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医学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优化策略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2020-01-09张莉
张 莉
(川北医学院 学生工作部,四川 南充 637100)
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需求已能基本满足,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高校资助工作的任务也从“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转化为“践行立德树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促进个人能力发展”。因此,高校学生资助工不但要发挥“保障” 功能,更要突出“育人” 功能。近年来,国家针对贫困地区的高考专项招生政策相继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多更好的升学机会。以川北医学院为例,学校2019 年入学新生农村生源达到6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超过40%。川北医学院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充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着力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有效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医学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育人理念滞后
按照四川省最新文件要求,人数不足2 万的高校,每5 000 人应配备一名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但大部分医学院校均未达到人员配备要求。资助工作繁冗复杂,尤其在9 月和10 月更要面临新生入学、助学贷款回执审核、各级各类奖助学金评审等任务,人手不足导致资助工作人员只能机械地应付事务性工作,缺乏对其育人功能的思考。在资助工作的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医学院校仍只关注学生的物质需要,进行经济补助,以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资助项目评审是否公平公正公开,补助资金是否足额按时发放,是否做到无差错、零投诉来评判资助工作是否合格,忽略了资助育人环节,资助工作理念与“育人” 功能脱节。
(二)心理帮扶不够细致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逐步完善,资助项目增多、资助经费投入加大,基本实现了“只有考不上,没有上不起” 大学的目标[1]480-500,随之而来的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不够细致所导致的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选择学医大多是因为能够更为稳定地就业,减轻家庭负担。但医学课程繁多、课业复杂、实验要求高,学习压力大,与城市的同学相比,他们往往又受限于基础教育和经济条件,综合素质较低,学习更为吃力。同时,他们基本都是家庭里的佼佼者,承担着更高的来自家庭的期待,有更强的自尊心,更为迫切地想要成长成才。在经济、学业、家庭等多重压力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校园贷” 在高校的兴起更是提醒资助工作需重视心理帮扶,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关心和引导。
(三)诚信问题不断凸显
2019 年四川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个人申请由本人或监护人自愿提出,如实填写《四川省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并承诺所填写的信息真实有效,学校在认定环节中不得要求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简化的流程却导致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萌发了不良思想,利用学校不能深入每个学生的家庭进行调查的漏洞,获取本不应得的资助。此外,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特别是生源地贷款手续简化,受助面更广,但助学贷款还款拖欠情况却十分严重。虽然学校在贷款学生毕业之前进行了网上毕业确认,但由于助学贷款未进入征信系统,贷款学生认为违约对自己影响较小,并不重视还款事宜,拖欠贷款,产生违约,造成不良影响。
二、新时期医学院校资助工作路径优化策略
(一)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首先,要优化资助教师的培育路径,加强资助队伍建设,为推进资助育人提供坚强保障。学校应选拔推荐资助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级培养计划,在校内开展资助政策解读、业务提升等培训会,构建集岗前培训、专业培训、骨干研修、实践锻炼等于一体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资助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建立资助教师专项奖励,给予在资助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以物质及精神奖励,并作为晋升的重要参考。
其次,要规范资助工作的管理制度。目前,各大高校都设立有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该部门不仅要管理各项资助项目,更要发挥育人作用。资助工作体现着政府和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与关怀,应建立各资助项目的管理制度,通过资助项目的浸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信息平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习惯、学习成绩、心理状态进行大数据分析,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促使管理服务向前端预防转变。
再次,要明晰资助育人的监督考核。一方面,要强化监督,从资金拨付、项目评定、资金发放到档案管理都必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在上级的督查基础上,学校还应建立由纪委、财务、学生工作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还可采取电话抽查、暗访等方式开展专项检查,切实起到监督威慑作用;另一方面,要健全考核机制,把资助育人工作实绩纳入院系绩效考核,纳入学生工作专项评优,对表现出色的院系进行单项绩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院系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二)更新资助育人方式
一方面,发挥目标导向功能,引导学生自我完善。各级各类奖学金特别是国家奖学金不仅仅是资助项目,也是学生十分重视的荣誉。学校可以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科学设计评价体系,从多个指标进行评价,如基础材料(包括学习成绩、思想道德、科研能力等)、现场陈述(对自己在校生涯进行剖析、锻炼演讲口才)等,学生要获得奖学金就必须以其评定标准为依据来进行自我完善。在学生进校伊始,学校就要组织资助教师、辅导员等对奖学金的评选标准进行宣讲,引导学生对标看齐,树立新的发展目标,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发展勤工助学育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勤工助学是资助中少有的需要“付出” 才能有所回报的项目,其本身就具有“育人” 功能[2]。学校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设立科研助理、实验助理、教学助理、行政助理及公共服务等类别的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需求和特长选择岗位,同时通过双选招聘和统筹安排相结合促进人岗相适。具体而言,可以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培训会,宣讲勤工助学价值,树立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才最光荣的意识,培训办公软件、公文写作、团队合作等内容,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丰富资助育人内容
首先,开展前期励志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选先树优,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励志成才,在资助工作前期就发挥育人实效。例如:开展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事迹展示及宣讲活动,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其优秀事迹,组织成长经验宣讲会,激励广大学生与榜样同行;开展“自强之星” 等评选活动,让同学通过投票等方式参与评选,展现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青春风采,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进意识。
其次,加强中期责任教育,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家乡、母校宣传资助政策,开展公益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认知,规范行为,并将其开展宣传服务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测评,引导学生担当社会责任,培养感恩意识,成为勇于担当的奋斗新青年。
再次,强化后期诚信教育,开展专题讲座、征信知识竞赛、“诚信校园行” 等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尚诚信、讲诚信、守诚信” 的氛围。从学生入校便建立诚信档案,形成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正面清单及负面清单,每一学期对档案进行更新,诚信档案与评优评奖、入党推荐及毕业考核都直接挂钩,提高“伪贫困”的犯错成本,规范学生诚信行为。
结语
从2007 年现行资助体系形成至今,川北医学院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已取得显著成就,资助金额持续加大,资助覆盖面达到较高比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其成长提供了基础的物质保障。新时期资助工作的重心应由解决物质需要转变为提升精神高度,通过资助育人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生价值,营造资助育人氛围,转变资助育人理念,而这当中完善的资助育人机制是前提,紧跟时代的资助育人方式是手段,丰富的资助育人活动是载体,缺一不可。因此,在资助工作中坚持育人,需要持续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