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路径研究
——以广州市高职院校为例
2020-01-09唐明明
唐明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珠宝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尤其是青年思想政治工作。2018 年7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加强对青年政治引领,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要在广大青年中加强和改进理论武装工作,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追求。”[1]2019 年1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当前,大学生群体具有价值观多元化、容易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程度较高、处于“三观” 成熟发展新阶段等特征。大学生日趋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选择,叠加社会变革、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等外部因素,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守住高职院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需要多渠道发力、多部门协调。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呈现的特征
(一)在思想引领广度上,群体覆盖面较广
2019 年,广州市团校课题组对广州市11 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和现场座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团组织及其影响力的认同均呈现出积极的态度,团的活动大学生参与度较高,60.8%的学生表示经常参与共青团活动,不参加的比例只有2.0%。62.8% 的学生认为学校团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比较强,只有4.1% 的学生认为共青团的活动吸引力比较弱。在被问及“团组织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活动有哪些” 时,有80.6% 的学生选择了“思想教育”,特别是有67.32% 的学生了解“青马工程”,此外还有11.81% 的学生是“青马工程”的学员。“对所在学校团组织理论学习的评价”,有59.8% 的学生选择“很重视,定期学习,针对性强,有实效”,只有3.13% 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抓过”。在学生社团方面也显示出理论学习型的社团普通受到学生的欢迎,47.31% 的学生加入了理论学习型社团,此数据仅次于志愿服务公益型社团的52.64%。
(二)在思想引领深度上,群体对形式多元化具有强烈需求
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现场调研,都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引领的方法提出了要创新的意见。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的形式较单一,在问到他们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时,44.3% 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简单说教,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22.6% 大学生认为存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不明显的问题,无法有效引导大学生思想。在问及认为共青团工作有什么不足时,49.5% 大学生认为活动趣味性不够,45.4% 大学生认为活动创新性不足。对于哪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最有效的问题,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形式是实地考察,占比31.0%,选择上党团课的占17.9%,典型宣讲占9.7%,另外,选择情景剧、动漫形式开展的占19.5%。由此可见,学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
二、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引领项目供给有待进一步优化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 培训班学生干部的比例占到了98% 以上,而普通学生参加名额少,对青年学生的覆盖面远远不够;校级“青马工程” 项目的实施,注重常规培训工作但细化创新不够,没有兼顾重点培养和普通培养相结合,参与机会、资源以及名额分配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团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之间缺少常态化的校际交流工作平台和资源整合平台,团干部思想政治引领能力不够,团组织活动的内容、形式与实际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思想政治引领模式固化,活动实效性不理想
思维模式固化导致一些团活动是任务式、摊派式的,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没有充分调动青年团员的内生动力。思想政治引领类活动还不够贴近青年生活实际,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实践体验活动,这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引领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不够强,青年学生参加团组织活动的自主性不高,活动效果一般。
(三)思想政治引领实践平台搭建的项目不够丰富
高职院校学生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也乐于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增长见识;但目前市属高职院校共青团缺乏更多的实践阵地,实践渠道不畅通,志愿服务环境营造、总结表彰、服务保障等方面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四)网上思想政治引领还不能及时满足青年需求
智慧团建、青年之声等多个平台没有充分整合,数据不兼容,有效覆盖率低,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直接制约了团组织职能发挥,导致青年对各类网上共青团的思想政治活动参与度低。而且,网上共青团栏目原创性、新颖性不足,难以契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求,传播形式、文创产品不够丰富,学生对省、市、校三级微信公众号的认可度差异较大,呈逐层递减趋势。
(五)团组织自身建设水平与思想政治引领的目标不匹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大思政” 格局中,共青团服从服务于教育教学大局,辅助配合教育教学部门和教师培养人,是战略配合者;但在广阔的课外空间和网络空间,高职院校共青团为学生提供的自觉、自主、自育成长的平台还不够,引领职责不够明确,高职院校共青团对找准自身定位,认清自身优势,在“大思政”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近几年,基层团干部队伍更新速度较快,大量新上岗团干部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较高,但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业务不熟悉,专业能力不强。很多上岗1~2 年的团干部刚步上工作正轨就面临转岗,接任者也大多如此,工作经验不足,整体专业水平难以有效提升。
三、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路径与策略
一是增强思想政治引领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首先应该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均把思想引领摆在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位置,同时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加强,但在工作过程中,容易把思想上的引领和为青年办实事割裂开来,使得当代高职大学生在面对个人与社会、义务与权利、奉献与索取等问题时往往难以取舍。特别在部分高职院校中,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加上学生在校时间短、职业化倾向明显、教学安排是工学交替等,导致高职院校共青团出现忽略甚至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象。高职院校共青团要把思想引领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先清除这些思想误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3]。这“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是高职院校团组织的核心职责,策划工作、开展活动应自觉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主要目标,使思想政治引领覆盖工作全领域,贯穿活动全过程,努力实现思想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五位一体” 工作格局。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要主动加强与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责任主体沟通协调,既避免工作上单打独斗,又减少交叉重叠,实现共青团组织与职能部门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中的闭环效应。要打通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主流价值观,不能采取简单灌输的方式,而是应采取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理性思考的方式予以内化,用深入浅出、明白晓喻、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到青年学生中,要用丰富的、务实的、实践性的工作项目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二是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引领教育体系。探索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紧紧遵循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要求,牢牢把握法纪严、风气正的作风要求,着力构建充满时代性的教育内容体系,拓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体系,探索完备有效的教育保障体系。在高职院校建立市团校分校,组建高职院校团校师资队伍,制定高职院校团课思想政治引领课程体系,推动校、院(系)、班团干部培训依托高职院校团校分校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深入实施“青马工程”,健全市、校、院三级培训体系,抓住市、校、院(系)三级骨干培养,强化“青马工程” 的思想政治引领的品牌效应。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清单化、课程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纲,研发实践课程,开发社会实践课程群,建立多元化社会实践基地,完善社会实践的成绩考核、认定、评估和激励机制。
三是善于利用全媒体技术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引领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因此,构建多层次、多媒体的思想引领手段,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必要选择。注重思想政治引领的实践性,采取以赛带训、以赛促学,以“微课”“微视频” 等深受青年学生喜爱的形式,建立更多参与便利、体验丰富的活动载体,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丰富教育引领手段[5]。举办高职院校大学生“青创大赛”,开设大学生封闭式专项赛训练营,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风投对接会,邀请知名创投机构参加,搭建大学生创业项目与资金对接平台。积极开展导师结对帮扶行动,提供一站式的落地孵化扶持服务。
四是搭建思想政治引领实践平台,服务成长需求。结合各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资源特点,培育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一校一品” 格局,推动高职院校与“志愿驿站” 常态化对接。扩大各院校校级、院系级实践活动的参与覆盖面,加大对基层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广州市高职院校平均每年组织200 支队伍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队伍到贵州毕节、黔南州,广东省内梅州清远等地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组织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队服务各地群众超10 万人次,数万名学子奔赴新疆、贵州、云南、河南、广西等地,开展政策宣讲、乡村支教、医疗服务、科技扶贫、文艺惠民、社会调查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引领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探索开展“跟岗实习” 计划,举办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搭建创业青年之间的“伙伴” 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五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紧抓引领主动权。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和需求是进行有效思想引领的前提。着眼于青年学生生活、学习、工作需求,通过主题研讨、项目承接、内容征集等方式,让更多的青年参与新媒体产品的策划、制作和传播,着力打造在广东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团组织“网上门户”。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新媒体的应用力度,增强网上工作系统和后台服务响应能力,改善用户体验,加强“线上+ 线下” 互动,及时跟踪、研究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方式,将精准服务的内容、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到青年学生之中[6]。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数据库,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反馈平台,形成常态化调查机制。
六是提升团建发展水平,激发组织引领内在活力。强有力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既是有效开展团组织工作的保证,更是在团员青年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教育和引导团员青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完善基层团干部选拔与激励机制。选拔优秀干部到团的关键岗位,配齐专职团干部人数,落实团干部的待遇,建设一支忠诚担当、充满活力的专兼挂相结合的团干部队伍。规范团干部的分层分类培训,分层次、分批次对团干部进行岗位职责、综合能力专题培训,拓展培训深度和广度。加强基层团支部活力建设,充分利用 “智慧团建”“三会两制一课”“活力在基层” 等夯实团支部工作基础,发挥 “活力团支部” 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建设能打硬仗的 “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