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理论课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2020-01-08吕秀梅

湖北农机化 2020年19期
关键词:舆情理论课思政

吕秀梅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思政教学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1 网络舆情向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出挑战

1.1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出挑战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的。网络作为新生事物,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学习与交流的便利之外,也会夹杂着对大学生认知和成长不利的东西。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是网络舆情积极参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网络舆情的受影响者。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其信息往往存在着虚假、诈骗、迷信、恶搞、暴力、色情的内容,甚至也会有反马列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这些有害甚至反动的不良信息容易对学生造成思想混乱和价值扭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不涉及网络新技术带来的困境与解决,但作为师者,不能对面临的问题避而不谈,而是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适应学生的变化。如何减少负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正确规范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参与,既是高校思政课新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摆在高校思政理论课面前的难题与挑战。

1.2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并非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知识的传授。在这种关系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老师作为主体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层面的良性改变。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是教育信息的拥有者,在主客关系中占优势地位,学生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网络舆情打破了这种知识传递的单向性。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让学生的信息来源变得方便、快捷和广泛,学生可以多渠道相对自由地获取自身需要的教育资源,这种状况无疑对教师的权威和教师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提出挑战。教师必须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网络资源纳入自身的知识储备,不然就可能出现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教师不知道,教师针对该问题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解答不了学生的提问,不能实现师生之间很好的互动。久而久之,就会对教师的权威产生冲击。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更新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相对教师更有活力有激情,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新技术掌握得也快。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更应该做一个学生,向学生学习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热点。同时,高校思政课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做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平等关系下,学生情感上会更认同教师,对教师的教诲会容易接受。面对网络舆情的相关实践进行教育时效果会更好。

1.3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挑战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按照相关文件掌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倾向,把知识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网络舆情让信息更多元、更丰富、更及时,“网络舆情冲击了思政课教师的媒介素养”[1]。网络时代让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在某方面很可能超过教育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及时地掌握新的媒体技术,掌握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新信息、新资讯、焦点热点事件要有敏感性。网络的多元和复杂让信息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教师也面临着要甄别真假信息和良劣信息,面临着思想迷惘与政治信仰的考验,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要求。思想道德方面,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面对复杂的网络言论和驳杂信息政治立场不动摇、不偏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教育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教师育人的教育目的。

2 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2.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也会夹杂着带有政治倾向的内容。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会有与国家的政治立场不太相符的情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利用网络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由于年龄小、阅历少而缺少正确的判断。这些现状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宏观方向上政治正确,思想行为上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教育理念的一个转变。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信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人全面发展的手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怀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在对学生整个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随时做出课堂的调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的平台。

2.3 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是堵截

网络具有隐匿性,网民不用实名就可以在各平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没有了身份的知晓让网民们畅所欲言。对现实中没有办法实现的愿望和请求往往会在网络上发泄出来。大学生群体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难免在网络上表达对社会或者学校的不满。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思政课教师必须采用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理性分析焦点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给出全面辩证的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到想要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对事件的看法进行肯定或纠正。对于能独立思考并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教师要表扬鼓励,肯定其积极思考的精神和看问题的正确态度。对于错误的思想观点与不良情绪,就要委婉地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分析自己思想的成因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

3 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途径

3.1 教学中以网络舆情案例分析进行引导

网络舆情案例大都是学生熟悉的或者是兴趣点所在。在思政课讲授的过程中,针对课程理论内容,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经典网络舆情案例用作讲课素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价值观指导案例的分析,通过网络舆情的内涵和性质的解读,让学生清楚舆情的归类,并要了解其来龙去脉和藏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用社会上的多元文化加以细致考察,避免肤浅看待网络舆情的现象。同时,让学生参与讨论与理解网络舆情案例,让学生学会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使枯燥的理论课变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知识的接受变得更容易。

3.2 教学中以情境式教学方法加以引导

情境式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情境教学是根据近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所发展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方式是通过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环境,让学生能融入教学情境中,在真实情境或者拟真实的情境下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网络舆情引导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网络舆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兴趣和深入思考的积极性,以强化对网络舆情问题的理解。

3.3 教学中以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进行引导

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及应用,让学生方便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使学生沉迷于网络舆情的讨论、转发、跟帖等行为,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时光,耽误了学业,甚至毕不了业。思政课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注意对学生崇高理想的培养,让学生把时间花在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培养上。在课余时间多读经典原著,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社会公益团体,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舆情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舆情
舆情
舆情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