是各种捕食性的昆虫,譬如红蚂蚁、郭公虫、拟步甲、隐翅虫、寄生菌、茧蜂等,为了能够集中消灭小蠹科成虫,在利用饵木引诱出产卵的成虫之后,利用纱网将饵木罩住,使得小蠹科害虫没有办法飞出天敌昆虫的捕食范围。考虑到本文提及油松生长地区,与山西省其他地区的生物群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方说生物的类型和存活条件,在此笔者认为,生物防治方法要讲究因地制宜地原则,并综合考虑其天敌的生物特征和生存环境影响,以及综合其他防治技术,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技术经验总结
油松小蠹科虫害防治的技术应用,在以上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地的调查实验,针对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地块,调查其受害情况。调查时间选择2019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为便于调查,我们将小蠹科虫害区,划分成6 个标准的区域,规格局内20m×30m,按照规定半个月调查一次,将采集的实验素材进行定时观察和记录,以确定小蠹科的虫态活动。在实验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高射程喷雾,所喷洒的农药,药量是原药的1k/667m2,并同时通过受害株数、虫害木等级、防前虫口数、防后虫口数,计算出受害株率、蠹害指数、防治效率等。通过为期9 个月的观察,得出以下的技术结论:在山西省不同的区域,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其发生的虫态活动会有差异,譬如气温变冷或者变暖,其适应性特征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此时需要采取差异性的防治技术,譬如化学防治喷洒药物浓度的因地制宜控制;监测预报工作的加强,针对小蠹科病虫害的动态变化规律,定期监测虫情,为采取合适的防治技术,提供较为精准的时机,作为技术应用的有的放矢;保持林区的清洁干净,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保持林内良好的卫生条件;选择本地的针阔叶树种,与油松打造成混交林,其目的是提高油松的存活率,在确保林分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就能够凭借油松林的分抗逆性,形成小蠹科虫害的自我防治系统;统筹兼顾小蠹科病虫害的生活规律和发生规律,即可准确判别虫害,以此把握好防治时机,譬如山地区域,建议应用化学防治技术,其他防治技术辅助,就可以减少小蠹科虫害的传染源,大大降低虫口密度和传播速度,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确保油松林资源的安全健康。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油松小蠹科病虫害,是威胁山西省造林工程的因素之一,其繁殖速度快、寄生能力强,其生存空间隐蔽分散,给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经研究,只有从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角度,结合小蠹科害虫在不同生存区域、不同滋长时间,因地制宜地采用针对性防治和综合性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够控制其危害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课题成果的最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