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战略新部署

2020-01-08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倪博文

河北农机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农战略农民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倪博文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习总书记重视农民群众,指出“三农”事业关乎民族复兴大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小觑。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与农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贡献了不容置喙的力量。与此同时,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繁杂多变,不利于“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影响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涉及“三农”领域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乡村振兴是发展需要,是战略部署,需加以深究。

1 乡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乡村发展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但主体力量缺失,产业结构升级、粮食安全、环境保护、精神文化发展等现象与问题,严重阻碍“美丽乡村”构建。

1.1 主体力量缺失问题

主体力量的缺失,是乡村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人口整体呈现净流出状态,因此,人员的流失制约了乡村的重振。作为城市的堡垒,“空壳村”的窘境无疑是危险的:一方面,耕地荒废、农田水利年久失修、土地用途更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违约问题严重阻碍农业健康运行;另一方面,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成为农村家庭结构的常态,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制约着农村自生力与创造力。农村家庭得不到良好保护,整个乡村事业的发展进程势必受到阻碍。如何激发农民工的返乡热情,留住农民的“美丽乡愁”,值得深思。

1.2 粮食安全问题凸显

粮食安全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与保障,不仅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受国际粮价的下跌影响,或受到自然灾害的打击,国内农产品价格动荡多变,农民依靠单打独斗的方式难以抵抗风险。虽然政府实施了相关的农业保护政策,诸如取消农业税,实行相关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但是这些倾向于普惠制的政策,如果细化不清、落实不到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户种地难问题。受市场因素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农民开始大量种植玉米作物,以此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以减少传统粮食作物为代价,未来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粮食消费结构的制约[2]。

1.3 产业结构升级的困境

产业结构趋同,多样化生产受限,乡村现代化发展陷入瓶颈。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推动和社会分工细化,传统的工农业对国家GDP 的贡献率逐年降低。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布局。第一,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不充分,体现在,资金与资源整合力度不强,产业链拓展能力不足,农产品价值体系发展欠缺;第二,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备,高库存、高成本、低收益问题凸显,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种植区域种养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单一、农副产品产力不足以及科学创新水平滞后问题严峻;第三,经营体系与市场体系衔接水平较低,体现在,经营规模拓展困难,流通领域发展滞后,缺乏现代化金融体系,抗击风险能力不足。第四,相关农业支持制度不完善,保护机制不健全。

1.4 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绿水青山的要求与乡村经济增长的矛盾凸显。大部分农村地区以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所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是不可逆转或者是需要几代人的付出才有可能恢复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显然走不通。但应明确,保护环境并不意味着不发展,不建设,而需贯彻“新发展理念”。这种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与固有的农村经济建设模式之间的博弈势必会触及多方利益。如何正确引导乡村企业转型,并探寻符合绿色乡村发展道路引人深思。

2 乡村振兴战略及其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国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前瞻性与持久性,有利于打破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困境,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群体从温饱走向富强的新部署,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 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国情的新创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城乡、区域、产业结构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迫使我国必须探索出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国情,紧跟时代步伐,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并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3]。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既合乎历史规律,又是民心所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从“三农”问题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农民,关注民生,强调农民自己发展自己,探索乡村改革发展新道路。

2.2 乡村振兴战略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方略

当今,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因此,需完善政策体制,依靠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解决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国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困境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实现新型农业发展和城市非农产业发展互补,发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等新型生产主体、经营主体的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业市场体系与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为农业发展农民创收提出新思路。

2.3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新道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离不开农民的小康、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共同富裕。为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三步走的任务: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4]。这一战略目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国的现实条件,并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亦步亦趋,具有全局性与持久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推进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三农战略农民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战略
战略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