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溯源

2020-01-08山东省莱阳市文峰学校

课外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周勃桑梓药名

⊙孙 劼(山东省莱阳市文峰学校)

“入伍”词语的由来

参军叫入伍,与我国古代军阶编制有关。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比”,一个村庄、一个部落住在一起,五户为一比。当兵时,五户各送一名男丁,一比共送五人,组成一个伍,不管干什么,五人总是在一起。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一直流传至今。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老的伍、两、卒,人们仍习惯把参军叫作“入伍”。“伍”字在部队广为使用,如“队伍”“入伍”“退伍”等。

“腹稿”一词的由来

现在大家说话写文章,常有打腹稿一说,意思是对所讲的话或将要写的文章在脑海中进行一番草拟。而关于“腹稿”一词的来历,可以上溯至唐朝时关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一段典故。

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意思是,王勃写文章时,起先并不专心思虑,而是先磨好许多墨,然后再历一番畅饮,之后则扯过被子蒙头而睡。待到一觉醒来,王勃手持毛笔,挥毫疾书,片刻便可写成一篇上乘的文章,正所谓“不刊一字”。由此,足见王勃文学造诣了得。世人惊讶于王勃的才思,遂认为其腹中本就有文稿,故有“腹稿”之说。后来,人们根据王勃蒙被构思的故事,总结出了典故“腹稿”,以其指代那些已经预先想好,只是未曾落笔成文的稿子。

“偏袒”的由来

汉朝皇帝刘邦,手下有一个勇猛的太尉叫周勃,此人在军中甚有威望。刘邦临死时,深知有人想篡位夺取刘氏天下,因而对周勃寄予极大的希望,曾对人说道:“安刘氏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果然,吕氏专权,大力培植吕姓的势力。想到高祖刘邦的重托,周勃决心夺过吕后的兵权,恢复刘氏的帝业。 一天,周勃把军士们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的主张,他对士兵们说:“你们凡是拥护现在的吕后的,就脱掉袖子,露出右臂;凡是拥护刘氏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话音刚落,兵士们都“唰”地露出了左臂,表示拥护刘氏,听他的指挥。不久,吕氏就垮台了。偏是偏向一方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偏袒一词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使用这个词,它的意义当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义了,而是在它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偏向、袒护”的意义。

“桑梓”的由来

“桑”和“梓(zǐ)”是两种乔木的名称。我国古代,人们常在家宅两边栽种桑树和梓树,用来养蚕和做器具。

“桑梓”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biàn)》,该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看到桑树与梓树,最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而产生恭敬之心。汉代张衡的《南都赋》中云:“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归里焉。”这里“桑梓”也是指故乡。

后来,人们便用“桑梓”来代称家乡。金人刘迎有一首题为《题刘德文戏彩堂》的诗。诗中有两句是:“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因此,后人亦用“梓里”代称故乡。

“斧正”的由来

“斧正”是个谦辞,比如在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别人请求修改时,一般要对人说:“请斧正。”意思是,请不客气地批评指正,放手动笔更正修改,修改时不必思前想后,像用利斧劈砍,以令其成器。

“斧正”的典故,出自《庄子·徐无鬼篇》的“匠石斫(zhuó)垩(è)”。这个故事说,楚国的郢都(今湖北江陵),有个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端上粘了蝇翼那么薄的一层白泥,怎么擦也擦不掉。他只好去请石匠替他砍掉。石匠使出看家本领,一斧将白泥砍去,而郢都人的鼻子一点事也没有。

后来,文人墨客就由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因为古代的“正”和“政”是通用字,因此也有人曰“斧政”。《伯子集论文》说:“以文字就质于人曰正,政者正也,故改称曰政;以正必删削,乃曰削政,而斧斤所以削也,转曰斧政,又以善斧斤者莫如郢人,乃易曰郢政。”由此可见,不论“斧正”“削政”,还是“郢政”,均出自“匠石斫垩”这个故事。

“应声虫”的由来

“应声虫”这个惯用语是用来比喻那些只会随声附和别人、毫无主见的人的。如:现代女作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可是她有特点,特点就是一个应声虫,丈夫说什么,她说什么,她永远附和着他……”关于“应声虫”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宋代彭乘《续墨客挥犀》载:从前,有个叫杨勔(miǎn)的人,中年时不幸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他每说一句话,或者随便发一个音,肚子里就有回声似的跟着说一句同样的话,或者发一个同样的音,声音虽不太大,但是能够清楚地听出来,好像有个顽皮的孩子躲在腹中轻轻学舌一样。这个病一得就是多年,并且越来越严重,声音越来越大,这使杨勔十分难堪,不敢与人谈话,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找过许多名医,吃过很多名贵的药,却如同没治疗一样。有一次,一位生客来拜访杨勔,杨勔刚说了声“请坐”,肚子里就马上发出了相同的声音。这回声很响,引起了客人的好奇。客人四处张望,寻找那个学大人说话的“顽童”,却没有找到。这使杨勔感到非常难堪。后来,杨勔遇见了一个叫刘伯峙的人。当他讲诉了自己的怪病后,刘伯峙告诉杨勔说:“你的肚子里,生长着一种虫,名叫‘应声虫’,你只需把《本草》上的全部药名,一个个依次念下去,你念一个,它必定应一声;倘若你念到一个药名,它不敢应和了,那么,这味药就是治它的特效药。”于是,杨勔就找来一本《本草》,按照刘伯峙说的办法,一个药名一个药名地往下念。当他念到“雷丸”时,肚子里突然不响了。杨勔大喜,接着他就一连将雷丸服了好多天,终于根除了那个让他难堪了多年的顽疾。

上述传说,尽管说得活灵活现,但也难于掩盖它的荒诞无稽,谁会相信以上的记述是事实呢?不过,因为“应声虫”式的人物在今天还没有绝迹,所以“应声虫”这个惯用语还不能取消,仍然要存在下去。

猜你喜欢

周勃桑梓药名
难忘桑梓情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耿飈:桑梓情怀深如许
姜睿:琴心剑胆 回报桑梓
汉文帝智斗周勃
“两面”袁盎
太尉周勃的顿悟
药名戏与《牡丹亭》
散议中药药名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