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与影响

2020-01-08封二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物象观察艺术创作

封二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山东·烟台 265600)

要先看见,而后才能画,这无疑是最简单的道理,在所有人都能够看见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拥有观察的条件,但为什么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呢?这无疑使人陷入深度的思考。

我们常会听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一在我国甚至是妇孺皆知的观点,它的提出者是有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称谓的大艺术家——达芬奇。并且这句话是他最早从人物画的角度去强调“眼睛”的重要的名句之一。无独有偶,康定斯基也曾在《论艺术的精神》当中提出,作为一名艺术家“必须观察自己的精神活动并聆听内在需要的呼声”艺术史当中的重要人物都曾强调眼睛、强调观察,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眼睛之于绘画就如同耳朵之于音乐一样重要。我们都知道大音乐家贝多芬在创作的晚期,已经到了失聪的状态,但他依旧凭借了其精湛的艺术经验创作了众多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但是我们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还没有听说哪一位艺术家能够在脱离观察与观察经验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创作。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位盲人站在油画《蒙娜丽莎》的前面能够发出由衷的赞叹。可见,绘画从古至今都需要“眼睛”的参与,更离不开观察的经验。这里的观察一方面指看见,一种外部现象的观看,也就是外部形式的“观察”。另一方面是一种向内的思考,是艺术家由本心当中所生发出来的一种“观察”,是精神层面的范畴。

1 外在形式的“观察”在绘画创作当中的体现

如果只是从表象上来分析,观察就是指对外部形象的观看。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当中我们时常是要先看见,之后才能够在见到的众多的物象当中将最为打动你的事物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提取出来,在艺术家的重新组合与强化之后,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罗忠立在创作《父亲》之前的场景。那是一个临近春节的夜晚,罗中立当时正在大巴山立酷酷地钻研绘画创作,却一直没有一个题材,直到他到路边的公共厕解手的时候,他看了一个收粪的农民在等待着收粪。在别人都在等待阖家团聚的时刻,这样的一个场面让罗忠立感到十分触动。以至于后来他回忆起来的时候还是很清晰,他说:“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

再进一步来讲,将所观察到的物象直接落到画面上时,相当于一种模仿,或者是中国画当中所讲的“传移摹写”。我们来看安格尔的作品《褒格丽公主》,画面的整体氛围唯美而优雅,人物刻画逼真,色彩单纯而丽雅,人物表情姿态端庄,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但这无疑是处在“观察与表现”的再现阶段,这种表现方式的出现完全符合了宫廷贵族人士的审美要求,是在上流社会的观察经验当中所抽离出来的典型形象。安格尔的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用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与真理隔了三层”。在当时就已经有不同意见的出现,就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浪漫主义意味着自由的表达个人感受,画面表达方式的背后是作者观察方式的支撑。而对于与之相反的德拉克洛瓦,在德拉克洛瓦的笔下,画家所关注的是现实与情感的结合,由此决定了画面当中传达给观者的激烈的画面感受,在他的观察方式中情感是画面的主宰,色彩是画面的灵魂,人物的夸张形态是画面的躯体。与古典主义画家推崇理性,重视素描,喜欢华贵唯美的画面氛围相比,浪漫主义显的更具有人文特色。再到后来立体派的毕加索、布拉克,尤为突出,在他们的作品当中,把看到的现实事物经过多方位的“观察”,而后运用立体主义手法把现实事物经过主观的对各个角度分隔与重组,最终形成了立体派的作品样貌。他们开始追求关注内在的真实。这就使艺术当中的观察迈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面,那就是“从心出发”的观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眼睛,也就是内心的观察,或者说是关照内在的观察。

2 内在形式的观察,在艺术创作当中的影响

外在层面的观察是对所见事物的观看,内在的观察却直指本心。它要求艺术创作者要回到艺术家的内心当中,由心出发,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观察。它相当于康定斯基所说的:“创作的本质——对表现的内在渴望——是不会有理论规则的,它是预先不能预测的。无论是内在需要的物质还是它的主观形式,都是不能测量和掂量的。我们可以推测这样的绘画现象,并且,如果要将他表现出来的话,就不应当完全遵循物质规律,而应当遵循内在需要的规律,这样的规律也就是精神的规律”。也就是把自我精神的表达放在了第一位,这种观察方式关照的是内在,它是在创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对现实事物的再认识与再发现。在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当中,作者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组合,加之与色彩的渲染,体现出了作者对内心的关照,画面就是把内心的情感与精神物化的结果,这时的观察便已经脱离了眼睛的束缚,摆脱了物象的困扰。这也是为什么近现代的抽象主义、极简主义的艺术家能够创作出我们难于理解的艺术作品的原因。我们无法在现实生活当中直接看到如同他们的作品一样的场面,但却会在偶然之间达成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马列维奇认为的“观察”是把“感觉”放到了首位,而环境,自然物象对于创作是没有意义的。他说:“客观中的一切视觉现象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只有感觉才是具有意义的,在此它完全离开了激发它产生的环境”。在马列维奇的艺术中,对于抽象元素与所象征的内在精神的表达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对于对内心的关照,罗斯科也有论述,他说“我们运用大面积的形,因为它具有明确、肯定的力量。我们强调的是平面性。我们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它们可以消灭幻想,把真实显示出来”。这里的“幻想”就是对现实自然当中的形象的想象,画面当中没有了自然物象,运用纯粹的绘画语言,更能表达出内心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作者精神内涵的表达的“真实”,作者通过画面当中有限的色彩和极少的形状来探索人的真实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还有他对死亡,对宗教的阐释。对于这种抽象的关照内心的观察方式所表现出的没有了具体物象的画面效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它就像“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艺术的各种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们通过观察对事物的了解,以及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观察所形成的情感体验与外在表现。这是艺术创作的永恒的主题。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背后,是艺术创造者的“心”与“眼”。尽管不同的艺术家各自的人生体验与审美取向的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但从古至今的这种外在的观察与内在的观察是不变的,尽管当今时代中有着异彩纷呈、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但各具特色的背后无非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达,或者是对所“观”之“物”的解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之下,我们穿梭在各种媒介与艺术形式之间,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我们以“心”观物,从本心出发,便能够保持一双澄明的“眼睛”。即使是在变化万千的今天也依旧能够不迷失在这浮华世界当中。

猜你喜欢

物象观察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