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常态化与企业转型升级
2020-01-08张培丽
国内外疫情防控常态化意味着疫情防治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变量,对企业将产生持续的影响。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经持续了半年多的时间,截至目前国际上新增确诊数量仍在不断攀升,尚未达到峰顶。截至7月19日上午9点,全球累计确诊超过1430万,较前一日新增6万多人。国内疫情虽然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从6月初北京和7月中旬乌鲁木齐的再次小规模暴发说明了疫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国内外形势都要求疫情防控常态化,这意味着疫情防治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变量,对企业将产生持续的影响。
疫情的影响
疫情防控常态化将会渗透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高传染性和复杂性,防疫常态化就要求企业将防疫工作内化为企业运营的必然环节,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在生产生活安排上充分考虑防疫需要,做好防疫物资和人员配置的充分投入和准备,以避免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冲击,防患于未然。
此次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在复工复产中面临供应链不畅障碍的问题。虽然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好转,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我国第二季度GDP增长达到3.2%,但是疫情也仍然存在着高度不确定性,局部地区仍可能出现小规模聚集性病例,从而影响个别产业链。同时,受到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处于无序和重构时期,政府干预明显增多,全球产业链的安全性受到冲击。以芯片领域为例,美国针对中国多家企业使用含有美国技术的产品进行限制和制裁,对华为的打击更是层层加码,不仅美国对华为芯片进行断供,而且颁布禁令要求,任何非美国的芯片制造企业,必须先向美国政府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才可以使用美国的技术和工具给华为供货。受这一禁令影响,华为很多合作伙伴都存在着断供华为的风险。因此,应对产业链供应存在的不确定性,就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随时应对的问题。
此外,疫情不仅直接冲击了消费需求,也深刻影响了居民消费习惯,加快了消费升级。天猫今年6月份发布的《疫情后中国人生活的8个改变》报告指出,疫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正在面临后疫情时代的全面重塑。消费的突出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疫情使大家意识到健康和免疫力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医疗保健类产品的消费。根据今年天猫618及阿里健康的消费数据显示,健身、营养保健、防疫、文教、知识付费、消毒杀菌等多个品类今年增长异常迅速。其中,中医保健同比增长了134%,营养滋补品同比增长了144%,划船机、椭圆机、跑步机等运动器械的增长均超过了100%,疫苗服务成交额更是同比大涨近10倍。二是消费更为谨慎和理性。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持续下滑,停工停产和企业倒闭情况层出不穷,居民收入增长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也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作为当前的消费主力,90后有着旺盛消费倾向,但根据媒体对多位90后的采访发现,疫情后他们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克制和冷静。乐信研究所的《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消费趋势报告》指出,大环境中的危机感让年轻消费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欲望,他们变得更为理性,享受型需求吸引力在下降,80%的受访者负债率低于30%,并由于疫情期间工作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22%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提前还款,以避免债务积累和信用受损。三是线上购物成趋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但网上零售额同比却增长了7.3%,巨大的反差显示出疫情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
转型升级是生存之道
在防疫常态化情况下,企业转型升级已经不单单是提质增效的需要,而是企业生存的需要。原因在于:
第一,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必须通过转型升级来弥补。疫情对大量中小企业已经形成实实在在的影响,很多服务类企业甚至至今仍处于停业和关闭状态,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用较短的时间去化解全年成本支出。企业已经出现的损失只有以比原来更高效的增长才能弥补,况且从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来看,防疫对企业的影响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且深刻影响企业发展,这就更需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以效率换时间。
第二,疫情中的扶持政策不可能一直持续,必须依靠自己来生存。为应对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我国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但是这些政策大部分都是特定时期的特殊政策,一旦政策到期,企业就不得不直面市场,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尽快借助政策加快转型,练好内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第三,疫情下的中小企业都在积极求变,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不被淘汰。为了生存,大量中小企业都在迅速调整,通过灵活用工、加快推进互联网应用、开拓新市场等各种方式寻求改变,以适应市场变化,那些停滞在原来舒适区,拒绝改变或缓慢改变的企业,只能在新的环境下被加速淘汰。
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企业转型升级,不仅仅限于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而是应该推进思维方式、运营方式和实现方式的全面转换。
防疫常态化下,企业必须加快思维方式转变。一是从安乐意识转向危机意识。本世纪初,得益于对外开放的改革红利和低成本优势,我国企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即使野蛮生长的企业也可以立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竞争和淘汰加剧,这就需要企业建立起时刻应对挑战、艰难求存的忧患意识,做好应对激烈竞争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充分准备。二是从做大意识转向做精意识。我国很多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做大作为发展目标,盲目扩张快速做大规模,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基础不牢,大量企业常常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倒闭困境。对中小企业而言,做大并不是唯一目标,做精、做久也是中小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日本很多企业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比如日本的家族企业金刚组,虽然规模不大,但凭借其对主业的专注已经存活了超过1400多年,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企业。三是从远大理想转向活着就是突破。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下,企业家需要有平常心,不要急于追求过于高大上的目标,能够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成功和自我突破。
同时,防疫常态化下,企业必须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从片面化生产转向系统化生产。受到疫情影响,复工复产过程中出现的堵点、断点、难点凸显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企业未来生产中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于企业所处的生产环节,也需要具有系统化思维,构建起健康的产业生态,通过提升企业自身信用水平,稳固产业链合作。二是从粗放生产转向精细化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和消费升级的需求都挤压了粗放生产的生存空间,这就需要中小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产品和领域,秉承工匠精神,通过专业化和极致化为产品赋能,通过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三是从刚性生产转向柔性生产。消费升级早已对企业的刚性生产、批量生产提出了挑战,疫情进一步证明刚性生产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尽快升级改造工艺流程,转向柔性生产,增强企业的弹性和适应能力。
此外,企业必须加快市场实现方式转变。一是从线下为主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进程,企业必须加快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适应消费方式的改变。二是从以产定需转向以需定产。在短缺经济時代,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决定了企业只需要关注生产,而不需要过多关注市场就可以获利。而在物质丰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企业就必须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化,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非物质化和品牌化等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产量结构。三是从薄利多销转向质优价廉。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下降,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消费者在要求低价的同时,还要求产品的高品质和高性能。
本文作者张培丽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