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
2020-01-09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夏宇敬张莉赵仙花
德州学院汽车工程学院 夏宇敬 张莉 赵仙花
我国拥有两千多所高校,其中绝大部分高校是归省级政府管理,即地方高校。2019 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有关工作情况介绍》中提出将进一步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方向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更加贴近社会需要。然而,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衡量和评价,由谁来进行衡量和评价,以怎样的标准或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价等相关问题,是此类问题研究的关键。
一般来讲,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要能够体现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相适应,与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相适应,与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相一致;更能体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所培养的学生,与国家、社会以及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等校外多方面需要的适应程度。
在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就提出并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主体其主要属于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价,主要包括第一方评价体系和第二方评价体系,前者是以高等学校的自身评价为主,属横向评价体系;后者是由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评价的纵向评价体系,两种评价均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匹配,故引入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已是必然要求。2010 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高校和教育管理机构之外的具有教育评估资质的第三方组织和机构对高校教学科研质量、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诊断性评价的活动。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可以弥补第一方和第二方评价内部评估模式的缺陷和不足。无论是高校自身还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估都属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估,评估过程难免会出现“评估角色重叠”“人才培养微观层面评价较弱”“评价结果相对隐蔽,不公开”“评价标准无法体现高校教育特色”等情况,同时也缺乏与社会和市场的沟通互动,致使教学质量评估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不同步。
其次,第三方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往的评价模式更关注的是高校的发展规模和完备度,而内涵建设和质量建设更关注的是质量和层次,显然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赶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
最后,第三方评价将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进和提升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第三方评价机制在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遵循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结合社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质量要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做出评价结论,评价结果会向社会公开,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会相关群体提供选择依据,还可以使社会各界能够对该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设还处于研究阶段,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严格来讲,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科学有效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高等教育评估理念转变的观念不强烈,参与不积极。高等教育院校的参与有助于实现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有效实行,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日本的日本大学基准协会等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都是由高校参与的,具有社会性、中立性的特点。
政策保障方面,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起步较晚,机制建设较国外还不够完善,所以目前尚缺乏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对社会组织运行的管理政策还比较严格,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组织的设立门槛较高,第三方社会团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现有的少数几家第三方评价组织也没有切实发挥好第三方评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影响力,其对评价结果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目前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明显缺乏层次性,评价指标的建立不够科学,缺乏差异性的评价标准。高等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类型、质量标准等因素均不同,因此科学的评价就是要结合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特色建立适应的评价模式。
关于地方应用型高校第三方评价机制的研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与所设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联度、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社会及行业对所培养人才的满意度,以及所评价高校的社会贡献度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进而构建全面、客观、公正、多方协同、反馈的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而积极引导高校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情况,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优化教学质量。
首先,要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研究的关键,设计的指标要能够较为客观地反应所评价内容。由于我国高校的类型不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所以确定的指标体系要能够反映高校的办学类型和特点,反映不同的培养层次,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指标及判断指标权重,充分考虑各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和教学情况。评价指标不能是千篇一律统一标准的,虽然指标体系要全面,但不能事无巨细,要有重点,有关键,有区分,指标间要有逻辑,确保指标体系的独立、完整,能够公正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总体情况。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协同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教学质量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是吸纳多方元素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评价主体方各有标准和要求,因此要积极协同评价主体和客体双方,共同设计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人才质量和社会的满意度等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的第三方和高校在评价机制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产业发展。
最后,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使高校的教学方案的设置同人才需求同步,同社会要求同步。因此第三方评价体系要具有及时有效的反馈功能,及时了解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科学调整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建立教学管理调控的长效机制,将多元指标的评价汇总分析,指导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进而达到专业设置和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贴近、与行业企业需求贴近的目的,促进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涉及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与建设、教学效果、师资配备与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内容。
(1)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确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考量专业的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是否适应行业需求,以及专业的优势、特点等情况。
(2)课程的设置与建设方面,要评价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包括设置的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拓展课、实践课的情况;评价各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情况,以及课程标准与行业要求的匹配度;评价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完成情况。
(3)教学效果方面,主要考察学生经过教学和科研培养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质水平三方面的情况,要评价所培养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如学生对通识性知识、专业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综合应用情况。学生所具有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中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格等。
(4)师资配备方面,所设置指标要能够评价高校教师和硬软件配备的情况。如专任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比例、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科研带头人等方面的评价;对于兼职教师也需要选择客观的评价指标。学校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图书馆资源,校内、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利用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5)教学管理方面需要考察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比例、相关荣誉和获奖情况等。
(6)除上述内容评价指标,还需要包括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考核内容,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情况和获奖情况,创业大赛方面的参赛情况和获奖情况等。
除上述内容,还应该纳入社会的评价,如学校的招生情况、毕业情况、就业情况、就业质量,行业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情况和社会对学生的好评度等。行业企业主要衡量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情况。社会要评价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对社会的贡献情况,以及评价毕业的知识能力是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可以说,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的评价结论,一方面可以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反馈,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会要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衔接,引导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积极拓展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是结合了学校内部、社会、行业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全面客观,既要反映学校的自身情况,又要体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程度,以评促建,切实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提高,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建设和监督中来。通过第三方评价,可以促进学校和社会等各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之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准确掌握社会、行业发展动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