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逻辑

2020-01-09黄维铭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特色体系国家

黄维铭 周 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了战略部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基础上,顺应了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趋势,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对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不仅打破了自二战以来现代国家治理实践中“西方至上”的惯性思维,成功地开辟出适应本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路径,更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挣脱西方“普世价值”的枷锁,积极探索和建构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的治理体系鼓足了信心和勇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鲜明的构建逻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新闻网,2019 年10 月31 日。这就为理论界系统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发出了“动员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风格加以概括凝练并进一步地丰富完善,这不仅对其他非西方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治理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话语权,增强国人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坚持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统领全局的核心地位

“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中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并不等同于西方政党制度下交替执政的一般政党,而是长期执政且在整个国家事务的处理中居于统领全局的核心地位的政党,是经受住历史考验并为中国人民所选择的执政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取得成功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党在其中统领全局的核心地位,这是其最大的政治优势,使中国的国家治理成功地摆脱了西方“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所导致的诸多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多方面显著优势中,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也是首要优势,是其他优势的一个根源。因为我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不是自然产生、自发涌现的,而是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创立起来和创造出来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我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①颜晓峰:《深入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理论与现代化》2020 年第1 期。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新闻网,2019 年10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出现代政党治国理政的新路径,为非西方国家政党的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彻底打破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西方一家独大的格局。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统领全局的核心地位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及其地域流动为国家管理治理带来巨大压力、幅员辽阔的国土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区发展差异为国家统筹治理带来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长,但贫富差距日益突显和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日益渐涨等问题又为新时期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这些实际情况都使我国国家治理面临着比其他国家都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执政党居中统揽全局和协调各方,要完成对这样一个大国的有效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能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且社会局势仍然总体保持稳定,在新时代又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改革向深水区迈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切相关。正因如此,新时期攻坚克难更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家治理中应对复杂局势和重大挑战的高效决策力,保持全国上下“一条心”,这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政治保障。

毫无疑问,面对中国复杂的国情,中国的国家治理若没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盲目参照西方“交替执政”的政党竞争体制,必定导致“党争纷沓”和“相互倾轧”,非但无法治理国家反而导致社会动荡和局势不稳,丧失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局面。现代西方国家普遍在多党轮流执政的体制下陷入“否决政治”的怪圈中。这是因为,以“分权制衡”为基础性制度设计和安排原则的西方政党制度,虽然在平衡各方利益和避免权力集中,增强政府决策的谨慎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多党制之下国家元首和国会(议会)席位由不同利益集团所操纵的政党所把控的现状又进一步导致了政府层面决策的效率和政策执行的速率大幅下降的局面,进而造成不同党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上升到国家决策的层面,使国家治理陷入“否决政治”的恶性循环中,使有限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被耗费在无休止的政党斗争中,民众的诉求被完全忽视,这亦是西方国家治理无法消除的“毒瘤”。正因如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统揽全局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鲜明地区别于一切西方国家治理体系的最为显著的标志和特征,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最为鲜明的构建逻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必须覆盖到每一领域和每一层次中,绝不能留下任何一片空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政治优势,才能保证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保证方向正确,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政治根基。

二、坚持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始终贯彻在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人民既是国家的治理主体,又是国家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更是国家治理成果的享有者,亦是国家治理成效好否的评判者,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是高度一致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新闻网,2019 年10 月31 日。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就是这一体系人民性的充分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建逻辑。

毫无疑问,现代国家治理最为根本的目的是在于通过社会发展和协调各方利益来增进人民福祉,为公众服务,以此实现人民利益和权益的最大化。这一点是任何国家在从事国家治理的实践活动及其政治协商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凝聚共识和提高决策效率的重要保障。然而,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始终将人民置于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同,西方国家治理体系正日益沦为政治精英操纵国家权力的“谋略”,其弊病正日益凸显。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立国之初,富兰克林、华盛顿和杰斐逊等国父们共同设计了一套相互制衡、精密细致的“三权分立”体制,希冀用此来维护美国的民主政体。“三权分立”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引以为豪且津津乐道的“现代民主典范”。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美国“国父们”最初所构筑的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等三权彼此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且独立运行的政治框架却被逐渐动摇,三权之间彼此相互倾轧,互相争斗以求挤压对方的权力空间,以此扩大自身权力的影响范围。在这当中,以美国白宫为代表的行政权则扩张得最为明显,尤其是进入20 世纪以后,先有西奥多·罗斯福推行“反托拉斯政策”,后有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危机,推行“罗斯福新政”等,实质上就是总统行政权在持续扩张的一种表现。扩张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民主和共和两党在政党轮替制度中对行政权的争夺,进而导致“党争纷沓”,使国家和社会的精力被消耗在无休止的政党争斗中。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治理最为根本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真正的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而成为少数政治精英们把弄国家政权的“谋略”,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在政党斗争中被置换为“争权夺利”而非改善民生。正是在美国这种两党轮流执政的大背景下,以“争夺执政权”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国家治理才导致了美国社会矛盾频出,诸如贫富差距悬殊、种族歧视、人权问题等,都已经成为导致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在未来某一时刻轰然倒塌的“定时炸弹”。究其根本,就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将政党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由此出发而施行的国家治理实践也必定将人民排除在外,因而使国家治理体系越走越偏进而忘了倾听民众的诉求。

正如马克思提出的,“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年,第281 页。正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从事生产劳动进而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社会交往关系,基于维护这种内在需求,人民才创造了国家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制度体系的设计和运行都必须以维护好和实现好人民利益作为其“轴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也不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征和构建逻辑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在国家治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立场,人民属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属性。“我国国家治理不是以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为基础,不是去中心的多元治理,而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治理基础……这种治理设计保证了人民参与对社会一切事务的统一性和稳定性。”③马忠、安着吉:《本土化视野下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的深层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治国理政中将人民放在首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无不折射出在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引领下,人民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全新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检验国家治理水平的根本标准。”②欧阳康、赵琦:《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江苏社会科学》2020 年第1 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下,人民既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国家治理实践中,充分表达自我利益诉求,又能够最大程度地享有国家治理取得的成果,取得“共建共享”的良好效果。这一模式的建构成功地避免了西方民主式的国家政治体系被代表利益集团的政治精英们垄断进而导致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忽视人民诉求的局面。只有这样,国家治理才能真正为人民所拥护和支持,才能扎牢国家治理的群众基础,保证政策平稳落地和顺利执行。为此,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新闻网,2019 年10 月31 日。这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构建逻辑的重要体现。

三、坚持在合作共赢中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诉求

自20 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呼吁全球走向开放包容和合作共赢的声音日益高涨。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国家自二战以来形成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国际关系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分裂性竞争思维和“中心—边缘”结构等阻碍全球性合作的因素逐渐出现,为全球治理中各国携手合作带来了诸多挑战,继而引发了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欧洲难民危机和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等世界性难题,为人类生存和文明繁荣带来巨大挑战。毫无疑问,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历史趋势之下,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独立于世界之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金融危机等世界性难题时,更加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国家治理的视野和维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国本地区一隅,纯粹地从自我利益出发考量治理成效,而应当拓展到全球事务的共同治理之中,以世界性的目光审视治理实效,将实现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人类生存和文明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全球治理中实现人类共同价值,就离不开各国之间的携手合作和互利共赢。现代国家应当在携手合作中共同推进现代治理,以取得合作共赢和互利双赢的成效。在这方面,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密切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和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的紧密协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公共事务治理的高效处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 年7 月1 日。这正是中国为推进全球治理,携手各国共同应对世界性难题和挑战,以大国担当为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诉求所做的努力。

在推动全球治理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就是各国之间携手合作,互利共赢,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⑤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新华网,2015 年9 月28 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不仅着眼于实现本国社会稳定发展,更以大国担当的姿态承担起国际责任,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福祉而积极呼吁并付诸行动。就中国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点而言,已经远远超越了西方国家将自我治理标准上升为“普世价值”而强迫他国接受的霸道行径。这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倡导多边主义,超越以往西方国家所构建的“中心—边缘”式的国际秩序和结构,真正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互联互通和互利互惠,使各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各施己长、各尽其职,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发挥双边与多边合作的优势。西方国家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贯逻辑将自我治理标准强加到他国身上,本质上是为提升自我的国际影响力和干涉他国事务的话语权而非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考量,这无疑正是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最为根本的出发点。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希冀的价值追求反映出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这是人类价值诉求的“一致性”。但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并不可能执行同一套治理标准,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标准,进而实现这些“共同价值”,实现路径的差别则反映出方式的“多样性”。但是,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多元的方式最终指向的都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因而人类需要的并不是西方式的将自我治理标准定于一尊,将西方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所取得的治理经验定义为“普世价值”,而应当是“求同存异”,在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本地区实际的治理标准的基础上,携手共同应对世界性难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西方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强权逻辑,为真正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而携手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从人类共同价值诉求的实现出发,以合作共赢、互利互惠为原则,携手各国各地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各个国家从本国实际出发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措施,使当代全球治理以崭新的思维视域超越了西方自近代以来所奉行的“以我为尊”的霸道逻辑,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中国的大国担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为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而努力的构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中实现人类共同价值,以整体意识、全球视野和人类观念把握人类利益的整体性和共通性,以共同价值为基础,依靠各国之间平等交流的话语权来推行治理而非西方式的“以我为尊”,为寻找最大公约数以实现求同存异和相互尊重,在国家治理中携手共建在新型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做了良好示范。在现代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中,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这一理念的倡导者,更是勇于担当的践行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全面参与全球事务的治理和世界规则的制定中不断提升自我话语权,为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成功突破了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标准,深刻地宣告了中国在全球事务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四、坚持在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视为一成不变和固步自封的存在,反而是将其视为“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也就表明了坚持改革创新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其涉及面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巨都是举世瞩目的,这也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以完善和提升的一个重大原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新闻网,2019 年10 月31 日。这一显著优势,这鲜明地凝练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善于在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中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品格。坚持在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我国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保障。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一直坚持将“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和“三个有利于”等标准作为中国进行改革发展的基本指引,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破解“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与时俱进地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这一重大判断,并以此为根据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使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能够保持生机活力、善于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在于,始终实事求是地坚持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准则,真正做到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迷信和盲从他国经验,不固执于以往取得的经验而固步自封,始终以解决客观实际问题为着眼点,以治理如何取得实效和推动治理绩效的提升为第一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归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制胜法宝。

在推动我国治理体系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②韩正:《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党建研究》2019 年第11 期。显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为根本的不是停留于在形式和体制上设计和构建出一整套细致的制度体系,而是要着眼于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完善,以促进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为目的,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治理中形成的有益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中国实际现状出发,创新治理思路和路径,真正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有效乃至高效治理。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以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有效治理”为目的,以最终“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治理体系。正因如此,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始终以开放、平等、自信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的治理经验,又坚持以本国实际为导向,着力于实现本国社会事务的有效治理,进而为增进人民的幸福保驾护航,这也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所坚持的正确方向,是其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我国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逻辑。必须坚持在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激活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活力,使其更加成熟定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解国家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和完善。

猜你喜欢

特色体系国家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