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综述
2020-01-08祖莉
祖 莉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1)
人体解剖学是高职护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医学标本和模型上观察、辨识人体解剖结构并验证解剖理论,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和功能,体会解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1][2][3][4]。由于解剖学课程具有形态结构复杂、描述性知识较多、内容枯燥乏味和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等特点。高职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难以记忆、难以理解和难以观察。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随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为了更好地提高护理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对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综述如下:
一、传统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
(一)讲授示教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而言,讲授示教是解剖学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实验课采用教师讲授示范、学生观察验证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用具主要是挂图、图谱、实验室模型和标本等。教师需要清楚地介绍本次实验目的,以及实验过程所需教学用具的名称、种类和数量。教师利用模型和标本讲明观察要点和注意事项,并示范怎样观察和辨认解剖结构。实验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口诀趣味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繁多的解剖名词术语。口诀趣味记忆法将解剖结构形象化、简单化,有助于学生记忆解剖知识,降低了记忆难度,但如果没有理解就会出现记得快、忘得也快的现象。
(二)模型和标本观察
学生刚接触人体解剖学时很难将解剖理论与真实人体结构联系起来,直观教学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骨架、离体、大体标本和实物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和辨识,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学生可感知人体运动系统真实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有利于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实验标本和模型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颅骨实验中,先用颅骨分离标本直观展示23块颅骨的位置和形态,再引导学生观察颅骨各切面标本。
(三)活体教学
活体表面观察和触摸是解剖学常规的实验方法。实验标本被保存液浸泡或塑化后,标本的颜色、质地和形态结构与活体表面解剖特点有所不同,因此采用活体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辨识和掌握真实人体的体表标志。例如,第七颈椎实验教学中,让学生低头用手触摸到颈部后方最高的突出点是第7颈椎的棘突,特征是棘突特别长,即隆椎,再介绍如果触摸到颈部后方出现一个、两个甚至三个最高突出点如何确定隆椎的位置。受传统伦理观念影响,部分敏感部位不方便示范和触摸,这也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
(四)解剖绘图
解剖绘图是符合形态学特点的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在观察模型和标本基础上,教师采取由简到繁的方式引导学生绘制解剖结构,通过动手绘图可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标本的识记和解剖知识的理解。绘图过程要求学生注意结构比例恰当、位置关系正确和标识无误等事项[3]。解剖绘图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助于学生对解剖理论的深度理解和长时记忆,有助于学生辨认标本、识记模型和熟悉图谱。动手绘图可纠正观察的不足。但解剖绘图需要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课后完全部分作品。
(五)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将解剖学相似或相近的知识点进行比较,通过标本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异同,避免学生混淆解剖结构。如关节学中,通过模型、标本从组成、构造特点、形态结构、运动形式、位置和功能等方面观察并比较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异同。
二、解剖学实验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模拟护理操作体验
传统解剖学实验项目与护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衔接不紧密,实验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性认识不清,主动探索如何观察和识别标本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不少医学院校和教师提出解剖学实验项目应围绕护理操作技术进行设计,强化表面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实用性内容,实验内容注重临床护理操作中局部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的观察[1][3]。如消化系统中与胃肠减压操作有关的鼻胃管放置途经的上消化道结构以及特点。解剖实验项目设计时既考虑护理应用解剖知识,又强调临床思维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
模拟护理操作可以使学生理解解剖知识在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意义。教师先演示护理操作并讲清操作部位选择、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小组带着问题进行模拟体验,并从护理操作视频和操作练习中寻找答案,促使学生在模拟操作中记忆和理解解剖知识。如教师在臀部肌肉注射操作练习中提出“临床肌肉注射的肌肉有哪些”“臀部肌肉注射应选择哪些肌肉”“2岁以下婴幼儿应选用什么注射部位”等问题。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会深刻理解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学生对肌肉注射掌握了较好的解剖基础。模拟操作也能使学生了解肌肉注射与神经、血管有密切关系,能更好地理解人体各大系统存在着相互关联。采用这种学习方法要防止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操作本身,而忽略解剖结构的理解。
(二)数字解剖模型训练
学生在实体模型和标本上能具体观察到人体的形态结构,但这些模型和标本缺乏层次感和动态感,有些教学内容难以找到合适的标本。数字化解剖模型教学系统可模拟人体标本,弥补实物教学用具的不足。虚拟数字模型系统以三维图像形式呈现人体各大系统的器官位置、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将抽象、复杂的人体结构具象化[2]。学生通过任意角度旋转数字解剖模型可从不同方向清晰地观察同一块骨骼或肌肉,查看标本上未完整暴露或无法显示的层次结构,并使用反复拆分和组合功能来加强记忆人体结构。如观察肩关节时,利用数字模型的增减、隐藏等功能展示肩胛骨和肱骨的构成,任意角度旋转这两块骨头,并用放大和缩小功能动态地观察、识别两块骨头的形态、骨性标志、肌肉附着点,增加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的肱骨头后让学生观察肩关节稳固性,再组合关节盂唇、关节囊和喙肩韧带等加固肩关节稳定性的韧带,通过逐步组合功能引导学生理解由此组成了稳固的肩关节。
数字模型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解剖知识的长时记忆、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实验教学效果。学生课后可以借助3DBody或医维度APP等数字模型教学软件进行复习。但数字模型系统与真实的人体所表现出的解剖特征存在着根本差异,数字模型不能完全代替实验标本,而只能辅助实体标本进行实验教学。
(三)概念图教学法
解剖学名词术语繁多,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忆这些解剖知识非常容易遗忘。概念图教学是在观察标本、模型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繁杂的解剖概念通过节点和连线构建成一个围绕实验项目主题的知识结构网络,通过思维可视化呈现方式再现解剖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促使学生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解剖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3]。如从髋肌、大腿肌和小腿肌的前群、后群、内外侧群等肌肉部位构建下肢肌概念图,最后再将上肢肌概念图组合在一起形成四肢肌概念。这个绘制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梳理总结四肢肌解剖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解剖内容的长时记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实验结束前利用理论课上各小组绘制的概念图总结重点结构及其临床意义[2]。
三、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
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新兴的实验教学手段,各自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实验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倦,而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例如,采取传统讲授示教、模拟护理操作和PBL教学相结合的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1],常规教学法、解剖绘图和概念图相结合的图示教学模式[3]等。解剖学实验教学观念的改变也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翻转课堂教学法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4]。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在模型、标本上找到解剖定位标志,更要求在活体上准确定标。因此,不论采用何种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模型标本观察、活体教学、解剖绘图仍然是实验室教学最基本的手段。多种教学方法合理配合形成流程式的教学模式是解剖学实验教学创新改革的必然趋势。
医学院校需要结合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解剖学实验室建设和提升教师业务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