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探析

2020-01-09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生活化

李 凯 武 晟

善于做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41 页。这一重要观点为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根本出路。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

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基于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综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生活,即衣食住行,是人类在现实中的存在方式,是维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5 页。这就告诉我们,人是社会人、现实人、实践人,人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孤立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他人、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物,离不开生活。同时,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5 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价值就体现在实践上,体现在生活化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生活深度融合,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巧妙地融进人民群众的各类实践活动中,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处理事情的一种方法论,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指导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毛泽东曾经说:“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58 页。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165 页。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是相对于空洞化而言的一种状态。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模式往往是以宣传灌输为中心,以上传下达为渠道,以文字或口头汇报为终结。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的课堂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化、表面化。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落地,就应该考虑人民群众与整个生活世界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回归生活,缩小意识形态与生活实践的距离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民众生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把握生活、规范生活和引领生活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⑤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5 日(002)。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特征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480 页。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既是统治阶层长期推崇的官方哲学,也是普通百姓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这便是理论生活化的典范。在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要打破与生活之间的壁垒,成为大众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面临困境的原因探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进程中遭遇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客体上看,受众广泛复杂,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认同、践行程度各有不同;从介体上看,网络媒介高度灵活,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推进带来不小的挑战;从环体上看,国内外意识形态环境复杂严峻。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存在瓶颈,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性

从广义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大板块构成,同时也涉猎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其他方面的内容,涵盖内容广泛而深刻。从狭义来说,我们平时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观察无产阶级的生活,剖析无产阶级诉求,并在指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修正和完善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人民群众很少有这么高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来参透如此深刻的理论,他们普遍关心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生存发展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原因很简单,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现实存在和发展。所以,要使人民群众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切实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难度还很大。

(二)受众的差别性

作为接受者,受众是意识形态生活化的最终环节,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受众所接受,意识形态生活化才会起作用,离开了受众,生活化就没有意义,就无从谈起。受众作为一个多元统合的范畴,具有广泛性、分散性、复杂性的特点。年龄阶段、经济收入、生活情况、文化层次、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受众自然而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同、践行程度就不同。个体喜爱、个体需求、个体观念、心理状况的差异也会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推进带来不确定性。即使同一受众,思想状况也具有矛盾性,横向来看在同一时段其思想体系既会有积极的成分,也会有消极的成分,纵向来看其思想意识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受众的个性化、差别性就要求要理论联系实际,细分受众群,有针对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媒介的灵活性

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带来了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已经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变量。网络具有便捷性与虚拟性,网民可以自由快速地发布信息,这就造成了网络内容的复杂多样,在网络上,除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其他各种意识形态也充斥其中,良莠不齐,很多内容虚假不实。同时,网络互动性强,各种信息都可以得到快速传播,网民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获取信息,很多信息一经传播发酵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互联网上活动自由随意,媒介的隐匿性也给治理管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其媒介的灵活性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推进带来不小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①《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28 页。

(四)环境的复杂性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从国际看,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西方敌对势力一面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损害我国形象,阻碍我国发展;一面加紧“西化”“分化”,“马克思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甚嚣尘上,其渗透方式多样、战线隐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从国内看,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形式复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相互交织,主流价值观面临着被解构的风险,“历史虚无主义”抬头,歪曲党史国史,曲解、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别有用心之人借社会热点事件蓄意挑起意识形态争端,维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任务艰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困难重重。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路径探索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要树立人民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发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价值,同时创新贴近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深度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格局。

(一)发挥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人们谋幸福的理论。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一直都在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历史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结合时,就能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20 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的革命便有了一面光辉的大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主体。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吸收群众智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毛泽东后来说:“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933 页。群众路线也成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伟业”。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5 日(002)。

发挥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总结人民群众经验与智慧理论创新的历史,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必由之路。全党全社会都要营造一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良好社会环境,让一切群众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人民群众是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社会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正正地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用群众智慧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离不开领袖人物与专家学者的推动,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更不容许忽视。广大的理论工作者要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作用,从而自觉学习、运用、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社会也要加强引导,使人民群众自觉意识到自己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主体,树立责任意识,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加深入人民群众生活。

(二)根据人民群众现实需要发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价值

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82 页。绝大多数人民群众首先不会从意识形态的理论逻辑上去思考是否认同,而是以现实利益为基础,考虑意识形态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如果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从心底里认同它。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空谈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空对空,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实际问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理论关心人民群众,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才可以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实现程度,就是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比如,党通过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最关切的土地问题,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在这过程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随之深入人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活化。

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民生领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也逐渐凸显,诸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79 页。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回答这些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方位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诉求。同时,积极回应社会现实,解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力改善民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便可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就会加强,生活化将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三)创新贴近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

意识形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来表现,话语体系成熟与否关键在于话语是否能反映时代特征、满足人民需要,话语的生活化是话语体系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意识形态具有号召力的重要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就要面向人民群众,拆毁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壁垒,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平易化、明晰化、通俗化,用明白晓畅的生活话语提升意识形态“供给侧”质量。

一要立足传统文化。泱泱中华,文明博大,承载了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共同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只有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土壤,从中吸收营养,才能更好地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新时代,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就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元素,将其融汇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为其提供思想资源与精神根基,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具中国性格、中国气象、中国风韵。

二要融合民间话语。民间话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语言。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837 页。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也要学习群众的语言,融合民间话语,使用群众想用、正在用、喜欢用的话语符号,以此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这一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毛泽东的文章中,大量使用来自民间的谚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等,通俗生动,鲜活贴切,朴实优美,即使是《实践论》这样的哲学著作都通俗易懂,比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87 页。这些语言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让人感到接地气、易理解。

三要借鉴网络话语。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进入网络社会,网民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截至2018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面对庞大的网民群体,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就要善于借鉴网络话语,网络语言有独特的话语方式、话语范围、话语基调,传播快捷,诙谐生动,运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话语讲述马克思主义,就易引起广大网民的兴趣,加深理解。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借鉴了丰富的网络话语,“点赞、朋友圈、撸起袖子加油干”,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

(四)构建深度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格局

随着5G 等先进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原有的传播体系不断被解构,同时又在全面塑造一种崭新的传播格局。构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格局是大势所趋,是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内在要求。

一要拓展传播空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使传播具有了立体化的特点,但在其场域内信息庞杂,一些错误思想的抢滩登陆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意识形态的阵地若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各种媒体各种传播手段,优势互补,增强传播力度,扩大传播广度,产生聚合共振的效应,要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坚守传统阵地,积极主动拓宽新兴阵地,加快传播平台的建设,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版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

二要改进传播方式。新形势下,要主动适应现代深度融合发展的传播格局,学会运用系统思维,从全局上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格局,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学会运用底线思维,警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推进过程中的庸俗化、粗俗化、恶俗化风险;学会运用层次思维,着眼于人民群众接受水平的不同,精准定位受众对象,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的最大增量。

三是培养传播人才。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①《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人民日报》2015 年5 月21 日(001)。没有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传播队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生活化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着重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时代新人,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融媒体传播领域的行家里手,普及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积极同各种错误思潮交锋斗争,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