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诗论
2020-01-09张贺
张 贺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老学庵笔记》中保存了大量有关诗论的材料,据笔者统计,全书共576 则,其中有233 则文字涉及到了诗歌,包括诗歌创作方法的见解、注释音义的记载、名物的考辨等。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有利于学者更加系统完整地理解陆游的文学思想。
一、陆游对江西诗派理论的扬弃
陆游早年服膺江西诗派,曾几的诗歌创作理念对陆游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陆游也向吕本中取法,对曾、吕二人服膺终生。可以说,陆游的诗文创作理念与江西诗派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然而,学术界大都持有此种观点:陆游虽早年从江西诗派取法,但后期从军南郑,亲身经历了战争生活,促使创作理念和思想逐渐发生变化,例证就是他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及《示子遹》。学者也多从这两首诗中引言证明自己的观点,如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中引两诗后认为:“陆游中年时期在川陕西一带从军的生活经历中,重新探索和领会了诗歌创作的道路,逐步摆脱江西诗派的框架,诗风起了很大的转变。”[1]345可以看出,军旅生活确实是陆游诗文创作理念发生变化的一个缘由和转折点,但从《老学庵笔记》中可以发现,陆游并不是有了从军的生活感悟以后就与江西诗派彻底分道扬镳;相反,到了晚年,他的诗学主张仍与江西诗派诗学理论密不可分,有继承,亦有批判。
(一)“夺胎换骨”“点石成金” 论
黄庭坚认为:“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2]15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黄庭坚,常常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诗歌创作中。陆游论诗承袭这一论点,晚年在《夜吟》中提及:“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3]1433《老学庵笔记》中有不少符合此诗论的材料,陆游常指出哪些句子是化用前人的。例如:在卷1 中,陆游指出苏轼的《鱼蛮子》从张云叟的《渔父》取意而来,张云叟贬谪湖湘时作《渔父》,苏轼于是化意作《鱼蛮子》,后来二人还以诗相和;“杨廷秀在高安” 一条中,陆游认为杨万里的“近红暮看失蓝支,远白宵明雪色奇”化用王安石的“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在卷9“韩子苍诗” 一条中,韩驹钟情“拥” 字是由于喜欢钱起的诗句等[4]90。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收录了众多后人化用前人之句的材料,由此可见,一方面,陆游对于江西诗派这套“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的理论是持肯定态度的,陆游晚年的文学理论和实践仍然有着江西诗派的痕迹;另一方面,《老学庵笔记》也体现了陆游讲究追根溯源的学术品格。
(二)活法论
陆游诗歌创作理论主张精工,但并不是说要死守法度,拘泥于规矩,完全以字法、句法和章法为准则创作诗歌。陆游主张创作诗歌不应该为声律束缚,如卷5: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5]63
这则材料说世人认为苏轼的学府词不协律,而陆游认为作为豪放词派的苏轼并不是不能唱词,而是不喜欢用声律捆绑词,为符合声律而填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轼豪放之情的赞赏之情。
概而言之,陆游虽然主张作诗讲求技巧,但绝对反对人为雕琢的做法。只注重形式忽视情蕴的诗作只能流于形式,情感上无法获得读者共鸣。而自然天成、意境浑融的诗作则会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并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一主张和江西诗人吕本中的“活法”论内涵上是一致的。“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6]485陆游服膺这一理论,主张作诗不能参“死” 句,而应该用灵活的眼光来看待前人的著述。在《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中说:“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7]111直言作诗应合乎声律,待功夫深处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不离法度而又不拘于法度,这是陆游可贵的诗学创作追求。
综上所述,陆游晚年并未完全脱离江西诗派的创作理念;相反,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江西诗派的创作理念对陆游诗论有着极其深远持久的影响。陆游对江西诗派的态度和做法是有继承也有批判的,在继承中融入新的理念形成自己的诗学见解。
二、现实主义诗论
陆游早年是一个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的诗人,杨万里曾在《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中评论陆游:“今代诗人后陆云,天将诗本借诗人。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 这一评论说明陆游诗风承于杜甫、屈原,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到了晚年,陆游定居故乡山阴,生活逐渐趋于平淡,追求心境的淡泊与宁静,现实主义倾向更加明显。陆游认为诗歌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工具,要求诗歌创作要遵循真实的原则,不可违背生活规律。对于不符合真实性的诗歌,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一一指出,如卷2:
吴几先尝言:“参寥诗云:‘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五月非荷花盛时,不当云‘无数满汀州’。” 廉宣仲云:“此但取句美,若云‘六月临平山下路’,则不佳矣。”几先云:“只是君记得熟,故以五月为胜,不然止云六月,亦岂不佳哉!”[5]26
上述所论诗句为僧道潜的《临平道中》,笔记录入的是关于五月该不该有荷花无数长满汀州一番景象的讨论。依据常识,五月份荷花并不会普遍盛开,对于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诗文,陆游总是用严肃尖锐的态度指出错误。他坚决反对为了形式美就去违背生活的客观规律,作诗必须要以生活真实为准则。
三、工夫在诗外
前文已经说到,陆游中年的军中生活使他认识到作诗要贴近现实。《感兴》一诗云:“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险艰外备尝,愤郁中不平。” 这两句直接道出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现实生活即诗外工夫。“必有是实,乃有是文”[8]2087,如卷 4:
欧阳公、梅宛陵、王文恭集,皆有《小桃》诗。欧诗云:“雪里花开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便当索酒花前醉,初见今年第一枝。” 初但谓桃花有一种早开者耳。及游成都,始识所谓小桃者,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曾子固《杂识》云:“正月二十间,天章阁赏小桃。”正谓此也。[5]50
陆游一开始认为欧阳修诗句里的桃花是一种早开的花,后来到了成都才知道这种桃花叫作“小桃”,这一称谓在曾巩的诗里也得到了印证。小桃是初春开花的一种桃树,唯有亲自见过,才能知其早开,也才能理解众多诗人笔下描写的为何物。
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8]2076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任何背于实际生活的创作都经不住时间的打磨,一切人工刻意的雕琢都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笔记体作品,《老学庵笔记》中的诗论材料虽散且杂,但是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与陆游其他诗学主张结合起来考究后,能够发现它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有利于提升其诗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