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的儒者

2020-01-08廖丝丝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王阳明

摘 要: 当代作家袁仁琮的长篇小说《王阳明》通过描述励志成圣的人生追求、安邦治国的儒将事功和开宗立派的心学创建等,展现了王阳明复杂的人生经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儒者形象。在复杂的官场浮沉中,在百死千难的人生经历中,王阳明却始终不改自己立志成为圣人的初心,总是将国家安危和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并身体力行地用自己的思想学说为后世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关键词:王阳明 儒者 立志成圣 儒将事功 开宗立说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他自幼立志成为圣人,在历经百死千难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者”。他不仅在安邦治国上取得了盖世功勋,而且他还成为心学的一代宗师。当代作家袁仁琮在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王阳明》就通过描述励志成圣的人生追求、安邦治国的儒将事功和开宗立派的心学创建等故事情节,展现了王阳明复杂的人生经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儒者形象。

一、励志成圣:王阳明的人生传奇

在小说《王阳明》中,王阳明在十一岁时就立志成为圣人,他说:“登科及第有啥意思?不过是寻章摘句,拼凑成文,骗骗考官罢了,没啥真本事。这种事,我不稀奇。我当当圣人还差不多……”稚子脱口而出的话令在场的大人们都心里一惊,也招来了大人们的训斥,然而他后来却用了一生的行动去实现这个理想,并最终成为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者。

在小说中,刚过而立之年,王阳明就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当时,正值宦官刘瑾专权时期,王阳明为被迫害的大臣们上奏疏弹劾刘瑾,最终被刘瑾处以杖刑,并被调去龙场做驿丞。即使经历被贬后的重重磨难,王阳明依旧不改自己的初心,在父亲为保他命,无奈之下想讨好奸臣时断然不肯,他说:“若让父亲晚节不保,儿当万死。”将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让王阳明成为世人的楷模。而在被贬贵州龙场的情节中,作家也描述了王阳明在龙场没有什么食物可吃,只能住漏风的岩洞,或是住在新搭建的草棚里,他的随从都抱怨不已,然而他自己却处之泰然。他说:“尧舜都是圣人,都住过茅棚,我为什么不能住?”王阳明以圣人自期,根本不会把任何苦难的磨砺当一回事,他这样的精神自然也鼓励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在龙场时,他总是怕麻烦百姓,自己总是无私付出,从不求回报。他免费给龙场的孩子们教书,并且不计较王光显偷他东西的前嫌,依旧教他的孩子读书识字。遇到凄惨的徐天永父子时,他将身上所有的银子奉送,并且在他们死后挖墓穴,亲自在坟前摆上供品,来拜祭他们。王阳明的宽阔、仁爱的胸襟使得大家对他倍感尊敬,也影响了龙场的每一个人。

小说中的王阳明始终坚持做一个正直磊落、为官清明之人。在被贬龙场时,当他被要求向一个无理的校尉赔礼道歉时,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没有做错事是不需要道歉的,不能因为怕惹出麻烦就违背自己的良心,没有了尊严。在江西任庐陵知县时,王阳明更是秉公执法,从不收受贿赂,一心为百姓分忧解难。他也从不计较钱财多少和功名得失,在自己的薪俸很少的情况下,还拿出钱财给来劝谕的里正和乡绅,甚至为惨遭贼害的百姓修坟。同时,王阳明心系百姓,在带兵平乱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仁安邦。在大帽山围剿中,他始终坚持不滥杀无辜,要求围剿寇贼的官兵要好好保护老幼病弱。在攻打横水、左溪时,他下令不准伤害妇女,不准虐待归降的山贼。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帅兵进剿广西思恩、田州、八寨和大藤峡的“瑶乱”。虽然他早已归隐林下,过着自己一直期望的讲学论道的宁静生活,但他还是选择为国出征效力。在吸取先前教训的情况下,他采取了不虐殺,好言劝谕的办法,使叛乱的百姓最终归顺了朝廷。也正是经过这一系列的征伐,王阳明更加明白了圣人为什么要讲仁政,为什么要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

在小说中,作家也描写了王阳明内心的挣扎,一句“正是浮名未易抛”揭露了他内心的矛盾。他厌恶朝廷上下污浊的勾当,但他经世济国的抱负并没有泯灭,他一直坚持要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因此,在面对刘养正何必受制于人的发问时,他说只要地方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他就隐逸于世,并不在乎官位的高低。面对弟子钱德洪的不解与劝阻,他仍旧选择留下为朝廷效力,希望自己的主张能用来治国安民,让国家兴旺,百姓安康。即使在贵州龙场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也对朝廷始终抱有期望。他总认为,那是因为皇上一时糊涂,只要弄明真相就会醒悟,会惩恶扬善。在朱宸濠蓄意谋反时,他在两难抉择下毅然决定平叛反贼,将国家社稷和百姓安危考虑在前,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于后。可以说,王阳明自幼立志成为圣贤,他坚守圣贤之道,始终心怀苍生,并用一生的追求取得了儒家圣贤的地位。

二、儒将事功:王阳明的文治武功

在小说中,王阳明身为地方官,非常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他在江西庐陵任知县时民间纷争案件堆积,官府门口人如潮水一般涌来。然而,他并未采取施威刑的办法,而是从治心开始,劝谕那些为小事打官司的百姓,使其明理。极少数不吃理的死硬者,再按大明律严惩以警示,并且在抓获典史收受贿赂、放跑犯人后,他第一时间先了解原委,并给典史将功补过的机会,并说:“处置人容易,教谕人难。”典史感激不尽,果然用心做事,不敢再犯。

小说中写道,王阳明自小学习兵法,而这为他的军事才能打下了基础。但在王阳明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背后,更有他教化人心的智举。他的军事才能初显于贵阳,苗民攻打贵阳,而安贵荣希望宋然垮台,因而坐视不理,情况十分危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安贵荣突然发兵解围,苗民仓皇退去,大家也松了一口气。后来才知是王阳明给安贵荣写了一封信,分析了所有的利害关系,对安贵荣加以劝诫,晓之以理,最终保住了贵阳。

在大帽山围剿时,王阳明先是张贴招抚告谕,对受降盗贼一不杀,二不歧视,以仁厚待天下,招抚千百万盗贼。后来在围剿时他也始终坚持不滥杀无辜,本来凭借出色的战略安排他已接近全胜,但他在这时并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歼灭盗贼,而是想着教化人心。对于谢志山这样的首领,他也并没有立即处决,而是劝他改恶从善。他几次三番对董超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说服其他反官府的盗贼接受投降,不再作恶,一切既往不咎。

小说中,王阳明在平叛朱宸濠时也是建立在“乱心”的基础上,他摸透了人的私欲,故能使出精妙策略。他先是四处放话,然而迟迟没有动静。让朱宸濠以为他只是虚张声势,实际是指挥不灵,从而全力东下。王阳明又使计得知王府兵力,让朱宸濠先在安庆失利,回师救援时又被断掉后路。而王阳明又知晓此时朱宸濠会向九江求救,早已将其攻破,紧接着又占了洪都,使得朱宸濠在江面上被前后夹击,最后因火攻在鄱阳湖被生擒。但他对于一些并非真心想反的人,还是想尽办法来挽救他们,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作为一名儒将,王阳明善于教化人心的智举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战役中发挥到了极致。小说中,在奉旨进剿广西思恩、田州、八寨、大藤峡的“瑶乱”时,王阳明吸取了先前攻打大帽山、横水、桶冈时的教训,不愿再看到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真正从体会对方的心情出发,只希望他们都能改恶从善,重新做人。因而绝不允许虐杀,而是好言劝谕,用真心打动瑶民,让他们归顺,并将他们好好安顿,让他们选择回家种田等。在不费一兵一卒的前提下,王阳明在极短时间内就平息了这场叛乱。

在小说中,王阳明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他有多少胜绩,而是他能够始终从百姓的安宁出发。每次打仗他都不为胜利而沾沾自喜,而是反思为何盗贼穷途末路也依然要反。他知道剿灭对手并不是真正的胜利,迟早会死灰复燃,只有取得人心,使人回到正道上来,才能真正达到国家安宁和社稷稳定的目的。

三、开宗立说:王阳明集心学大成

在小说中,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思想及其所倡导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以及“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源,尽是尽性。只有至诚才能尽其性,尽其性才能知天地之化育”等学说,在当时很快就吸引了一大群求知者。a而“心”的核心是没有一点杂质的“圣心”,也就是没有私欲的心,另外,“心”的核心还包含“理”,且有“心”才有“物”。b

小说中的王阳明是平民意识觉醒较早的思想家。在他看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也把自己造就成圣人作为最终目的。c但他时刻强调,学圣人之学,并不能止于言词。既要学圣人之心,又要有所行动,知而不行,并不是真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渐向圣人靠近。因此他不单单只是传授学说,而是将自己的学说应用到生活与官场中,以身作则,影响他人。在小说中,王阳明不仅时刻以“去私欲”要求自己,无所谓个人得失,还以“去私欲”启迪他人。在江西平乱时,他便从治心开始。他不以武力镇乱,不以威刑施压,而是以开导人心为本,也就是劝谕人们去私欲,存天理,那么百姓也就自然向善。他提出如果生活中人人都能去私欲,那么大家也就不会为一点小利益而纷争不断,为一亩三分地争得头破血流;如果官场中人人能做到去私欲,不贪私、不枉法,凭着自己的良心做事,这样就能成为一个正直的好官,真真正正为百姓分忧解难。他的理论果然奏效,民间积案解决不少,并且官场的风气也大有改变。

王阳明在思考是什么让人做了坏人,又是什么让人成了好人时,提出了“致良知”。人心本是明亮的,被私欲蒙蔽,即染上了污垢而学习就是要努力使自己恢复天性,也就是良知。如果人人都能“致良知”,那么也就会达到政通民和的效果。因此他在最后一次奉旨进剿广西思恩、田州以及八寨、大藤峽的“瑶乱”时,不愿再看到战争的惨烈景象,他深知这样无法解决问题,世道的改变还是建立在人心的基础上。他劝说卢苏要向善,世道并不是靠几个人的反抗就能改变的,打仗并不能换来新世道,最重要的是人心都能向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才是真正有成效的整治。正是这样一番话,说服了卢苏,也让无数瑶民愿意归顺,化干戈为玉帛。尽管最后的结局令人痛心,但至少王阳明曾经为之努力过,世间已留下了他的足迹。

小说中的王阳明曾在多地讲学,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心学思想。年轻时,王阳明在山阴阳明洞天收徒讲学。后遭迫害之后,被贬龙场做驿丞,他给当地的孩子们讲学,吸引了不少学子慕名前来。在他的学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后,又被派去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他的讲学开创了新方式,也使学生开启了新思维。他并不像传统的讲学先生那样一味地讲授古板的学问,而是鼓励学生一起思考与讨论,对于质疑的声音他往往感到欣喜,喜好这种思想的碰撞,他的学生们也继承并传扬了他的学说,在他离开龙场后,就由他的弟子给龙场的孩子们讲学。王阳明的学生最后还将他的讲学语录印成了《传习录》,供世人流传学习。他的心学思想也一直延续着,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儒家学子。

四、结语

袁仁琮的长篇小说《王阳明》在展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过程中,多角度地为我们呈现了王阳明行动的儒者形象,其形象真实、丰富而饱满。在复杂的官场浮沉中,在百死千难的人生经历中,王阳明却始终不改自己立志成为圣人的初心,总是将国家安危和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并用自己的思想学说身体力行地为后世做出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a 龙光沛:《明中叶文人的一座浮雕——读袁仁琮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贵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第44页。

b 黄毅:《文学家研究历史新视角——从〈解读王阳明〉看文学家的历史研究》,《贺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57页。

c 过伟:《鲜活的哲学家艺术形象——读侗族作家袁仁琮长篇小说〈王阳明〉漫议》,《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39页。(指导老师:卓光平)

作 者: 廖丝丝,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王阳明
悲悯照亮前行路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赞《百家讲坛》讲述的王阳明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霍思燕与王阳明拍亲密戏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