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昌:大山深处的科技教育先行者
2020-01-08李瑚
◆本刊记者 李瑚
2019年8月,陈富昌和袁隆平、官春云等人被评为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
与院士同台领奖的陈富昌是谁?湖南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一定认识他,或者见过他指导的学生的创新作品。
他是一名乡村教师,身处深山,却是科技创新教育的先行者。自1981年至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举办40届,他和学生参加了40届,30多届获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参加了30多次,20多次登上领奖台。
陈富昌获得的奖状、证书约有8千克,辅导学生获得的奖牌约有6千克。这些没有奖金的奖状和奖章记录了他坚实初心的历程。
点燃农村娃的创新梦
年过七旬的陈富昌早已退休,但仍然在岗。在第40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隆回县金石桥镇中心学校选送的《跨栏式雏鸭体质分选器》《体验郎官酒,探索新酿途》两个参赛项目均获得一等奖,这两个参赛项目都是以他为主辅导学生完成的。回顾他以往指导的作品,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研究对象都是动物、植物,十分具有“农村特色”。
“农村不能和城市比,这里信息闭塞、条件有限。”陈富昌笑着解释,“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资源丰富,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活蹦乱跳的小动物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他启发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对学具、炊具、农具等进行改良,对农作果蔬进行高产实验,对野生植物进行考察研究。
以前金石桥镇家家户户都养了牲猪,如果母猪病了,仔猪就没奶吃,但人工喂奶费时又费力,还会导致仔猪拉稀。学生杨冠宇发现问题后,在陈富昌的指导下,历经半年反复试验,发明了“仔猪免疫奶发生器”。2016年该作品获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杨冠宇也因此被企业选为形象代言人。
40年来,陈富昌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而他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从未间断。金石桥镇中心学校和洞下小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室里摆放着多年来学生们捣鼓的小发明和小论文展板:让小鸡跑步才能吃到食物的“牧鸡小农场”、类似搓衣板的花生剥壳器、像秋千架一样的立体养花种菜架,还有《营养球红薯苗栽插高产实验》《雪峰山地区野生蔷薇科植物资源考察开发利用研究》……这些都是学生为解决农村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洞下小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室里摆放着许多件学生捣鼓的小发明
以身示范传递接力棒
陈富昌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为了提高农村科技创新普及率、培养更多科技教师,他花费无数个夜晚将数十年的经验整理成《中小学劳技教育中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农村中小学开展野生植物研究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等论文。
2006年,陈富昌开始带徒弟。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教师,一要勤奋,多思考、多动手;二要较真,不能蒙混过关;三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金石桥镇金桥小学科技教师张梦君一直铭记恩师的教诲。有一次,她辅导学生制作老人按摩椅,设计完图纸后就把样品制作的任务交给电焊师傅,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陈富昌知道后拉着她来到电焊师傅家一起指导样品制作。后来,这个小发明获得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在陈富昌的影响下,科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活动已从金石桥镇辐射到隆回县所有的中小学。陈富昌祖孙三代同为科技教师,更是一段佳话。儿子陈华追随父亲的脚步已成长为湖南省优秀科技教师,孙子陈金飘也加入队伍,带领学生一起创新。
2015年,陈富昌与陈华合作出版了《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研究》,这本书指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山林,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陈富昌给学生介绍以往指导的发明作品
科学种植造就新型农民
想对陈富昌言谢的不止学生、老师,还有万千的村民。金石桥镇洞下村的陈早友联合村里的茶农成立了合作社,“土桥清明茶”“雨前茶”畅销长沙、广州等地。他说:“我能成为一名种茶专业户,首先要感谢陈富昌老师当年在学校教的种茶技术,让我们这一代有了科学种植的概念。”
故事要追溯到1975年,那时候,很多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只能辍学,回家放牛挣工分。为了让所有学龄儿童都能上学,时任洞下小学副校长的陈富昌提出让学生勤工俭学。经过多方争取,学校获得了4.6亩水田、3亩旱土和5亩茶山作为勤工俭学基地。
土地有了,种什么?怎么种?当时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已试验成功,并在全国推广,于是,陈富昌从县、区农科站要来了杂交水稻种子。之后,他又去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茶叶和生姜的栽培技术。一切准备妥当后,他带领全校200多名学生上山下田,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生姜和茶树。
科学种植让大家尝到了甜头。1976年,基地的杂交水稻亩产量比常规水稻产量翻了一番;生姜亩产1600千克,每亩增产30%;茶树成活率达97%。从1976年到1981年,洞下小学全校学生免费入学,成为全国首例!
之后,隆回县科技局又将“食用菌高产”“红薯高产”等科学试验任务交给陈富昌,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成了县里的农科园。经他试验培育的良种大面积推广后,都能增产20%~30%。
陈富昌指导学生种植高产农作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带动农民致富,他举办科技讲座100余场,开展食用菌、食品加工等培训班30 多期。
陈富昌说,老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还要考虑他们将来的“生计”,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大山,大部分人还是要当农民,我就是想要他们从小爱劳动、爱科学,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成长为新型农民”。
陈富昌经常带学生去野外观察植物,开展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