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伴人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患者的肺间质病变
2020-01-08尹春香赵琳王晓非张晓莉
尹春香,赵琳,王晓非,张晓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沈阳 110004)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横纹肌的炎症细胞浸润伴肌纤维变性坏死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为止发病机制未明,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感染、遗传、肿瘤、药物、环境等因素相关,易伴肺部受累,预后不良。肺间质病变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且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为疱疹病毒科β属的线性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约235~240 kb,相对分子量为150×103~160×105。有研究发现感染HCMV的皮肌炎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说明存在HCMV加重皮肌炎患者病情的可能性。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研究提供明确证据表明HCMV感染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肺间质病变的影响。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rebs von den Lungen-6,KL-6)是KOHNO等[2]于1985年发现并命名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糖蛋白,属于黏液素黏蛋白家族,主要表达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正常的肺组织极少量表达入血,但在肺间质病变患者中却是有意义的升高,是一个与肺泡损伤直接相关的血清学标志。本研究通过检测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伴HCMV-IgM抗体阳性患者肺间质病变及血清KL-6的表达水平,从而了解HCMV-IgM抗体阳性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肺间质病变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均符合BOHAN等[3]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诊断标准。肺间质病变的诊断依据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实变影、网格及蜂窝状改变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排除标准:入院前6周接受过激素、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治疗,并且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其他感染、肿瘤、其他肺部疾病等。共纳入50例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其中女24例,男26例,平均年龄(52.0±7.8)岁。HCMV-IgM抗体阳性患者20例(HCMV-IgM抗体阳性组),其中女10例,男10例,年龄(52.5±8.1)岁,病程(5.15±2.81)个月;HCMV-IgM抗体阴性患者30例(HCMV-IgM抗体阴性组),其中女14例,男16例,年龄(51.4±10.2)岁,病程(5.25±2.46)个月。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吸烟情况(吸烟、曾经吸烟、从不吸烟)。HCMV-IgM抗体阳性组吸烟4例,曾经吸烟4例,从不吸烟12例;HCMV-IgM抗体阴性组吸烟5例,曾经吸烟7例,从不吸烟18例。2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吸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为经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的人体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液标本的收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4 ℃放置自然凝固后,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后置于-20 ℃冰箱冻存。
1.2.2 血清中KL-6的测定:应用酶促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两步夹心法测KL-6的血清浓度,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Lumipulse G1200仪器;KL-6试剂盒购于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第一反应:抗体结合粒子中的抗KL-6抗体与样品中包含的KL-6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样品、KL-6标准溶液10 μL自动与样品稀释液180 μL混合。在250 μL结合有抗KL-6抗体的抗体结合粒子中,加入已经被稀释的样品、KL-6标准溶液10 μL,搅拌后,在37 ℃的条件下孵育10 min。清洗:去除反应液后,清洗抗体结合粒子,先用磁铁富集粒子,然后去除反应液。反复注入及去除清洗液,达到清洗粒子的目的。第二反应:抗KL-6抗体结合的样品中的KL-6与碱性磷酸酶标记抗KL-6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将250 μL酶标记抗体与抗体结合粒子混合,在37 ℃条件下孵育10 min。清洗:再次去除反应液,清洗抗体结合粒子,先用磁铁富集粒子,然后去除反应液。反复注入及去除清洗液,达到清洗粒子的目的。酶反应:在粒子中加入底物液200 μL,搅拌后,在37 ℃下使其反应5 min。测光:在波长477 nm下,测定具有最大发光强度的发光量。
1.2.3 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HCMV-IgM抗体检测结果来自我院病毒检验室,检测方法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HCMV-IgM抗体阳性组和HCMV-IgM抗体阴性组肺间质病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5%(19/20)和53%(16/30),KL-6表达水平分别为(316.30±78.54)和(238.77±80.71)U/mL,HCMV-IgM抗体阳性组的肺间质病变的患者比例和K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HCMV-IgM抗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肺部是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最常见的累及部位,大约78%的病例被诊断有肺间质的改变[4]。同时,肺间质病变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死亡率明显有关,EUSTAR数据库也证实了这一观点[5],早期明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HCMV具有巨大的蛋白质组和编码能力,在人群中感染率很高。其具有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一旦侵入人体将长期或终身存在于体内,在免疫正常的健康个体中多呈无症状感染,但在免疫抑制个体中易引起特异性器官损害。HCMV相关研究发现,HCMV的病毒DNA检出阳性率较低[6]。HCMV的抗体检测研究发现,HCMV-IgM阳性表示最近活动性HCMV感染。而且RASMUSSEN等[7]发现,HCMV-IgM定量可能与HCMV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MARIE等[8]发现,感染HCMV的皮肌炎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未感染的皮肌炎患者,说明存在HCMV加重皮肌炎患者病情的可能性。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研究提供明确证据证实HCMV感染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病情的诱发或促进等影响。
KL-6是一种相对高分子量的糖蛋白,主要表达在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它能够影响肺部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从而加重肺部纤维化[9]。KUBO等[10]发现,血清KL-6水平可能预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的肺间质病变程度。HIRASAWA等[11]发现,肺纤维化患者小气道内上皮细胞衬液KL-6增加可导致肺泡纤维变性。SATO等[12]认为,血清KL-6是可以反映肺损伤的血清学特异性指标。同时,OHNISHI等[13]的研究也表明,KL-6可以作为肺间质病变的生物化学指标之一。最新的一个横断面研究[14]发现,血清KL-6糖蛋白可以作为预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由此可见,KL-6对于肺间质病变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伴HCMV-IgM抗体阳性组肺间质病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HCMV-IgM抗体阴性组,HCMV-IgM抗体阳性组血清KL-6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CMV-IgM抗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见HCMV感染后出现的HCMV-IgM抗体,对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的肺间质病变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HCMV-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存在HCMV感染,所以在治疗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原发病的同时,也应该对HCMV-IgM抗体阳性的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早期诊断和管理肺间质病变至关重要,以防止终末期疾病不可逆的肺间质病变,从而减少患者的不良预后及降低死亡率。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纳入样本量不十分充足,可能导致结论的局限性和偏倚。在今后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将继续纳入、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