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高尚品德,树时代新人
2020-01-09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燎原路小学陈冬娇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燎原路小学 陈冬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育人方面不可替代在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抓好教书和育人两条线,一方面要扎实掌握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树品格。下面我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归一问题》教学实践,浅谈“立德树人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精细落实,扎实知识技能
(一)多层次理解数量关系
《归一问题》例题的数量关系3 个要素分别是:“花的数量”“总钱数”“一枝花的价钱”。
1.画图感知数量关系。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3枝花18元,买8枝同样的花需要多少钱?学生读完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画图直观理解。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有直接画花表示的,有用圆圈表示花的,有用线段表示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找出三幅作品在相同点,进而发现虽然图形不一样,但都是画3 个图形来表示3 枝花,都能表示出题目的意思。
2.列式理解数量关系。进行思路分析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列式解答。始终抓住核心问题: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18是什么?3是什么?6是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对应板书上的算式对应写出数量关系:
3枝花的总钱数÷花的数量=1枝花的价格
1枝花的价格×花的数量=花的总钱数
教师不仅让学生分步解答,还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于综合算式,教师依然抓住核心问题: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来提问,让学生明白解决这道题,不论是分步计算还是列综合算式计算,都是先用花的总钱数÷花的数量来求1枝花的价钱,再求8 枝花的总价钱。验算时教师让学生说出验算思路。学生用逆推的思路说8 枝花的总钱数÷花的数量=一枝花的价钱,再用一枝花的价钱×花的枝数=18元。无论是列式计算还是验算,都始终围绕数量关系来说理由,加强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3.类比抽象数量关系。教师在课件上呈现了四道题,并问解决这些题先求什么?怎么列式?学生回答先求一枝花的价格、一小时修的长度、一件衣服的扣子数。教师:我们一起看看,一枝花的价格、一小时修的路、一件衣服的扣子都是?(出示:一份数),18是3 枝花的总价钱,10 是2 小时修的总长度,12 是?它们都是?(出示:总数),3、2、3是相应的数量,(出示:数量),你发现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感受到解决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一份数。并在类比分析的基础上抽象出归一问题的通用数量关系模型:总数÷数量=一份数。
(二)精细化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最核心的东西,课堂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经历解决问题五步骤,掌握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经历画示意图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目标里包含了过程性目标“经历”及结果性目标“理解、掌握”。整节课,紧紧围绕目标的这几个维度来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理解题意、思路分析、建立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计算验算”这五个解决问题的步骤,运用画图这一直观方式多层次理解题意,在展示不同画图表达题意后,引导学生观察、沟通不同示意图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这一个图除了可以表示3枝花18元,还可以表示什么”,一图描述多种不同情境,这些操作目的都是“理解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此外,设置了不同练习,丰富表象,让学生观察多个不同例子的联系与区别,归纳总结数量关系,并把数量关系运用到新的实际问题中,进行编题联系,这些又是在落实“掌握数量关系”这一目标。整节课,用目标指导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又是在牢牢落实目标。
二、以人为本,凸显立德树人
课堂教学构成中最重要的基本性要素是“人”,教育要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眼中有人”,关注学生。
(一)尊重学生认知特点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科学,而三年级的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使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知识,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过渡的桥梁。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买花入手,提出问题,并且让学生用画图这一直观方式整理、分析、理解题意,接着题组类比,抽象数量关系,最后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编题。整个过程,充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生活到数学,又从数学回归生活。
(二)关注学生品质养成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归一问题”教学实践中,本着育人的理念,教师应关注学生习惯、人品的养成,抓住每一个机会及时评价、引导学生,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比如,当一个学生回答偏离,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有合作意识真好,新时代最需要的就是会合作,学习其实就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合作探究的过程”。当学生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时,教师鼓励“能认真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能对他人的发言进行补充,说明你比别人更优秀”;当学生说要验算时,教师肯定“有检验的意识,多好的学习品质呀”;当要引导学生总结关系式时,教师引导“题不是做得越多越好,会学习的孩子一定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懂得了如何合作、沟通、适应、调整等,道德品格、人文素养在过程中得以彰显。
三、深挖内涵,厚重核心素养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应用是教与学的归宿,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理念中,“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两项。
(一)孕育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而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学生正确解决“3 枝花18元,买8枝同样的花需要多少钱?”这一问题后,教师问“假如还是3枝花18元,除了提8枝这样的花多少钱,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想到“买9枝这样的花多少钱?”“买20 枝这样的花多少钱?”“买100 枝这样的花多少钱?”教师继续引导,“能提问题的孩子都是爱思考的孩子,除了提多少枝花多少钱,你还可以提不一样的问题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快有学生提出反归一问题“妈妈带了48元,可以买多少枝这样的花?”教师马上给予肯定“你能提出这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真是太了不起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解答几个问题后,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题的共同特点,总结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总数÷数量=一份数”的数量关系。
(二)厚植应用意识
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基本掌握解决“归一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编“归一问题”,学生抓住归一问题的本质编出了以下题:
买2条毛巾12元,买5条同样的毛巾多少元?
买6个盘子36元,买4个盘子多少钱?
买3个冰激凌18元,买8个冰激凌多少钱?
这一操作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够灵活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情境中,而应用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总之,整节课教师用新时代的教育思想铸魂育人,让学生把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挖掘德育因素,将知识与人品有机融合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地促进了人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