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研究

2020-01-08河北传媒学院李倩

河北农机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转型

河北传媒学院 李倩

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最终目标为面向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素质、知识及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支撑,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国内外研究背景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外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学科也适时发生变化。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实践性教学,重点突出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了社会结构的稳定。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产业体系不断优化调整、升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教育的诉求,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2015 年10 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之才,符合经济产业发展升级的需求。

2 应用型课程建设

在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研究,在高等院校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程建设是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领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使之得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回归到应用型课程的建设。

2.1 制定应用型课程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定位是课程定位的直接表现。

2.2 调整应用型课程体系

应用型课程内容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既强调技能理论的传授,又强调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例如提高课程中实践部分和实践类课程占比,对课程的技能内容进行强化;将真实项目融入教学,构建更贴近岗位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集中实践环节。课程中的实践部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验证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意识,着眼于企业的岗位标准要求和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强调由相关知识到基本技能再到基本方法的体系训练;集中实践环节则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解决学分学时数过多、过于学科化导致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等问题,转型院校还要对课程学时及学分严格控制,减少课程门数,构建指向明确、简洁明了、务实高效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远景规划,构建多通道、多形式课程模块。例如,在课程类型中增加拓展类课程,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为学生的创业和发展设计通道。

2.3 建设课程评价标准

对于课程进行评价,应从课程的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课程考核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例如,教学条件中除了常用的理论讲授法之外,还要侧重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根据课程特点充分、恰当使用线上课程,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内容陈旧,含金量低,没有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部分课程设置没有真正实现围绕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构建,且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对课程定位认识不清晰,不了解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院校应认真查找课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应用型课程建设既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之中,也要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改造之中。同时,高等院校还需要改革课程管理,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保障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落实,构建出适应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结构。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沣芝转型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