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陆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020-01-08田亮
田 亮
(安陆市农机安全监理站,湖北 安陆 432600)
1 基本概况
2009年4月安陆市从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安陆市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到2019年6月,已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44家,注册资金总计22648.59万元,资产总额26650万元,入社社员合计927人,从业人员941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87台,稻麦玉米联合收获机189台,水稻插秧机284台,配套农机具1288台,育秧播种流水线32套,植保无人机7台,烘干机80台(套),其它机具224台;入社经营(流转)面积0.82万hm2亩,服务农户16361户,服务面积5.84万hm2(机耕1.1万hm2、机插播1.02万hm2、机收1.69万hm2、植保1.43万hm2);年度总收入累计达29346万元,其中,农机化年度服务收入15259万元。在市场机制下,合作社形成了特点鲜明、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晨风”模式——菜单型、保姆型、流转型;“鹏兴”模式——自育秧、代育秧、商品秧;“联禾”模式——农业产业工人。有4家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晨风、联禾、创新、梓盛),被评为省级示范社的3家(涢兴、鹏兴、郧盛)。
2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地位
安陆市地形地貌有自己的特点,有丘陵,有山区,还有平畈。依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农机大户模式、种植大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能人牵头带动模式等。主要的经营模式有自营式(满足自己作业需求)、订单式、菜单式、全托式、混合式。不同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在市场农业的主导下,不断激发各合作社内在动力,不断促进各合作社自我创新、自我变革、自我提升,也充分体现出了农机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机作业与小农户分散种植的矛盾,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等使人力、机械、机耕路、水利等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机合作社机械种类齐全,能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全面全程开展作业,极大地减轻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实现农业增产增收增效,促进农村振兴繁荣,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合作社典型介绍
3.1 成立背景
木梓乡位于安陆市西部,距安陆市中心25km,西接京山县,是一个偏远的乡镇,全乡所辖23个村1个林场,总人口24126人,耕地0.47万hm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2010年,全乡农业机械拥有量迅猛发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量增加,出现重复购买等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出现互相杀价等恶性竞争现象,农机组织化程度低下,农机作业难点环节仍原地踏步,严重影响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发展。
随着农村打工潮的兴起,农村年轻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在家的993861部队,都是老弱病残的劳动力,致使全乡各村近万亩农田季节性抛荒无人耕种。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补贴政策和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成立合作社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2010年6月,由陈德新发起成立了安陆市梓盛农机专业合作社,以达到抱团作业、示范推广、市场运作、流转发展的目标。
3.2 抱团作业,融合市场完善机制
合作社根据农机作业特点,特成立了信息调度室、作业服务队、维修服务队、财务管理室,由理事会、监理会共同管理,作业服务队又分为耕整、收割、机插、机防服务小分队,选定合作社业务、技术骨干担任小分队队长,由信息调度统一分配作业任务,合作社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要求,明确制定了“菜单型、保姆型、流转型”服务信息表。对核心社员投资入股产业经营进行统一核算,松散社员按劳分配、统筹管理进行登记核算,通过统一采购农业生产物资等农资,产生规模效应,提供免费机械保养、维修服务。逐步转变社员、农机户各自为政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搭建平台,抱团发展,资源互补,互利多赢。截至2018年底,合作社资产总额127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840万元,营业收入2700万元,净利润489万元。
3.3 突破难点,引领示范扩大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逐步磨合,先后送合作社社员参加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农机局组织的专业培训,社员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一直以来,木梓乡机械插秧作业水平仍在15%左右徘徊,难以提高。2015年,合作社确定了以机械插秧服务辐射占领作业市场,做大产业、做强品牌的战略措施。投资160余万元,新建新型生产车间、机械仓库及育秧车间800m2。目前,新增水稻育秧流水线1台(套)、乘坐式高速插秧机4台、58.8kW以上耕整机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6台(套)、碎土机1台(套)、育秧硬盘12万张。合作社大力推出“自育秧、代育秧、商品秧”3种服务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超万亩开展机插秧。
合作社为保证机插秧育秧成功开展、顺利推进,先后到洑水镇、接官乡、巡店镇各地农机合作社学习取经,综合自身实践经验,积极推行“硬地育秧法”。其育秧成功率达到100%,而且秧苗出芽率及出苗率达到95%以上,生长周期短,成本低,每盘育秧成本比水田育秧节约1.3元以上。一是节约成本,用无纺布盖苗减去竹弓成本,基质、矿物质土混合减少投入,喷灌节水装置减少水资源重复灌溉;二是节约劳力,减少起沟劳力,水泥地铺盘、起盘减少运输成本和劳力投入,无纺布减少揭膜劳力,喷灌节水减少人力灌溉投入;三是减少风险,无纺布透气减少烧苗风险;四是稳控长势,水泥地升温快、保温好、秧苗出苗齐,长势也快,微喷排水好,不积水保证了秧苗的发芽率;五是便于管理,微喷可根据苗盘情况,每天最多2次,且基质、矿物质混合土含水效果好,盘轻便于机插运输。2017年4月27日,孝感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分会场在木梓举行,梓盛合作社硬地育秧成为亮点之一。
3.4 流转经营,探索规模发展
合作社长效发展,流转土地适度经营起决定因素,是合作社生命力的根本保证。针对全乡季节性抛荒和外出务工情况,合作社先后季节性流转347hm2、常年流转连片面积207hm2进行规模种植、标准化作业,率先在全乡实行水稻、油菜、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探索无公害蔬菜种植,推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充分调动合作社核心社员积极性,积极承担全市农机示范推广任务,得到各级领导和乡党委政府充分肯定,被确定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016年,被评为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2017年又被评为国家示范社。2017年5月10日,原省农机局副局长姜卫东、原孝感市农机局局长李自强等领导到合作社调研硬地育秧和规范建设情况。
4 存在的问题
4.1 整体块头不大
全市44家农机合作社,而达到“五有”标准的仅13家(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大多为一般农机专业合作社,其特点是体量小、作业量不大、“单打独斗”、发展不足、动力不强,还有少部分是只有牌子、没有房子、没有机子、没有场子、没有服务(作业)的空壳社。虽说有几家达到国家级、省级示范社标准,但其经济能力较弱、效益不高,示范带动能力有限。
4.2 政策扶持不够
虽然国家每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但资金和项目覆盖范围有限,绝大多数合作社享受不到,地方政府因财力有限,也不能配套支持或补充支持,使合作社发展壮大缺少了助力。
4.3 经济效益不高
成立之初的合作社纯粹依靠农机作业服务而抱团,但大多数合作社在发展中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形成产业规模经营的基本生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示范效果和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4.4 对接市场不力
全市农机合作社总量小,部分合作社由于硬件差,如农机种类单一、数量少、配套机具少、机具总动力小、机具集成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缺乏等,还有绝大多数合作社都存在技术人才队伍弱的问题,尤其是缺高水平的农机修理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合作社对接农业生产市场的能力。
4.5 品牌优势不强
受自身规模和能力限制,大部分合作社的产品市场定位和全面全程机械化服务水平不高,市场营销和持续供应能力不强,很难形成品牌优势,小打小闹难以形成市场影响力。
5 合作社发展方向和建议
5.1 发展方向
5.1.1 补齐短板,强化重点示范引导,推进作业全面全程
结合本市水稻、油菜、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机播、机防、秸秆综合利用等薄弱环节,在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下,引导合作社率先开展试验示范,继续在全市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重点突破水稻、油菜、小麦机插播、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和机械烘干等难点、薄弱生产环节,着力做好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应用推广示范、演示培训,全力推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为农村土地适度流转提供理论数据和科学依据,提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示范引导作用与地位。
5.1.2 发挥优势,紧扣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一是延伸产业链。引导国家级、省级合作社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与禾丰粮油、泉源粮油、林昕水饺、唐宋白花菜等公司达成供销协议,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实行订单农业,充分利用“德安府”、“涢宝”大米和“林昕”、“唐宋”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粮食、蔬菜生产的产业链条,深加工各种农产品制品,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精准扶贫。二是优化供给侧。依托农机一站式服务平台,融合农机推广示范、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农机注册登记、安全检(审)验、农机培训培育等行政服务和农机销售、旧车交易、农机维修、三包服务、农机报废等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为一体。引进智能测土配肥机,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同时积极组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涵盖农机作业网上点单、农产品交易、服务电召、日常用品交易等功能。三是开拓新生态。参考“五颜陆色”生态观光园、汤诚艺景旅游观光园、盛世闻樱休闲园等项目特色,引导合作社打造休闲农业园区示范建设,在烟店镇建设“稻渔”共生生态休闲体验园,以“稻虾共作”为主,示范促进小龙虾生产、水稻无公害绿色种植。在巡店镇、木梓乡建设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打造成为有机蔬菜采摘体验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设置原始农具、新型农业机械对比展示、驾驶操作体验,寓参观、游玩、尝鲜、科教、休闲于一体,实现粮食增产和无公害化的同步推进,激发市场活力来实现粮食品牌化战略,调动规模化经营、无公害化生产的积极性,打造系统的粮食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和粮食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农业增效提供新途径。
5.1.3 创新服务,探索金融信用互助,内外联合促进发展
一是建立资金互助社。在全市发起建立社员内部农业互助金信贷机制,社员可存入闲置资金入股资金互助社,按年度经营情况进行分红。二是发起农业众筹。凸显“互联网+”产业经营模式,网络征集筹集资金,做强优化生态农业休闲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和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分档次会员制回报相应产品套餐,如合作社的有机农产品(有机大米、食油、蔬菜、米粉、茶叶、食用菌等)、不定期一家人免费园区生态体验游等。扩大合作社及其系列农产品品牌效应,做实合作社园区建设,达到筹资、促销、扬品牌三赢。
5.2 发展建议
一是要加大扶持力度。包括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保障等。二是要扩大经营规模。包括扩大流转土地面积、增加高性能作业机具数量、拓展服务领域和项目、拓宽服务地域等。三是强化管理引导。强化合作社制度化、正规化建设和管理,规范运作。四是坚持系统学习。多途径多培养各专项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五是加强合作。坚持走内内融合、内外结合、强强合作之路,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