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研究
2020-01-08盘锦职业技术学院罗革云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罗革云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难问题愈加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高职学生在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存在距离,学生的竞争力普遍较低,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学生就业率不佳会影响学校的招生工作顺利展开,教育改革发展速度缓慢,教学质量提升困难,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正因为此,探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相关方需对之加以关注[1]。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招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教学改革推动了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扩大、人才输送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学生就业、招生、培养等环节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甚至呈现出较为严重的恶化趋势。
1.1 招生难度加大
由于学生数量降低,近年来全国高职院校考生人数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全民教育、高校扩招导致各大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出现竞抢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低于普通高等院校,一些院校为了吸收生源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这无疑又进一步加大了高职院校招生的压力。此外,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以省内高考单招和全国统考为参照,招生制度单一,这无疑也给高职院校招生增加了难度[2]。
1.2 人才培养质量不佳
首先,学生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匹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服务社会的优质一线人才,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反馈机制不健全,学校的专业设置不科学,根本无法客观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多学校只是盲目扩招或是增加专业类别,完全不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脱节,人才素质提高难以满足需求。其次,人才培养方案未能与时俱进。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推广力度不足,理论教育重于实践教育,加之课程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比较陈旧,这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缺乏针对性且实效不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缺乏竞争力,毕业之后很难顺利就业。
1.3 就业、招生、培养缺乏联动性
由于当前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招生、培养工作分离,各部门各自为政且没有足够的沟通交流,信息获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容易导致重复工作出现,采集到的信息利用价值未被有效发挥,就业、招生、培养机构缺乏联动性,就业关注度不够,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不科学,难以为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等提供指导,人才培养缺乏弹性,难以应对当前严重的就业形势[3]。
2 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的策略
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生产效率的提升无法脱离人才支持。正因此,高职院校承载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必须要为社会培养能够满足相关需求的优质人才。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形成联动机制是保证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招生、培养、就业三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才能够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优质的毕业生并得到社会认可,学校的竞争力得以提升,口碑得以提升,良性稳健发展才能更有保障。构建学生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在落实此项工作时,高职院校应注重如下几点:
2.1 加大招生制度改革的力度
招生是人才培养的起点,保证了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质量,才能够保证之后的培养和就业工作高质量落实。高职院校应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积极配合相关方面,以保证招生制度改革与社会需求对接。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改革质量,政府方面应从宏观角度对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调控,要引导高职院校对比自身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高职院校方面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录取机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增加考评内容,扩大招生的途径和渠道。当然,为了提高招生的吸引力,高职院校方面还应该优化自身的招生队伍,全面提高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积极与相关企业构建合作关系,要逐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削减招生工作落实的阻力。
2.2 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是向人才传授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人才进入社会岗位,在社会岗位之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使之成为优质的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创新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打造高素质、技能型、职业化的优质毕业生,还要保证学生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在促成上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要积极与知名企业构建合作关系,要善用协同育人机制开发新的课程教育、教学考核等,要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实践育人、订单式育人等,要借助就业促进招生,利用企业提高培养质量,努力打造有特色的高职学生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格局[4]。
2.3 重视就业信息的反馈
就业信息反馈能够帮助高职院校了解自身的专业设置以及社会需求对接状况,优化就业信息反馈。因此,高职院校方面应该重视就业信息的反馈,并以之作为推动学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的依据。在搜集信息时,学校方面除了应定期调研市场外还应该善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要在高职院校内部设立信息服务部门,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招生、就业、培养相关负责人,在串联招生就业部和教务部的同时努力推动联动组织构架,力争第一时间获取就业市场信息,努力为相关方提供调整工作重心和方向的参考资料。
3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围绕学生就业与招生、培养构建高效联动机制,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工作高质量落实,要善用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就业信息反馈等策略,调整人才培养,夯实人才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实力,保证学生能够与就业单位、社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并最终成为优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