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面向国际学生的地域文化教学探讨
2020-01-09郑东晓
郑东晓
(遵义医科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面向国际学生的中文教学自然也承担起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责任。关于教授主流文化还是地域文化这一问题,赵贤州认为,“要传授的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否则,从一个侧面又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地域文化知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才是传授的对象”[1]。这一观点是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的国际学生大都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留学,他们日常接触到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主流文化。然而,中国已经迈进新时代,用新时代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观点,它的时代局限性显而易见。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走出去”与“迎进来” 方针的引领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到二线甚至三线、四线城市留学,主流文化教学出现盲区,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且仍发挥作用的集体文化传统[2]。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除共通之处外,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新时代主流文化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学生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主流文化教学弃之不顾,而是应该深入思考如何把握主流文化教学和地域文化教学的关系,如何将它们合理地融合在一起。国际中文教师应该以地域文化教学为起点,兼顾主流文化教学,以点带面,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中国形象。这样既可以帮助国际学生尽快克服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消除思维定势、提高中文交际能力,还可以扩大留学目的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当地环境
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身处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由于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象征符号和社会交流手段,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丧失而产生的一种失落、紧张、迷失、沮丧、排斥、无助乃至恐惧的感觉[3]355。国际学生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大都会经历一种复杂的文化体验。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文化休克的不利影响,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呢?这是国际中文教育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研究证明,帮助国际学生了解新环境、新文化是一种有效手段。当下,来华国际学生留学目的地选择范围日趋扩大,他们所接触到的地域文化多种多样,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导入地域文化内容,可以补充主流文化教学中的文化盲点,更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生了解和适应新环境,协助他们重新建构社会身份,缩短文化沮丧期,尽快适应生活环境。
(二)消除思维定势,提高中文水平
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指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态度会影响语言的学习效果[4]。国际学生来中国以前,通过媒体、口口相传或者其他渠道,通常有机会接触一些零零散散的中国文化,但由于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缺乏了解,“管中窥豹” 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学生根据自身对中国的有限了解,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势和固有偏见,加之留学目的地与预期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其在学习方面可能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中文学习效果。开展地域文化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为他们呈现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偏见,让他们逐渐理解和接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高中文水平。
(三)提升地域国际知名度,助力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国际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地域文化对外宣传的重要桥梁。与常态化的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相比,国际学生群体用本国或本民族文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阻碍,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通过地域文化教学,让国际学生首先了解、理解地域文化,然后慢慢爱上地域文化,最后让他们自发地为留学城市进行宣传,可以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地域文化,能够提高留学城市在生源国的知名度,并通过滚雪球效应,吸引他们来华进行商务合作、学习交流或者观光旅游,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国际中文教育将逐步规模化和产业化。地域文化魅力在国际学生群体之间的传播,将促进地方国际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从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5]。
二、地域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
地域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关乎教学效果的优劣,若想选取恰当、优质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选取原则。国际汉语教师作为地域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者,首先要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充分了解不同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在选取具体内容时,须秉持客观、真实、开放的态度,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国际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又要以内容为王,重视所选内容的趣味性、相关性和可接受性,切忌仅从单一视角考虑问题,否则将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甚至可能会起反作用。
(一)关注国际学生真正的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已经普遍为国际中文教育界所接受,地域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李泉认为,不能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来选取内容,而是要关注国际学生真正的需求[6]。关注国际学生真正的需求是指在留学目的地环境下,国际中文教师要把国际学生的留学体验和对地域文化的刚性需求视为焦点。这是因为国际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国际中文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需求,适时进行引导。同时,帮助国际学生解决文化困惑或者扫除交际障碍是地域文化的教学目标,若想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关注国际学生的留学体验与留学目的地的环境特点,然后围绕国际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再利用恰当的时机组织专题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以国际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并不是一味地迁就迎合国际学生“文化猎奇心态”,而是要考虑国际学生合理的需求,不能把地方低俗的文化糟粕选作教学内容。
(二)与国际学生中文能力相适应
国际中文教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地域文化教学也不例外。赵贤州认为,文化导入必须遵循阶段性原则,所谓阶段性,是指文化应有自己的“等级” 体系[1]。换言之,这一原则实际上就是要求地域文化教学内容必须与国际学生中文能力相适应。国际汉语教师作为地域文化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兼顾教学内容难度和学生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具体做法就是,首先判定不同地域文化内容的学习难度,然后根据学生的中文水平,选取不同难度的地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添加适量的、与日常交际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既要简单明了、易于接受,又要贴近现实生活。对于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开设专门的地域文化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专题,揭示地域文化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观,帮助国际学生加深对地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趣味性、相关性和可接受性
趣味性和相关性是指在兼顾国际学生诉求和中文能力的基础上,聚焦地域文化内容品质,考量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是否与留学目的环境密切相关、能否提升学生语言生活能力。有趣且相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理论指出,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相关,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7]433。因此,国际汉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以趣味性和相关性原则作为内容选取的指标,选取优质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另外,可接受性是指要了解国际学生的文化背景,选取国际学生心理上能够接受的地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避免产生文化冲突。地域文化教学目的之一是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千万不能因为地域文化内容选取不当而产生新隔阂。为此,在选取文化内容时,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涉及敏感问题,避免无意中伤害学生的感情,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另外,在展示地域文化内容时,切忌强迫学生接受或认同,更不允许有唯我独尊无视他国文化的现象出现[8]。
三、地域文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要实现地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需要规范的内容选取原则,更需要科学的实践路径。国际汉语教师作为地域文化教学的践行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地域文化教学意识,科学高效地安排地域文化教学,不能存有因循守旧的观念,将地域文化教学限制在教材和课堂里,而是要推陈出新,坚持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采取编写地域文化教材、培养学生对比意识、组织课外体验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措施,提升国际学生文化适应能力和中文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地域文化教学目标。
(一)编写适切的地域文化教材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以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所需为开端。国际学生来到中国,首先要适应留学目的地的生活,适应生活的前提就是具备与中国同学和当地居民交流的能力。国际中文教学一直以来比较重视主流文化,大多数文化教材都在描写和阐释主流文化,然而主流文化教学内容与留学目的地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贵州求学的国际学生初级阶段便要学习北京的四合院、王府井等内容,这样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不符,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阻碍中文的学习。合适的教材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的基础,地域文化教学迫切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组织编写地域文化教材时,要根据国际学生的中文水平,将留学目的地的自然风貌、名胜古迹、美食、历史人文景观、方言等以专题形式编辑成教学资料,由易到难、从简入繁,阶梯式设置课程,使学生分阶段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元素。
(二)培养国际学生的对比意识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所提出的外语学习目标中有一项是比较(comparisons)。它带来的教学启示是,在开展地域文化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意识,因为对比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分辨母语文化与留学目的地文化的差异,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度,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加深对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让他们明白不要以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规范去评判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学会理解和宽容难以避免的文化冲突,为他们学习地域文化扫除心理障碍。例如:教师在讲授地域行政区划时,就可以与生源国行政区划进行比较,如对比中国与泰国的行政区划,同时借此讲述地域行政区划的组成、人口、民族分布等。再如:苗族的“三月三” 与泰国的泼水节比较,讲述“三月三” 的起源、发展和意义。当然,这也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
(三)“课堂+ 课外” 体验式语言文化教学模式
地域文化教学要以专题形式为主,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一种“课堂+ 课外” 体验式语言文化教学模式。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使用多媒体工具,采用图片、宣传片等形式介绍地方文化特色,为以后的课外体验活动打下基础。课外组织体验活动使学生寓教于“游”,依循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地域文化实地体验的校外第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感观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提炼和升华。例如:在学习完地方美食的相关内容后,带领学生到美食街实地体验,让学生自己购买食品,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地方自然风景区、名胜古迹地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带学生到民族博物馆等保存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地方参观,借助现场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结语
将地域文化纳入国际中文教学体系,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更应注重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国际中文教师要不断检验地域文化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路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陈旧、过时的内容,让地域文化知识紧密贴近现实生活。此外,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地域文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