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红薯高产栽培技术

2020-01-08张其林

种业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薯苗结薯薯块

张其林

(沈丘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沈丘 466300)

近年来,随着红薯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红薯的经济价值不断增加,种植面积逐年增大,特别是在部分行政村,红薯深加工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红薯栽培也成为部分农户脱贫致富的好项目。红薯栽培在沈丘县有很长的历史,笔者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将其总结如下,以期为红薯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同时又是获得较高经济价值的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应根据红薯的食用价值,选用合适的品种进行栽培。以鲜食为主的可选用红瓤或白瓤的高产品种,以深加工为主的可选用淀粉含量高的高淀粉品种。

2 高垄双行栽培

夏红薯高垄双行栽培便于排灌,有利抗旱防渍;加深土层,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大土壤与外界的接触面而使受光面积增大,扩大土壤昼夜温差。起垄方式与规格:按1 m分厢起垄(包沟),垄高30~40 cm,垄面成小拱形,每垄交叉插双行,行距40~50 cm,株距26~33 cm,栽植密度4.5万~5.4万株/hm2。起垄时注意按水平方向进行,以防止水土流失。

3 适时抢栽

早栽可促使夏红薯早生长、早结薯、早封垄,延长薯块膨胀期。一般在麦收后及时整地插秧,为确保夏红薯高产,应争取在6月中旬以前插完。高产栽培红薯一般采用斜插法。要求薯苗长有5~7个节,入土2~3个节,露出土面2~4个节。斜插法优点是单株结薯数增加,近土表易结大薯,缺点是抗旱能力比直插稍差。

4 施足底肥

红薯需肥量大,需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再次。夏红薯生育期短,增施底肥特别是施好催苗肥,可促使茎蔓迅速生长。基肥一般以土杂肥为主,施3.75万~4.50万kg/hm2,最好多施些草木灰等速效钾肥,并于起垄时施硫酸钾375 kg/hm2。为了促进薯苗早发,可于栽秧时穴施少量氮肥,一般用量为45~60 kg/hm2,土壤肥沃时也可不用。要注意苗、肥隔离。最后浇水封穴。

5 田间管理

5.1 发根分枝结薯阶段

此阶段的管理要求是早生根、早发根、早封垄、早结薯、多结薯,田间管理措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

一是查苗补蔸,确保全苗。红薯插后常因干旱、病虫为害或栽插不当等造成死苗缺蔸现象。因此,在插后3~7 d要及时查苗补蔸,对补栽的薯苗要实行重点管理,及时灌水,以利还苗成活,赶上前苗。

二是早施提苗肥,巧施壮株肥。栽后15~20 d,结合灌水追施提苗肥,以尿素为主;栽后30~40 d,在茎叶生长盛期前,将氮、磷肥配合,追施壮株肥,促进早分枝、早结薯、早封垄。

5.2 蔓薯并生阶段

5.2.1灌水 栽后70~100 d是长叶、长蔓、长薯块的时期,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是红薯需水最多的时期,应及时灌水,使土壤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一般每10~15 d灌水1次。

5.2.2追肥 结合灌水应补施一些磷、氮肥,促进壮株。追肥量应占总追肥量的5%左右。如有徒长现象,可摘心或喷施适量多效唑。

5.3 薯块盛长阶段

此阶段叶片生长达到高峰,并逐渐转慢,叶片由绿转淡绿至黄绿,枝梢下陷,地下薯块迅速膨大。田间管理中心任务是保护茎叶不早衰,延长茎叶功能期,促进薯块膨大,主要措施是适量灌水,适时根外追肥等。

5.4 中耕除草

在薯蔓满田前,土壤裸露,易板结且易滋生杂草,中耕是这一阶段特别重要的管理措施,一般进行2~3次。薯苗活蔸后进行第1次中耕,隔10~15 d再中耕1次,应在薯蔓满田前完成第3次中耕。田间杂草较多的地块,可用盖草能1 050~1 5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进行化学除草。

5.5 茎蔓管理

不翻蔓、不提蔓。很多地方都有翻蔓的传统习惯,认为翻蔓可拉断红薯不定根,避免长成小薯,同时便于除草。但翻蔓扰乱了茎叶自然生长状态,造成人为机械损伤和重叠,降低光合效能,同时拉断了不定根,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制约生长,造成减产。因此,主张在茎蔓管理上要积极改变传统习惯,做到不翻蔓、不提蔓。

5.6 综合防治病虫害

红薯主要病害有黑斑病、根腐病和薯瘟,主要防治措施是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注意合理轮作,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用敌克松1 000倍液淋蔸。虫害主要有蛴螬、卷叶虫、斜纹夜蛾等,注意消除田间杂草,田间虫害严重时可用2.5%敌杀死500倍液进行防治。

猜你喜欢

薯苗结薯薯块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压蔓平栽技术对甘薯生长、结薯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红薯苗栽植成活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春季红薯栽苗注意啥?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红薯开裂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