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

2020-01-08

湖北农机化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产教专业课程校企

陈 波 薛 辉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西 416000)

1 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1.1 专业群专业方向定位太广

某些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方面,不注重质量只注重数量,没有结合当地经济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硬性要求各二级学院或者系部完成任务,导致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大部分都是闭门造车,凭空捏造数据来应付。不仅不能体现办学专业特点,而且也无从谈及产教融合,更别提服务地方经济。

1.2 专业课程建设不规范

产教融合应当是产业和教学的高度配合,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有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参与共同探讨修订,专业课程的内容应适应行业的发展,有可持续性。通过调研发现,以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为例,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沿用的专业建成之初,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的方案,有的略加修改,但是都是以单一过时的专业视角设置。而没有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适时调整,没有处理好专业理论课、实践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没有与之形成有机的结合。在课程内容方面,没有结合跟进信息化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发展变革,设置以单一专业技术培养为主,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且内容重复。部分所谓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并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很多高职院校依旧是闭门造车,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顺便把企业名字加了上去,后期也没有企业和专业老师的再次沟通和交流,这样的专业课程建设基础是不牢固的,不仅不能促进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专业群的建设。这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制约了人才的培养,没能体现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1.3 知识体系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共同制定,以保证课程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往往不是很明显,专业教师与企业行家直接并无过多的交流,一是专业教师任务重,企业行家生产任务也繁重,二是很多校企之间相距甚远,一个在内地、一个在沿海,不能经常面对面地交流和探讨,只是偶尔通过QQ或者微信方式简单地传输一些资料而已。专业教师不能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企业行家也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底蕴和技能水平,无法提供一套合适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改革建议。

1.4 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缺乏沟通

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鉴于教师和行业专家自身工作以及地域的因素,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并不多,而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断摸索探讨和改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和行业专家应根据行业发展状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而这个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选几本教材,而是应该具体到每门课的理论、实训的知识构成、授课内容和应达到的技能目标。这需要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共同讨论和定制。

1.5 行业专业与专业教师知识背景不同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我们大力实施产教融合也无非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作为专业教师,与学生天天打交道,比较了解学生的文化水平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在校工作,脱离了实际的生产,对行业的状态和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有的也只是各种平台新闻的相关报道而已,这导致很多老师难以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而行业专家一直工作在企业第一线,他们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最新的资讯,但是却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告知学生和专业老师。同时加上行业专家不是老师,在阐述问题的时候直观地按照企业工人的思维去讲解,是假定了阐述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实际生产基础的工人,而学生没有经过这样的生产经验,不具备这样的知识体系,所以往往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

1.6 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仅仅局限于每次期末的成绩和实训的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无疑是单一而不全面的。这种评价方式缺少了企业的参与,忽略了职业的要素,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毕业的学生也无法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及需求,更无从谈及服务地方经济。

2 产教融合视域下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

2.1 结合“1+X”证书制度,建立与之相关的专业群

《方案》中的一大亮点就是“1+X”证书制度。这种“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多元化提供了价值引领。“X”证书与以前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比有3个主要特征不同,即发证部门、实施主体、评价标准。这3个主要的不同特征就使得原有的专业建设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变化,必须做出改革。“X”证书的标准是行业、企业岗位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是将其转化为适合高职院校实施的培训标准,因此专业群建设必须结合培训内容,将其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原有专业设置,建立与之相关的专业群。

2.2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建立与之相关的专业群

过去企业没有参与或是说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与其本质属性有关。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很难分出精力、人力、财力参与校企合作。但是《方案》明确指出,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税收”的组合式激励,首次从政策层面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从而也能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加强与优质企业的合作。优质企业的综合实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能敏锐地预测行业的发展方向,且往往是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与这类企业在人才、技术、就业、服务、管理等方面合作,能提升其专业群建设的速度与水平。

2.3 弱化专业概念,改革招生模式,建立与之相关的专业群

弱化专业概念,并非指单纯的拆并相关专业,组建所谓的专业群。而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根据其调研结果与合作行业或企业就专业所开设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或修改,以满足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融入新技术、新工艺,围绕典型环节、对接国际标准,构建“基础通用、模块组合、各具特色”的专业群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在招生模式上需要改革。在现有的招生模式上,增加生源组成形式,如将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等纳入专业群培养人才的范围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让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相互补充,填补不同层次岗位人才需求。

2.4 以赛促建,打破隔阂,建立与之相关的专业群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方向是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方向的,是职业院校展现其优质专业办学水平的平台。当下各个行业、产业都在进行提质改造,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融入使得很多技能大赛传统赛项被淘汰,开设了新的赛项。赛项的筹划、组织、实施、参与云集了政府、行业、企业及各职业院校。通过参赛能了解相关行业、产业发展方向,兄弟院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水平,了解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教学的实践成果,找准自己在专业建设中的不足,探索出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方向。

3 结语

专业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遵循科学依据,建设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共同研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产教专业课程校企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